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众的修行▪P2

  ..续本文上一页净思,即无贪或修持离贪,无瞋或修持离瞋,无痴或修持离痴。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如是以无贪无瞋无痴所缠之心随念自己的施德可得近行定,再修增上戒定慧乃至涅槃。

  4. 闻法为本

  闻法会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於未曾听闻之法得以听闻,於未曾思惟之法得以思惟,於未曾证悟之道得以证悟。

  如来在世时在瞻婆国迦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当时池中有一青蛙,闻佛说法声而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这时有一牧牛人,见大众围绕听佛说法,就到佛那儿听佛法,牧牛人以杖插地,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命终,以闻法功德而生于忉利天上黄金天宫,他像从梦中醒来一样,青蛙天子听见诸妓女娱乐音声,听已即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缘故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青蛙天子即从天宫来到佛所头礼佛足,佛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青蛙天子以偈告佛:「往昔为蛤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佛以青蛙天子之偈广为四众说法,当时听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得须陀洹果,他得果后,欢喜含笑而去,故称佛为天人师。

  5. 舍为根本

  舍是在明白名色法是无常、苦之後,不愿继续造业受生,决定舍弃名色法。在日常生活中以中道与舍的态度过活。

  6. 慧为根本

  於身心组合的五蕴生灭法,如实知是苦,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聖諦如實知,透澈观察五蕴,灭尽无余。

  7.佛随念

  随念世尊是如来、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的功德。随念佛能得近行定。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轻安);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罣碍),入法流水(进入佛法修行),乃至涅槃。」(《雜阿含931經》)由此可知随念佛的功德能至涅槃,这是随信行乃至信解脱阿罗汉。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仪,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8. 法随念

  随念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超越时间概念)、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这些教法与九出世间法应常予以随念。随念法能证得近行定。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槃。

  9. 僧随念

  这是随念圣僧伽的功德。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良好地修行佛法),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直接地修行佛法),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世尊的声闻众是正当行道的(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即四双八辈贤圣,所应(应虔诚礼敬)、奉迎(应热忱欢迎)、供养(应布施供养)、承事(应合什敬礼并伺候左右),是世间无上的福田。随念僧亦能得近行定。

  在《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槃。」这是念僧的随信行和随法行,乃至涅槃。

  10. 戒随念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11. 施随念

  常随念布施,得离悭垢,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

  12. 天随念

  随念诸天之德,以及自己所具的信、戒、施、闻、舍、慧等之德,如此独处禅思诸天如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仞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乐天、梵众天等等的天界,诸天神因为具备信、戒、施、闻、舍、慧等,得于命终之后生于天上,我亦具这样的信、戒、施、闻、舍、慧等德,心无贪、瞋、痴的缠缚,正直并镇伏了五盖,于一剎那生起五禅支而能证得近行定。修天随念的行者常为诸天所爱护,若不证得更高果位,来世亦能生于善趣。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欣悦;欣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得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处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升进涅槃。」

  現世安裕及現世快樂四法

  在《虎径经》Vyagghapajja Sutta(《增支部 4.155经》)佛陀告诉虎径: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現世安裕,及現世快樂。

  1.方便具足(utthana-sampada)

  「善男子经营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维生。有的種田、或经商,或飼養乳牛,或射藝,或为国王办事,或他种营业,对於这些工巧業處精勤修行,善知正确營生方法,善行工巧業處工作,是名方便具足」。

  2.守護具足(arakkha-sampada)

  「善男子所有財物,精勤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勞苦而得,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国王、盗賊、水、火劫壞损失,或由恶子嗣敗坏,是名善男子善守護。」

  3.善伴党具足(kalyanamittata)

  「善男子居於某村某聚落,与聚落主聚落主之子,年長或年幼者而具信(saddha),具戒(sila),具施(caga),具慧(pañña)之善知識交往,言语。举止有信,有戒,有施,有慧,是名善男子善伴党具足。」

  4.正命具足(sama-jivikata) 」

  「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善護,不令多入少出、亦不令多出少入。

  犹如執秤者(Tuladharo),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少入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搖優曇缽果(Udambarakhadaka)樹者。若善男子財物豐厚,悭吝不用,傍人皆言此愚癡人如餓死狗。

  善男子,虎径!所積財物有四法能令减损:(1)縱情享乐,(2)酗酒,(3)赌博,(4)与恶伴党为友。

  犹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与四出水道,若关闭四入水道而開啓四出水道,天晴不雨,水槽之水將不能增加;与此同理,有四法能令財物减损:(1)縱情享乐,(2)酗酒,(3)赌博,(4)与恶伴党为友。

  (善男子,虎径!)有四法能令財物增益:(1)不縱情享乐,(2)不酗酒,(3)不赌博,(4)与善伴党为友。

  犹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与四出水道,若開啓四入水道而关闭四出水道,天常有雨,水槽之水將能增加;与此同理,有四法能令財物增益。(:(1)不縱情享乐,(2)不酗酒,(3)不赌博,(4)与善伴党为友。)

  (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後世安裕及後世快樂四法

  佛陀又告诉虎径: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後世安裕,及後世快樂。

  1.信具足(saddha-sampada)

  「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彼实是如來、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无上世、天人師、佛、世尊;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2.戒具足(sila-sampada)

  「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3.施具足(caga-sampada)

  「善男子離慳吝心,诚心布施,常自手施,樂行布施,行拯救施,施予梵行者,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4.慧具足(pañña-sampada)

  「善男子於五蕴生灭法如实知,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透澈观察苦之灭;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虎径经》《增支部 VI.155经》)

  注释:

  1.《清淨道論》第七章說六隨念品列出十種佛的功德,少了如來,又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分為二。

  2.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信行与法行可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不过初果必得。于六根门用信、勤、念、定、慧五法以少慧观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增上慧观察忍的是法行。

  3.若于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满足者,得俱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者,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者,得信解脱。这些都是阿罗汉。

  法增比丘,写於沙劳越林夢市(Limbang)林夢佛教会

  愿众生安乐!

  

《在家众的修行》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修行佛法的目的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