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思,即無貪或修持離貪,無瞋或修持離瞋,無癡或修持離癡。這樣清淨的布施的福報是無量的。如是以無貪無瞋無癡所纏之心隨念自己的施德可得近行定,再修增上戒定慧乃至涅槃。
4. 聞法爲本
聞法會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於未曾聽聞之法得以聽聞,於未曾思惟之法得以思惟,於未曾證悟之道得以證悟。
如來在世時在瞻婆國迦迦羅池邊,爲瞻婆人說法,當時池中有一青蛙,聞佛說法聲而歡喜,即從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這時有一牧牛人,見大衆圍繞聽佛說法,就到佛那兒聽佛法,牧牛人以杖插地,誤插在青蛙頭上,青蛙因此命終,以聞法功德而生于忉利天上黃金天宮,他像從夢中醒來一樣,青蛙天子聽見諸妓女娛樂音聲,聽已即思惟,我先爲畜生,何因緣故而生在天宮,即以天眼觀察,先于池邊聽佛說法,以此功德得此果報,青蛙天子即從天宮來到佛所頭禮佛足,佛知而故問,你是何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青蛙天子以偈告佛:「往昔爲蛤身,于水中覓食,聞佛說法聲,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來聽法,杖攙刺我頭,命終生天上。」佛以青蛙天子之偈廣爲四衆說法,當時聽衆中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得須陀洹果,他得果後,歡喜含笑而去,故稱佛爲天人師。
5. 舍爲根本
舍是在明白名色法是無常、苦之後,不願繼續造業受生,決定舍棄名色法。在日常生活中以中道與舍的態度過活。
6. 慧爲根本
於身心組合的五蘊生滅法,如實知是苦,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聖諦如實知,透澈觀察五蘊,滅盡無余。
7.佛隨念
隨念世尊是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的功德。隨念佛能得近行定。
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于如來正法,于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輕安);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崄衆生中,無諸罣閡(罣礙),入法流水(進入佛法修行),乃至涅槃。」(《雜阿含931經》)由此可知隨念佛的功德能至涅槃,這是隨信行乃至信解脫阿羅漢。
佛無盡及卓越的美德,獨自無師自證,斷除一切煩惱纏結,意識完全淨化,無有任何汙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覺悟叁界衆生輪回的真相,自證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的導師具足八種自在(世間、法、名聲、福嚴、欲、精勤、變大、變小),明行具足,叁學圓滿。善逝度過輪回苦海,到達無憂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語,善巧開導衆生。世尊透澈明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真相,自調禦並善于調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無上導師,福德圓滿。佛的智慧廣闊無涯,慈悲于一切衆生,他的一切美德無以倫比。佛陀展示給我們知道的是,他從凡夫修習十波羅蜜圓滿而成正覺,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導衆生同證圓滿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儀,他無上智慧證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8. 法隨念
隨念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超越時間概念)、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這些教法與九出世間法應常予以隨念。隨念法能證得近行定。
《雜阿含931經》裏佛對釋子摩诃男言:「複次。聖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升進涅槃。」這是指隨法行能得涅槃。
9. 僧隨念
這是隨念聖僧伽的功德。世尊的聲聞衆是善行道的(良好地修行佛法),世尊的聲聞衆是正直行道的(直接地修行佛法),世尊的聲聞衆是真理行道的(正確地修持佛法以求脫離苦),世尊的聲聞衆是正當行道的(適當地依教奉行,修習清淨梵行),即四雙八輩賢聖,所應(應虔誠禮敬)、奉迎(應熱忱歡迎)、供養(應布施供養)、承事(應合什敬禮並伺候左右),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隨念僧亦能得近行定。
在《雜阿含931經》裏佛對釋子摩诃男言:「複次。聖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叁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爲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升進涅槃。」這是念僧的隨信行和隨法行,乃至涅槃。
10. 戒隨念
隨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實無毀、無穿、無汙點、無雜、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不爲愛與見所觸,亦不爲人責難),令起于定。隨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與果定生起。
11. 施隨念
常隨念布施,得離悭垢,常自手施,樂行舍法,具足等施。
12. 天隨念
