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衆的修行
六根本與六隨念
在《雜阿含933經》裏佛對釋子摩诃男(Mahānama)說:「汝見如來,不見如來;見諸比丘,不見諸比丘;且汝常當勤修六法:何等爲六?正信爲本,戒、施、聞、空(舍)、慧以爲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诃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隨念,念如來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種念成就。彼聖弟子諸惡退減不增長,消滅不起。離塵垢,不增塵垢。舍離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緣自涅槃。」
是故依正信、念戒、布施、聞法、修慧與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證涅槃。前六法是實踐,後六法是隨念。
1. 正信爲本
信是信佛,信法,信有賢聖僧,信善惡業及其果報,信業未滅盡者還有來世,不生常見或斷見,正信依法修行必定證果。
正信主要是對佛陀的深信。在《增支部》(2. 22)中,佛陀明確地說,他是一個人,但佛陀不是普通的人,因爲他已經根除了凡夫所有的煩惱和汙染,如蓮華生於水中,而不被汙泥所染一樣。佛陀身體也會生病,但是佛陀內心是充滿了快樂。
「比丘們阿,有一個人生於此世,是爲了大衆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對世間的慈悲,爲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他是誰呢?他是如來(Tathagata)、應供(Arahat)、等正覺(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善逝(Sugato)、世間解(Lokavidu )、無上士調禦丈夫(Anuttaro Purisadhammasarati)、天人師(Sattha devamanussanam )、佛(Buddho)、世尊(Bhagava )。比丘們,這一位人生在世界,是一位非凡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在《增支部》5.38中說∶「在家衆正信有五利∶世上善良有慈心的人會先對正信者散發慈心,而不是對不信者;他會先造訪正信者,而不是對不信者;他會接受正信者的禮物,而不是對不信者;他會先教示佛法給正信者,而不是對不信者;在家衆正信者身壞命終,會生於善處天界。」這是有正信佛教徒能得到的五種利益。
在《雜阿含844經》提到若是修行人能斷四不信住:也就是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這四不信完全斷除,成就四不壞淨(四樂意住):也就是成就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所製訂聖戒的四樂意住。那麼這個人,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佛記說這個人得須陀洹果(Sotapanna),不墮叁惡趣,決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間往生,達到究竟苦邊。這在《雜阿含851經》裏也稱爲“法鏡”,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見自己,自己印證自己。(《增支部》5.179受持五戒,成就四樂意住。)
2. 戒爲根本
在家戒 (gahattha-sila):在家男女眾所受持的戒,如∶五戒 ( pancasila)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布薩八戒 (uposatha-atthaïgasila)等。
五戒是每一位在家衆要受持的戒條,一個人皈依成爲佛教徒,就必須努力守好佛所製訂的五戒∶
一.不殺生,從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衆生,慈心不殺不傷害,不自作或教人作。須具備五個條件∶對象(有生命的衆生),看法(有生命的衆生),動機(故意要殺),行動(自作或教人作),結果(受害者死亡)。
二.不偷盜,凡是有主人的物件,價值超過五錢(五摩沙迦Māsaka,約值美元$25),不給予時不以盜心取用。須具備六個條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為有主物),動機(盜心),行動(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過五錢),結果(取離原處)。
叁.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為;八戒的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為。須具備四個條件∶對象(男女),知道(清醒),動機(淫),行動(叁道交媾)。
1. (1)如果男人與二十種女人其中的一種女人性交。這二十種女人可歸納為叁類,即是∶
A.九種被守護的女人即∶母親守護 (mātu-rakkhitā),父親守護 (pitu-rakkhitā),父母親守護 (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護 (bhātu-rakkhitā),姐妹守護 (bhagini-rakkhitā),親戚守護 (nāti-rakkhitā),家系守護 (gotta-rakkhitā),法守護 (dhamma-rakkhitā),有(丈夫)守護 (sārakkhā)。
B.十種已婚的女人即∶買得婦 (dhanak-kitā以財物買之令住),樂住婦(chanda-vāsini愛人令愛人住),雇住婦 (bhoga-vāsini與物而令住者),衣物住婦 (pata-vāsini與衣物而令住者),水得婦 (oda-patta-kini 觸水缽而令住者。共取缽水灌手,共誓說:「願此水和合不離」 ,而為夫婦,為最正當的結婚儀式), 鐶得婦 (obhata-cumbatā 取去花鐶而令住者。 如取薪等以鐶置頭上而載物。取女鐶擲取而說 :「妳來住我家為我婦。」如此卻成為夫婦),婢取婦 (dāsi-bhariyā卻是婢又為婦),執作婦 (kamma-kārini-bhariyā是作務者又是婦),俘虜婦 (dhaja-hatā俘虜中取來者),暫住婦 (muhuttikā一時之婦)。
C.罰護女 (sapari-daióā) ∶有人準備處罰的器具說:「 凡是到某某處和某某女子做不當的行為,我將處罰他。」《律藏.經分別》(Vin. S. Vibh.)
