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治貪欲心?
貪欲蓋 (Kāmacchanda)
佛陀談到貪欲的對治時,在《大念處經》的經文中記載:諸比丘!比丘或于內貪欲存在者,知:“于我內貪欲存在。”于內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
我們修行佛法一段時日後必需能夠知道內心的情況。佛先說內心的五種煩惱,這五蓋是指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因爲它能覆蓋我們清明的心。
若內心有貪欲,必需知道它,這是正念訓練的一部分。若不知道自己內心有沒有貪欲,那又怎麼能夠去觀照或對治它呢?貪欲的生起,必需知道,並且去認知它是否因爲過去習氣的關系,或是偶而遇到這起貪之境,這樣才能選擇正確的法門來對治貪欲。
佛在經文中談到人們內心有兩種情況:一是貪欲存在,二是貪欲不存在。完全沒有貪欲是聖人的境界。我們還是凡夫,所以內心還是充滿著貪欲。
修行人對治貪欲的步驟有叁:
1.知貪:一是要知道未生的貪欲生起;
2.治貪:二是在知道貪欲生起後,以法去對治它(欲貪被鎮服後 若觸境再起貪時再以同法或不同法去對治它);
3.無貪:叁是以法去對治後,貪欲被消滅,于未來不再生起。
1. 知貪
貪欲的生起須要有很好的正念,這裏引一段《雜阿含715經》的經文來說明貪欲的生起與對治法;
「貪欲蓋以何爲食?謂觸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
何等爲貪欲蓋不食? 謂不淨觀,于彼(正)思惟,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斷;是名貪欲蓋不食。
(1) 有貪
在這經裏佛陀分析貪欲蓋的生起乃是因爲觸相,即是六根觸六境時所生的不正思惟(不如理作意),因爲不正思惟的結果,未生的貪欲引至它生起,已生的貪欲轉爲增廣。這不正思惟即是因爲沒有正念,對于六境的可愛與可樂的境或目標給予不正思惟,這種不正思惟有四種,即是執無常爲常,執苦爲樂,執無我爲有我,以及執不淨爲淨(四顛倒)。
對治貪欲蓋的方法就是修不淨觀,以不淨觀對可愛可樂之境數數正思惟(如理作意),以使未生的貪欲不生,已生的貪欲令其斷滅。
(2) 貪因
故此世尊說:對可愛可喜的目標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貪欲增長及增強之因。(《相應部》《覺支相應》)
若一個行者能觀察心中的貪欲,通過如理作意與正思惟,就能知道耽欲會帶來苦。
佛所教的對治的方法就是要知道心中有貪(知貪) ;然後去找生起貪欲的原因,這也是知貪。不過更深一層進去找它生起之因,對一個局中人來說,他自己知道他要的是什麼,愛的是什麼,放下它,離開它,那就行了,不過說是容易做卻難。因此佛說(若對象是人)以不淨觀對治,這並非要你喜歡的人死去,而是一種對治法門。
若思惟深一點,你將發覺這是四聖谛的第一谛:苦。進一步就會思惟它産生貪欲的原因,而會追根究底地找到它,這是四聖谛的第二谛:苦因。接下來就會想去消除它,以及尋找滅除它的方法,這就是其它兩個聖谛。如理作意與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是修慧的一種。
2.治貪
滅除貪欲的方法有:(1)修習不淨觀;(2) 修習無常觀﹔ (3)守護根門; (4) 飲食適量;(5) 親近善知識;(6) 討論滅欲的方法。
(1)修習不淨觀
修習不淨觀是根據佛說的十不淨(死屍)相(十不淨相是四十業處的一部分),用來觀修以滅除貪欲;這十不淨相是:
(i) 膨脹 (屍體)相; (ii) 青瘀 (屍體) 相;
(iii) 膿爛 (屍體) 相; (iv) 斷壞(屍體) 相;
(v) 食殘(屍體) 相; (vi) 散亂(屍體) 相;
(vii) 斬斫離散(屍體)相; (viii) 血塗相(不一定是屍體);
(ix) 蟲聚(蛆蟲聚生屍體)相;(x) 骸骨(屍體變爲骸骨)相。
(i) 膨脹相是指人體在死後,腐化産生氣體,屍體鼓脹像吹飽風的皮囊。
(ii) 青瘀相是指屍體腐化,肌肉腫處是紅色,膿聚處是白色,其它地方則是呈青 (黑)色。
(iii) 膿爛相是指皮肉因腫脹生膿,在破爛處膿流出來。
(iv) 斷壞相是指腹肌斷裂,或屍體從中破開,可能是鳥獸啄食的結果。
(v) 食殘相是指屍體大半已去,屍體爲鳥獸食後零亂相。
(vi) 散亂相是指屍體還有一些肉黏著,但骨塊散亂,手一處,腳一處,頭一處。