隨念諸天之德,以及自己所具的信、戒、施、聞、舍、慧等之德,如此獨處禅思諸天如四大天王、叁十叁天(仞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樂天、梵衆天等等的天界,諸天神因爲具備信、戒、施、聞、舍、慧等,得于命終之後生于天上,我亦具這樣的信、戒、施、聞、舍、慧等德,心無貪、瞋、癡的纏縛,正直並鎮伏了五蓋,于一剎那生起五禅支而能證得近行定。修天隨念的行者常爲諸天所愛護,若不證得更高果位,來世亦能生于善趣。
《雜阿含931經》裏佛對釋子摩诃男言:「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凶崄衆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升進涅槃。」
現世安裕及現世快樂四法
在《虎徑經》Vyagghapajja Sutta(《增支部 4.155經》)佛陀告訴虎徑: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現世安裕,及現世快樂。
1.方便具足(utthana-sampada)
「善男子經營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維生。有的種田、或經商,或飼養乳牛,或射藝,或爲國王辦事,或他種營業,對於這些工巧業處精勤修行,善知正確營生方法,善行工巧業處工作,是名方便具足」。
2.守護具足(arakkha-sampada)
「善男子所有財物,精勤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勞苦而得,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國王、盜賊、水、火劫壞損失,或由惡子嗣敗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
3.善伴黨具足(kalyanamittata)
「善男子居於某村某聚落,與聚落主聚落主之子,年長或年幼者而具信(saddha),具戒(sila),具施(caga),具慧(pañña)之善知識交往,言語。舉止有信,有戒,有施,有慧,是名善男子善伴黨具足。」
4.正命具足(sama-jivikata) 」
「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善護,不令多入少出、亦不令多出少入。
猶如執秤者(Tuladharo),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少入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搖優曇缽果(Udambarakhadaka)樹者。若善男子財物豐厚,悭吝不用,傍人皆言此愚癡人如餓死狗。
善男子,虎徑!所積財物有四法能令減損:(1)縱情享樂,(2)酗酒,(3)賭博,(4)與惡伴黨爲友。
猶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與四出水道,若關閉四入水道而開啓四出水道,天晴不雨,水槽之水將不能增加;與此同理,有四法能令財物減損:(1)縱情享樂,(2)酗酒,(3)賭博,(4)與惡伴黨爲友。
(善男子,虎徑!)有四法能令財物增益:(1)不縱情享樂,(2)不酗酒,(3)不賭博,(4)與善伴黨爲友。
猶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與四出水道,若開啓四入水道而關閉四出水道,天常有雨,水槽之水將能增加;與此同理,有四法能令財物增益。(:(1)不縱情享樂,(2)不酗酒,(3)不賭博,(4)與善伴黨爲友。)
(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後世安裕及後世快樂四法
佛陀又告訴虎徑: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後世安裕,及後世快樂。
1.信具足(saddha-sampada)
「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彼實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世、天人師、佛、世尊;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2.戒具足(sila-sampada)
「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3.施具足(caga-sampada)
「善男子離慳吝心,誠心布施,常自手施,樂行布施,行拯救施,施予梵行者,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4.慧具足(pañña-sampada)
「善男子於五蘊生滅法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透澈觀察苦之滅;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虎徑經》《增支部 VI.155經》)
注釋:
1.《清淨道論》第七章說六隨念品列出十種佛的功德,少了如來,又把無上士調禦丈夫分為二。
2.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隨信行和隨法行,他們在接觸佛法後,對叁寶生起信心,然後依法修持。漸漸學習道迹,受教受诃,然後得究竟智。信行與法行可證初果,二果,叁果乃至四果,不過初果必得。于六根門用信、勤、念、定、慧五法以少慧觀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門用這五法以增上慧觀察忍的是法行。
3.若于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滿足者,得俱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于彼若軟若劣者,得見到。于彼若軟若劣者,得信解脫。這些都是阿羅漢。
法增比丘,寫於沙勞越林夢市(Limbang)林夢佛教會
願衆生安樂!
《在家衆的修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