(2)如果女人與十二種男人其中的一種男人性交。這十二種男人可歸納為叁類,即是:
A.九種被守護的男人,即:母親守護 (mātu-rakkhitā),父親守護 (pitu-rakkhitā),父母親守護 (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護 (bhātu-rakkhitā),姐妹守護 (bhagini-rakkhitā),親戚守護 (nāti-rakkhitā),家系守護 (gotta-rakkhitā),法守護(dhamma-rakkhitā),有(妻子)守護(sārakkhā)。
B.兩種已婚的男人;
C.罰護男 (sapari-daõóā) :有人準備處罰的器具說:「凡是到某某處和某某男子做不當的行為,我將處罰她。」《中部義釋書1.199》 (M. Ak. 1.199)
2. 清醒地覺知要和上面的任何一種女 ( 男 ) 人性交。
3. 以種種方法行性交。
4. 如果男人與女人的口、 陰道和肛門這叁道的任何一道行性交。如果女人的口、 陰道和肛門這叁道與男人的陰莖(男根)一道行性交。
四.不妄語,犯此戒須具足五個條件∶對象(人),話題(謊話),看法(說謊),動機(欺騙),結果(聽者明白)。
五.不飲酒,犯此戒須具足二個條件∶對象(酒類),行動(飲用)。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 和布薩八戒 (uposatha-atthaïgasila) 的八戒相同。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梵行),不妄語,不飲酒,過午不食,不歌舞娛樂香鬘飾身,不坐睡高廣床座。活命八戒可以天天受持,而布薩八戒只在六齋日,即陰曆初八,十四,十五,卄叁,卄八,卄九或卄九,卅日受持。八戒是能修到阿羅漢果的。
《中阿含.善生經》裏說道:「居士子!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叁者增諸鬥诤,四者隱藏發露(把秘密說出來),五者不稱不護(人不稱贊不愛護),六者滅慧生癡。居士子!人飲酒放逸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這是飲酒的六種過患,它實無利益。
在《增支部》5.177中說∶「在家衆不應經營五邪命∶買賣武器,買賣人畜,買賣肉類,買賣酒品,買賣毒藥。」
隨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實無毀、無穿、無汙點、無雜、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不爲愛與見所觸,亦不爲人責難),令起于定。隨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與果定生起。
佛在《長阿含經》(卷二)裏說道: 「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爲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叁者在所至處,衆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佛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爲五?一者諸有所求,辄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産,增益無損;叁者所往之處,衆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3. 施爲根本
一位行者在發願行布施後,應常慷慨布施,並作如是念:「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悭垢衆生中,而得離悭垢處,于非家行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舍法,具足等施。聖弟子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施所熏,升進涅槃。」(《雜阿含931經》)于非家行解脫施是指對離家、出家的修行者,布施四資具給他們,以使他們能安心修行求解脫。
布施有物施(財施)、法施、和無畏施。物施是對僧伽作四事(資具)供養;法施是對信衆無報償的作佛法的解說或勸導;無畏施是對生命與財物的保護。布施時要有叁種清淨思,即施前快樂,施時心清楚與清淨,施後歡喜。受施者也要具有叁種清…
《在家衆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