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念業処諸源的比較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安般念業處的比較
佛在《長部.22大念處經》裏說:「諸比丘!爲衆生之清淨,爲度憂悲,爲滅苦惱,爲得真理,爲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安般念是身念處之一。
關于安般念業処的修習,在南北傳大藏經裏的經文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裏所列不能盡羅一切,但可以窺見一斑,以下列表顯示:
大念處經(南)
1。或長入息,而知∶我在長入息,又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
2。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
3。修習∶我覺知 (息) 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 (息) 全身而出息
4。修習∶我止(平靜息)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平靜息)身行而出息
念處經(南)
1。或長出息,知予長出息;或長 入息,知予長入息。
2。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
3。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入息。
4。又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入息。
大羅睺羅經(南)
1。知長入息,知長出息,如是修
2。知短入息,知短出息,如是修
3。知入息的全部過程,知出息的全部過程,如是修
4。知緩慢入息,知緩慢出息,如是修
5。體驗喜入息,體驗喜出息,如是修
6。體驗樂入息,體驗樂出息,如是修
7。知念生滅入息,知念生滅出息,如是修
8。知念止息入息,知念止息出息,如是修
9。有全知覺入息,有全知覺出息,如是修
10。知輕安入息,知輕安出息,如是修
11。知定入息,知定出息,如是修
12。知心解脫(心解脫於貪瞋)入息,知心解脫出息,如是修
13。知(諸色相)幻化入息,知幻化出息,如是修
14。知欲解脫(心解脫於欲)入息,知欲解脫出息,如是修
15。知滅(想受滅)入息,知滅出息,如是修
16。知寂滅(涅槃)入息,知寂滅出息,如是修
雜阿含803經(北)
1。念于內息,系念善學。念于外息,系念善學
2。息長息短
3。覺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學
4。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5。覺知喜
6。覺知樂
7。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于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于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9。覺知心,
10。覺知心悅
11。覺知心定
12。覺知心解脫入息,于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于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13。觀察無常
14。觀察斷
15。觀察無欲
16。觀察滅入息,于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于觀察滅出息善學
增一阿含經,安般品17(北)
1。繫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
2。入息短亦知息短
3。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4。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5。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6。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
7。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12。欲心便得解脫,無復衆惡
濟曆曼南達經--增支部10.60, Girimananda Sutta--AN 10.60
1。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2。知長息, 知短息
3。全息入息, 全息出息
4。靜止全息入息,出息
5。體驗喜入息, 出息
6。體驗樂(輕安)入息, 出息
7。體驗受想行入息, 出息
8。靜止心行入息, 出息
9。體驗心靜(四禅)入息, 出息
10。體驗心悅(止與觀)入息, 出息
11。心定入息, 出息
12。心解脫(五蓋)入息, 出息
13。觀察(五蘊)無常入息, 出息
14。觀察遠離入息, 出息
15。觀察滅入息, 出息
16。觀察舍棄入息, 出息
清淨道論(南)
1。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2。知長息, 知短息
3。知入息的全部過程, 知出息的全部過程
4。知緩慢入息, 知緩慢出息
5。體驗喜入息, 體驗喜出息
6。知念生滅入息, 知念生滅出息
7。知念止息入息, 知念止息出息
8。有全知覺 (受與想) 入息, 有全知覺出息
9。知樂入息, 知樂出息
10。知定入息, 知定出息
11。知心解脫入息, 知心解脫出息
12。知幻化入息, 知幻化出息
13。知欲解脫入息, 知欲解脫出息
14。知滅入息, 知滅出息
15。知寂滅入息, 知寂滅出息
16。最後一息的入息, 最後一息的出息
安般念修習的利益
在《雜阿含810經》裏佛開示說:「有一法,多修習已,乃至能令二法滿足。何等爲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丶解脫滿足。......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住.....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令四念處滿足。......佛告阿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丶依無欲丶依滅丶向於舍。修念覺分已,滿足明丶解脫,乃至修舍覺分。依遠離丶依無欲丶依滅丶向於舍。如是修舍覺分已。明丶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丶法法相潤。如是十叁法。一法爲增上,一法爲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在《雜阿含814經》裏世尊詳細談到修習安般念乃至漏盡:「世尊告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己,身不疲極,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知覺,不染著樂。
雲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知覺,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知覺,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叁,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具足叁結盡得須陀洹果,叁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五上分結盡)得無量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在《相應部.念處相應》戒住品卅四經中佛說:「多修此四念處者,則有助于由此岸到彼岸。」故此修安般念,能得定,盡諸漏,得大果,大福利。
法增比丘整理于澳洲布裏斯本。
2007年結夏九月十五園滿日(25/10/2007)
願衆生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