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十七菩提分法
在《增一阿含經》阿須倫品記載佛言:「若有一人,出現于世,便有叁十七品出現于世。雲何叁十七品道﹖所謂四意止、 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行,便出現于世。雲何爲一人﹖所謂多薩阿羯阿羅诃叁耶叁佛(Tathagata Araham Samma Sambuddha)。」是故叁十七菩提分法,是佛所教之法,外道是不說的。因爲佛出現于世,所以才會有叁十七品道。
再舉《長老尼偈 Therigāthā》裏裴娜長老尼證道偈的事,說明叁十七道品的重要性:「裴娜學道品,法圓如滿月,癡闇若黑夜,大智遍照滅。」這比丘尼二十歲從大愛道(佛繼母Mahapajāpati gōtami) 出家,修習禅觀,佛陀以佛光照她,並教她修叁十七道品,她遵教而修成羅漢。
補特伽羅(Puggala)
對叁寶有信心的人,會善于利用這寶貴的人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時代累積足夠的波羅蜜,這些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慈愛、出離、智慧、真實、決意和舍。《增支部4.133經》裏提到四種會遇到佛法的人:
一、 頓悟者(ugghātitaññu), 能親自遇到佛陀,並能在聽 聞 短短的開示而自證道與果的行者。
二、解悟者(vipañcittaññu),聽聞短的開示,不會領悟,但若把開示加以解釋,就會自證道與果的行者。
叁、修悟者(Néyya),不能在聽聞短開示的解釋後證悟,需仔細學習說法與解釋,然後依教奉行修習一段時日,數月或數年之後才能自證道與果的行者。人生又分成叁段時期,青年、中年、老年。少年開始修,若是精進的話,在青、中年可得證悟,若到老年才開始修的話,充其量只可證初果、二果等,不能得到解脫,要是不精進的話,在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教法時代不能取得解脫,還要能遇到未來佛的教法方可能獲得解脫,這要看個人是否累積足夠的波羅蜜。修悟者若是他(她)在今世能好好修持叁十七道品,放棄邪見、邪行與感官欲樂,獲善知識引導,並且不犯五逆罪,是有可能在今世證初果。
四、不悟者(Padaparama),盡管努力學習和修持,也不能在今生獲得證悟的行者,他(她)能做的只是在培養善根或只是在累積資糧而已。不悟者雖不能在今世證初果,若因其善根來世生在人中,而能修持叁十七道品的話,這是有可能在釋迦佛的教法時期內獲得解脫。
佛在世時有一位大富翁摩诃丹那(Mahādanā) 的兒子,因爲年青時放縱欲樂,老時心都不能定下來,他沒有機緣遇到佛法僧叁寶,更遑論解脫了。佛對阿難說:「若他青年時成爲比丘,必證涅槃;中年時成爲比丘,會證悟阿那含果,生淨居天(阿那含天)證涅槃;若老年時成比丘,會證一來果 (斯陀含)或初果(須陀洹),不再墮在四惡道。」但他都錯過了這些機緣。
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時代有五千年,這五千年裏都會有四雙八輩的聖者出現,只要佛法還能流傳,叁藏十二部還在人間,像前面的例子,大富翁摩诃丹那的兒子,因爲他本身縱欲的結果,死後去到四惡道,雖然他具足波羅蜜,能使他這一生是最後一生,但他心裏的煩惱使他無法平靜下來。盡管他有可能遇到佛法,他那一世的惡業若使他長久逗留在惡道的話,他將來不及出來善道見到下一位的彌勒佛,而彌勒佛以後將有一段長久的時間無佛出世,你說這是不是很悲苦的事呢?寶貴的人生要善巧地掌握和利用它,它操縱在你手裏,你自己好好的想,好好的去做。佛實際上只是指示一條修行的方法與道路讓我們去走,我們必需自己親自走!
正道
佛言:「奉修此正道 (八正道) ,能盡于諸苦,已知拔欲箭,故我說此道。」[1]「如一邊境城,護衛內與外,自當善護衛,勿失修行緣,喪失人身緣,墮惡趣受苦。 」[2]「快樂是無常,境生欲水長,人迷逐欲樂,唯得受生死。」[3]
「汝等應自勤,如來唯導師,入道禅修者,解脫魔系縛。」[4]「法已予善說,應行于正法,超越諸欲界,達難登彼岸 (涅槃)。」[5]
在《雜阿含271經》裏;「佛告低舍(Tissa):善哉!善哉!低舍,今當說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語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詣某城,某村,某聚落,當示我路。時,知路者即示彼路,語言:士夫,從此道去,前見二道,舍左從右前行;複有坑澗渠流,複當舍左從右;複有叢林,複當舍左從右;汝當如是漸漸前行,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癡凡夫。其知路者,譬如來,應(供),等正覺。前二路者,謂衆生狐疑。左路者,叁不善法。貪,恚,害覺。其右路者,謂叁善覺;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前行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澗渠流者;謂瞋恚,覆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城者;謂般涅槃。(離狐疑不善法八邪道)
佛告低舍:佛爲大師!爲諸聲聞所作已作,如今當作哀愍悲念,以義安樂,皆悉已作。汝等今日,當作所作。當于樹下,或空露地,山岩窟宅,敷草爲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後,心有悔恨,我今教汝。」(佛告諸聲聞精勤行于正道。)
世上有些修行人,雖然遇到善知識和聽聞正法,但是因爲懷疑和邪見,起不正思惟,産生邪執,執取戒禁和儀式,或追逐五欲,行放逸事,以欲修行,而走上八邪道。有些則因爲善根(宿世波羅蜜)不足,遇到邪師,聽了邪法,而走上八邪道,比如阿阇世王就是一例。因此遇到坑澗、渠流及叢林,到不了涅槃城 !
