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常見學法問答(法增比丘)▪P6

  ..續本文上一頁,只是對菩提樹,佛舍利塔及*輪表示尊敬而已,因爲佛陀說他只是僧團中的一個成員而已,以避免信衆迷信崇拜,生起邪見。

  

  現在我們離開佛在世的時代已經2550多年,要憶念佛陀的真正模樣已經很難,因此各佛教國家把佛像造的像他們民族的樣子,以增添親切感。作爲佛教徒,在家中淨室設立佛龛,早晚對佛頂禮作皈依,表示對佛陀偉大覺悟的尊敬,受持五戒或斎日八戒,並燃燈燒香供花水和食物等修持,這樣我們才不至無目標的修行。在佛前燃燈表示我們將努力去除愚癡和心中的黑暗,燒香表示我們將受持好戒,供花表示我們將常念無常,供水表示我們將清淨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供食物表示我們將盡力對叁寶布施以消除悭貪,這些都是含意極深的。

  

  38. 爲什麼要對佛像頂禮呢

  

  答:對佛像頂禮是要對治我們的“我慢”和“我見”,藉外在的形式來訓練自己,使我們消除高傲。佛陀所覺悟的道理,不是一般凡夫能明了的,就算是證果的聲聞阿羅漢也不能比擬。我們必需完全淨化自己汙穢的心,才有可能見到佛智的一斑。佛像代表佛陀,他是我們的根本導師,爲了表示對佛陀偉大覺悟的尊敬,向佛陀頂禮是必要的,雖然南傳佛教國家的頂禮方式簡單而純樸,北傳佛教國家的頂禮方式就很肅穆而莊嚴,藏傳佛教的大禮拜就反映了對佛陀虔誠的信仰。一個佛教徒對佛法認識的越深,那他對佛法能幫助我們內心離苦得樂,給世界人群帶來和平共處的信念也就越堅定,因此他會對佛陀所宣說的法虔誠頂禮。四雙八輩的修行者,依照微妙的佛法,默默地淨化自己,到達彼岸,他們在人世間是極少數的,就連轉輪聖王也比不上一個初果聖人,因爲轉輪聖王的貪瞋癡還未淨化,因此對證果的聖人頂禮也是應該的。正確的禮佛方式是頂禮時以身口意作禮拜;身體的恭敬是身體跪下,雙手合掌(añjali),以頭觸地,像佛時人們以頭觸佛足來表示謙恭一樣;語的恭敬是身體微豎,合掌手指不散開,口念贊佛偈或皈依偈;意念的恭敬是在意念裏憶念佛法僧叁寶的德行,內心純淨而安詳。常常這樣子做是能累積許多福德與功德的。

  

  39.爲什麼要誦經呢

  

  答: 佛時的出家衆誦念佛陀教過的經果來提醒他們佛教的道理,此外出家衆誦念佛陀教過的經文來教導新出家的僧人。佛滅以後,經文就是靠一代一代的僧人誦念著而保存到今天。誦念經文能激起對佛的崇信,並使行者常思惟法義,幫助修行,增強記憶,培養善根,也使佛經得以保存。

  

  誦念佛經也能幫助消除獨住或靜坐的恐懼,如誦念《勝幡經》(Dhajagga Sutta)提醒一個行者憶念佛、法和僧以祛除驚慌恐怖或毛發豎然。誦念《寶經》(Ratana Sutta)以祛除鬼怪,瘟疫病害和蟲災之患,誦念《蘊護衛偈》(蛇經Khandha Paritta)以驅蛇,保護行者。這些都是爲人所常知的。

  

  40.雖然我很努力修行,爲什麼還不能證悟呢?

  答∶我們應該知道,證悟與解脫要靠智慧,需要澈底知道世間現象的叁法印的無常,苦和無我。是什麼原因障礙了我們的證悟呢?首先我們被現象的連續相所欺騙,把無常的現象當作是常。一切周圍的外相和我們的身心現象都是無常的,但是我們覺察不到它們的變化,因此把它們當成是常的,我們的身體裏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極快速的在變化,心理狀態配合身體也是極快速地生起與消逝,不過因爲這個變化過程發生得太快,使我們無法覺察到它們的生滅,因此我們就以爲身心現象是不變的。因爲要去覺察它們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這就障礙了我們的證悟。

  

  其次,是什麼原因障礙我們證悟苦呢?這是因爲我們沒有實地去實踐身念處和受念處所致。沒有去實際仔細觀察身體,沒有去實際仔細觀察感受,因此我們無法體會到身心是苦的,而且是被苦不斷地壓迫著的。因爲不知苦,我們生起邪見,以爲身心是美好的,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因此對美好能帶來快樂的人事物,生起貪愛之欲念,只有在不能得到它時,或是失去它時,我們才感受到苦。這是障礙我們證悟的第二個原因。

  

  再次,是什麼原因障礙我們證悟無我呢?世上所有的現象都是無我的,沒有靈魂或自我,因爲它們是無常的,需待衆緣才能生起,所以是無我的。但是,爲什麼我們不能理解無我呢?佛陀分析我們身心的現象是五蘊的組合,是身體與心理狀態聚合的綜合體,但我們卻誤以爲身體與心理狀態是一個完整而不變的個體,因此我們就産生身體與心理狀態是圓融的、統一的,以及五蘊是美好的想法,雖然我們可能有聽過或看過解說五蘊是生滅的,但我們無法去分別它的每一個生理與心理狀態,而體會到它們的真相,因此我們就無法體會到無我。由于缺乏這種體會,我們才會生起身心是堅實的或主體的邪見,當我們在做事時,在飲食時,在行動時,或在思惟時,我們都以爲以前的是我,現在的是我,將來的是我,而有一個恒常的「我」或「自我」的想法,這樣促成了貪欲的生起,因爲貪欲,我們以爲它會給我們帶來快樂,而牢牢地系縛在五蘊上。這種邪見使我們生生世世輪回,不得出離。這是障礙我們證悟的第叁個原因。

