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行法四階

  經行法四階

  經行

  四威儀

  在四威儀及其它的姿勢中應只是努力培育強大的正念,念念分明的知道在行走,在站住,在坐著或在臥著,或其它的姿勢。

  《雜阿含636經》中提到照顧根門,離五蓋;即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與疑蓋。這五蓋會使根門接觸外頭境界時産生煩惱,故通過修習安般念,培養止禅的禅支,以及修觀都有幫助,使心在平常的生活中如前進、回返、看前、顧後、屈、伸、著衣、持缽、飲食、咀嚼、嘗味、大、小便、行、住、坐、臥、睡、醒、語、默時都能維持正念與定力,免除五蓋的影響。

  故此在四威儀中常持正念,離一切惡行,奉一切善行,就是成就威儀行。

  六外處是我們不應去的場所,當然現代社會不該去的場所不只這些。從佛法來看,凡能生欲的地方都不該去,那些地方就廣了,它就在我們的周圍,色、聲、香、味、觸的五欲生起處,不去親近它們,如實的做到不親近(正不親近),以及注意産生會親近這些生欲的緣,並遠離它們,這樣魔(煩惱,欲)就沒辦法了。

  所以話說回來,還是要維持正念,那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這麼做的話,威儀行一定成就。

  經行法

  經行是南傳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戶內經行雖也行,但戶內雜物太多,還有其它人與事易生分心。戶外林下空氣清涼,選擇一條直線約二十到叁十步的平坦地面,除去雜枝和樹葉,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徑,來回經行。讓心平靜安祥,緩緩地走,不論以右或左腳先起步,維持不變,轉回原行路時以四或六步(左右合計)完成它,右腳先開步右轉,左腳先開步左轉。走的時候眼看前方約一公尺處,注意足底接觸地面的感覺。經行因爲速度非常的緩慢,需要有很強的正念,不然若是跌倒將會受傷。經行可以達到叁禅的境界。

  經行時應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叁次才開始走,若以右足先行,應先念“右足”叁次才走,“左足”“停止”“轉彎”等也一樣,念是想,屬于名法,身是色法,是四大組合。經行法的觀照是:(1) 觀照我是名色法;(2)觀照名色法無常;(3) 觀照名色法是苦;(4) 觀照名色法無我。阿難陀就是以經行法,整夜經行然後再修觀,而從初果直證阿羅漢的。

  經行法四階

  (1)經行法初階應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叁次才開始走,若以右足先行,應先念“右足”叁次才走,“左足”,“停止”,“站立”,“轉彎”等也一樣。

  (2)經行法二階是延續從初階進入,腳步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放下”。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3)經行法叁階是延續從二階進入,腳步更加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向前”,“放下”。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4)經行法四階是延續從叁階進入,腳步更加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上升” “向前”,“放下”.“觸壓”。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經行法的觀照

  經行法的觀照是:

  (1) 觀照我是名色法;念是想,屬于名法,身是色法,是四大組合。

  (2) 觀照名色法無常;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滅,故是無常;名法的想念與腳步的觸受也一直在變易,故是無常。

  (3) 觀照名色法是苦;變易的名色法是苦。

  (4) 觀照名色法無我,若名色法無常,一直在變易,是苦,故是無我。

  佛涅槃後阿難陀以叁個月的時間,精進經行,並配合觀照,在證悟前夜,他就是以經行法,整夜經行然後再修觀,要天亮時,他感到疲倦,走回草寮,坐在床上,慢慢躺下時,頭還未觸及枕頭,他的七覺支波羅蜜已臻圓滿,而從初果直證阿羅漢。觀照走路的過程,只是一系列的名色法在生滅而已,並沒有一個“人”在走,這些名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

  阿難陀的例子說明不用靜坐,純靠平常生活中持戒清淨,常作觀照無常、苦、無我而達到解脫。

  觀照要點

  應觀照內身、外身與內外身,生法、滅法、與生滅法的部分;簡單說是必須觀照內外的名色法都是無常,苦和無我,以及觀照名色法的因與緣皆是無常,苦和無我,然後觀照行法的生滅,及壞滅皆是無常,苦和無我,最後因道智而得消滅煩惱再依果智以證悟涅槃。

  法增比丘,寫于沙勞越古晉。

  願衆生安樂!

✿ 继续阅读 ▪ 南傳經行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