叁十七菩提分法
這叁十七菩提分法是諸佛所共同教導的共法,是所有法的總和。佛殷懃地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互相學習,如同水乳一般,和同敬順,直至證果。在《長阿含.遊行經》卷二中佛說:「爾時世尊即詣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宜當于此法中,和同敬順,勿生诤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于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勤奮有興致地),共相娛樂。」
若我們能做到佛教導的叁十七菩提分法,那我們都有望于現世證得果位,正法又能久住。這在《般泥洹經》卷上中佛說:「是故當以正心行法。唯行法者,能現世得休(證羅漢果),現世得安,宜善取持,谛受諷誦,靜意思惟,然則我清淨法,可得久住,可以愍度世間衆苦,道利綏甯諸天人民。比丘當知,何等爲法?謂是四志惟、四意端、四神足、四禅行、五根、五力、七覺、八道谛。如受行可得解脫,令法不衰。」由此可見叁十七菩提分法的重要性。
這聖道叁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iyā dhammas) 詳細分爲七類(七科):
一、四念處(念住,Cattāro satipatthana):
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清淨道論》說「各各出入于所緣而現起故爲 “處”。念即是處故爲 “念處”,而于此身、受、心、法捕捉不淨,苦、無常、無我之相,又成爲舍斷淨、樂、常、我之想而轉起故分爲四種。」[6]
二、四正勤(正斷,Cattāro sammappadhānā):
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長。
叁、四如意足(神足,Cattāro iddhipāddā):
欲如意足,勤如意足、心如意足、觀如意足。
四、五根(Pañcindriyāni):
信根,精進 (勤) 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Pañcabalāni):
信力,精進 (勤) 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七覺支(菩提分,Sattabojjhangāni):
正念,擇法,精進,喜,樂,一心,舍。
七、八正道(Atthangikamagga):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勤,正命,正定,正念。
在《大毘婆沙論》(卷96,大正藏27冊, p497a)裏說:「問:何故先說四念住乃至後說八道支耶?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復次四念住從初業地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先說。四正勝從煖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四神足從頂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五根從忍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五力從世第一法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在《俱舍論》中亦有類似說法(卷25,大正藏29冊,p132c)。
這七法因爲與道智有關,它們是近因(padatthāna),要素(sambhāra),及道智的基礎(upanissaya)。
小結
叁十七菩提分法不是一個個的拿來修,而是心要常常的系念于它們。培養它,使它鞏固,使它能成爲隨心所欲的修行工具。以安般念來說,若以一入一出息爲一次來說,一分鍾裏就有二十次,覺知是身念處;心念隨著出入息是正念;注意著出入息是正勤;修習時是在培育勤根、念根和定根;以令勤力,念力和定力的增長;七覺支的正念,擇法和精進覺支在培育中;八正道裏的八支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持到。四如意足的欲如意足的修習是修習前起欲,堅欲成佛,勤如意足是對安般念修四正勤,心如意足是以安般念培育四禅那,觀如意足是對鼻息(色法)和專注的念(名法)常以慧觀和修舍。
大富翁摩诃丹那的兒子的例子說明了一點,只要我們明了自己的條件,心常念叁寶,雖然我們過去世的業障能帶給我們許多障礙,但是變量雖然是有,決定的因素在于我們。尤其是我們的心,心向于道,決心以此寶貴人生及難逢的佛法來修持出離的話,我們會決心排除萬難,因此都有可能證初果、二果、叁果或四果的。
以下抄錄《法句經》中五偈作結:
「人若前放逸,今止而不犯,如月出雲散,普明照世間。」[7]
「人若前作惡,今則奉諸善,如月出雲散,普明照世間。」[8]
「大地之君主,或生天界者,一切世君王,不勝預流果 (初果)。」[9]
「藏六(六根)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10]
「貪淫瞋恚癡,是叁非善本,身以斯自害,報由癡愛生。」[11]
註釋:
1 《南傳法句經新譯》﹐二七五偈。
2 《南傳法句經新譯》﹐叁四七偈。
3 《南傳法句經新譯》,叁四一偈。
4 《南傳法句經新譯》﹐二七六偈。
5 《南傳法句經新譯》﹐八十六偈。
6《 南傳大藏經。清淨道論》第二十二品,悟醒譯。
7 《南傳法句經新譯》﹐一七二偈。
8 《南傳法句經新譯》﹐一七叁偈。
9 《南傳法句經新譯》﹐一七八偈。
10 北傳《法句經》,維祗難譯,心意品十二偈。
11北傳《法句經》,維祗難譯,道利品十五偈。
法增比丘,臺北
願衆生安樂。
《叁十七菩提分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