  

  再說,修行有如種果樹,需要一段時間照顧它,要拔草,施肥,澆水等等,幾年之後,季節到時,自然它會開花結果,所以不必焦急,順其自然就是了。

  

  法增比丘,澳大利亞雪梨。

  願衆生安樂!

  

  41.現在許多的法師教導不同的修行方法,我真不知道應該選擇那一個法門

  

  答:佛陀開示許多不同的修行方法是對不同根器的人說的。每一個方法都行,但不用全部都學。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有的從東方來,有的從南方來,有的從西方來,有的從北方來,還有很多其他的道路,空路,水路皆可到達,難道你每一條都要走嗎?

  

  無論你走那一條路,采用那一個法門,走得快或是慢,只要把心念住當下,念住身體于身,念住感受于受,念住心意于心,念住佛法于法,念念分明,那麼無論采用那一個法門都是一樣的。法門都是用來破除我們對身心的執著,到最後證果時,連法門都要舍掉,這才是正確的法門。就算你讀完大藏經,參訪了許多名師大德,修學了許多法門,若不用來身體力行,破除我們對身心的執著,也不能使你到達彼岸。唯有認真地觀照你的心,才能發現佛陀所講的道理,這不需到處去追求,只要對自己的身心的執著下功夫就行了。

  

  42.我應該向佛陀祈求嗎

  

  答:不應該,他是不會聽到你的祈求的。祈求佛陀保佑,解難,賜福,賜財等等,這種把佛陀當成是世間神祉的做法是愚昧的,凡夫與初機行者極可能會這麼做,對佛法有正確認識或有正見者是不會這麼做的。我們恭敬佛陀及頂禮佛像是表示敬禮,然後我們應立即思惟佛陀的美德,並發願能在今生修行到比未學佛前更好,早日證悟解脫,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43.佛教爲什麼有大乘小乘的分別呢?

  答∶在佛陀的時代只有一乘,那即是佛乘,釋迦牟尼佛所教的道理;但是比丘衆因爲根基的差別,當時比丘衆誦經者相聚誦習經,持律者相聚抉擇律,論法者相聚論法,僧團就開始部派化。佛滅後百年,僧團因大天比丘(Mahadeva)的五事而分裂爲大衆 (Mahasanghika) 和上座(Thera) 二部。現在南傳佛教國家所通稱的上座部 (Theravada) 是繼承原來的上座部。

  

  佛滅後二百年,大衆部中漸分出八部,佛滅後叁百至四百年,上座部中又分出十部。大乘佛教經典用的梵文在公元開紀時才出現在印度,而巴利聖典至少比梵文大乘經典早了兩百多年,在公元前一世紀在錫蘭王瓦塔葛曼尼(Vattagamani)時才記錄成文字,然後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雲南等地。這上座部傳統,也是屬于部派的傳承,不是原始的佛教。

  

  阿育王(Asoka)時因爲崇信佛法,佛教一時鼎盛無比,衆多外道爲了生活糊口混入僧團裏,出家衆不學佛法,國都華氏城(Putaliputra)的阿育王寺,因爲外道滲入而七年不能舉行誦戒布薩,阿育王于是禮請目犍連子帝須 (Mogalliputta Tissa Thera) 分別真假僧衆,把衆多外道逐出僧團,並在華氏城舉行了第叁次結集(佛滅後236年),他編輯了一部《論事》(Katha Vatthu) 來駁斥當時流行的衆多邪見,計有千條之多,這就促成了佛教的分裂。

  

  大衆部(摩诃僧祇Mahasanghika )即衍生爲後來的大乘,他們的比丘衆自編律典,此律典是跋耆(Vajji)的比丘于第二次七百結集中編輯出來的,與上座部各部派的律典組織不同,後來再自編其他的佛經,爲了對抗上座部比丘的指責,而說他們是大乘,上座部的是小乘。

  

  現今漢傳的律《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解脫戒經》等都是部派佛教時代上座部的律典,西藏譯的《律藏》是屬于晚期或新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因此現今南北傳佛教國家所持的律典都是源于上座部各部派的,大衆部的《摩诃僧祇律》已經沒有人持守。漢傳佛教自從晉代智顗大師把阿含經貶爲小乘佛法之後,著重弘揚菩薩道,而流傳大乘佛經,北傳佛教國家于是漸漸成爲大乘佛教國家,並貶南傳佛教的佛法爲小乘佛教。

  

  西方學者最先開始研究巴利文經典,並確定它比大乘佛經的梵文爲早,後來日本的佛教學者也加入研究巴利文經典,因此近來漢傳佛教學者及僧伽才發現久已被埋沒的阿含經典,並加以弘揚。

  

  44.若一個人已追隨了一位師父多年,他可以再去找別的師父嗎?

  答:爲了尊重,應先跟師父說了才去。師父若是…

《常見學法問答(法增比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