(vii) 斬斫離散相是指屍肉爲鳥獸所食,骨被嚼斷,筋也已去,不能連系骨,因而骨塊散亂于地。
(viii) 血塗相是指傷人流血或屍體血溢出塗在屍體上。
(ix) 蟲聚相是指屍體腐爛生滿蛆蟲。
(x) 骸骨相是指屍體皮、肉、內髒、腦漿被食盡後所剩骸骨。
修不淨觀的行者是不適宜取異性的屍體來觀察;觀察時應心念“厭惡的膨脹相,厭惡的膨脹相”;若是在夜裏也不心生恐怖,並堅定心念“死屍是決不會站立起來或來追人的”,以消除心中的恐懼感;在取相時應對屍體的相作珍寶或稀有想,這是因爲這種業處的相難得的緣故,也因爲由于這取相可以重複進行業處的修習。
根據《清淨道論》指出,若以貪行的差別來說,膨脹相是適合于貪行的人;青瘀相適合于貪身色的人;膿爛相適合于貪著花香裝飾身體起香味的人;斷壞相適合于貪念自身堅厚的人;食殘相適合于貪著乳房等肌肉部位的人;散亂相適合于貪著肢體美的人;斬斫離散相適合于貪著身體完整的人,血塗相適合于貪著裝飾美麗的人;蟲聚相適合于貪著身體爲我所有的人;骸骨相適合于貪戀牙齒美麗的人。修不淨相要配合修慈以防沮喪而産生厭世的念頭。
不淨觀的每一相都只能修習到初禅,這是因爲有“尋”的關系,不淨觀不能修到第二禅,因第二禅沒有尋的禅支的緣故。除了十不淨外,叁十二身分也可用以修不淨而達到初禅。
(2) 修習無常觀
佛說常觀無常的話則能斷貪。這在《雜阿含1經》中記載:「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修觀無常的行者,若欲自證,只要自觀身,波羅蜜成熟,破除對身體的邪見,滅除疑惑與戒禁取,就能自證初果;若再減弱貪欲和瞋恚就能證二果或叁果。若正觀觸境時心解脫于喜貪及瞋恚,自證叁果。
(3) 守護根門;
守護六根的最好比喻在北傳《法句經》中記載: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把六個根門好好地藏起來,用智慧與魔決戰,觸到六境時,心能不受誘惑就沒有苦患了。
在《南傳大藏經》的六處相應毒蛇品第叁《龜》也提到一只野幹沿著河邊覓食,看到一只烏龜,想要吃它,烏龜把頭、尾與四肢縮進殼裏,最後野幹白等一場,沒得吃。這是比喻修行的人于六根門,善于防範,魔不得其便。
六根的防護是我們向聖道者的修行工作,要知道我們凡夫對欲望永遠也沒有滿足。若細心觀察一下自己從早到晚所做的事,無不跟欲念有關,但這欲念卻是無常的,我們要花上許許多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去得到它。我們內心中的欲火在燒個不停,日以繼夜,常常在瘋狂地攫取外界的事物。是故佛說:「緣“愛”有“取”,緣“取”有“有(業有)”,緣“有(業有)”有“生”。」因爲六根對外境的貪愛産生執取,因爲執取而産生業,又因爲業,我們一直生生死死的輪回。認識自己的心,老實地去看清一下自己欲望的可怕,依照佛法修行一段時間,你將能知道少欲的快樂與祥和。這是知足帶來心的安甯。
(4) 飲食適量
飲食知量也是天天在對治貪欲,飲食過量還會連帶産生昏沈與睡眠的障礙。
(5) 親近善知識
(6) 討論滅欲的方法
親近善知識及討論治貪或其它的煩惱,對許多需要依賴善知識來引導的修行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爲善知識有敏銳的觀察力,能知道學徒的缺點而加以指點,所以在好師父的身邊是有益的。
在玄奘譯的《法蘊經集》裏的雜事品提到若永斷貪,則能得不還(指叁果),此外該經也提到與貪相關的無慚,無愧,以利求利,惡欲,大欲,顯欲,不喜足,耽嗜,遍耽嗜,染食,非法食,著貪,惡貪,貪欲等。
如此修習的結果,當內心有貪欲存在時知道有貪欲心,當內心無貪欲存在時知道無貪欲心,也知道貪欲心如何生起,知道有貪欲心時能對治它,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煩惱,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去調服它。
3.無貪
當一個行者知道如何將已生的貪欲滅除;若是能夠明確知道已滅盡的貪欲在將來永不生起,那就是已成功的調禦自己內心的貪欲。佛曾經說過貪欲的息滅就是涅槃。這是叁果以上的聖者及每一位佛教徒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讀者也可以參考佛陀所教的七種滅除煩惱的方法《中阿含.漏盡經》。
法增比丘,臺北。
願衆生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