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失大德的教誨,因爲“人生難得,是萬古一瞬的因緣;佛法難聞,是久曆不遇的際會”,錯過了,沒有人能承擔這份過失!
末學的病人每天都以哀訴哭泣來提醒末學這件事的重要;並不是沒有人勸末學“要吃營養一點,把頭發燙漂亮一點,衣服穿美麗一點!”,但是末學深深體會,人生緊要的生死關頭,那些全不管用!還是及早看破,聽經、實踐、轉化生命才有用。所以後來雖然老師的山東口音末學還是聽不太懂,但聽懂一句就珍惜一句吧,多麼難得啊,是千載難逢的稀有因緣哩,何況簡老師的臺語翻譯字字清晰流暢,幫了很大的忙,時常銘感不已,還有不懂的,就再去臺中蓮社恭聽學長們複講,恭聽中才明白學長們是多麼用功,思惟深入又努力實踐,每個人都受到老師德行的感召,很多人都是每星期叁就由臺北、臺南、高雄等各方面趕到臺中來,在柳川、綠川畔的一隅,穿流著許多手持念珠和藹的面孔,真是娑婆世界極溫馨又清涼的一幕。老師最後講的一堂經,末學還記得,記得很清楚,他老人家凝聚了強大的悲願,一口氣一口氣地勸勉我們要“淨念相繼”,許多人忍不住落淚聆聽,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話,“淨念相繼”這修行的重要關鍵,老師拼著最後的幾口氣提攜我們,我們是不是切實做了呢?佛經的開頭是“如是我聞”,表面上我們都有“耳聞”,但末後的“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幾人能做到呢?—依蕅益祖師說:身心怡悅,名“歡喜”;毫無疑貳,名“信”;領納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我們真的“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嗎?想到這點就非常慚愧,大家試試就知道,末學自覺妄念的力量猶如火山爆發岩漿奔流,而淨念微弱如提一小筒水去救火,要翻轉此種情勢得下一番苦功,否則平日身體健康精神飽滿,都尚且不能作自己主人,尚且料不到下面要冒出什麼念頭來,臨終如何了得!
老師教我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心不亂,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轉珠頭都不算。”末學就開始練習,有好久的時間,念珠都只有“前叁顆”是黑的,而且是否這叁念的“阿彌陀佛”都純粹無雜,也不敢肯定,死命地念一萬聲、二萬聲……甚至一天念六萬、七萬聲也很難找到有“百八”淨念相繼不亂的佛號—這顆心真是亂得太危險,危險而不自知,怎可不及早加緊努力!讓我們再仰首瞻望老師一眼,再把他的教誨謹記在心頭。他堅毅的眼神,望向清淨的西方,望向無盡的虛空,也永遠望著無邊受難的衆生。他老人家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盡是阿彌陀佛的一個身體,我們盡在阿彌陀佛的懷裏,所以佛來接引我們就是那麼容易,比如我前面的這張大桌子,螞蟻要從此處走到彼處,路沒走斜,也需走很久,我若是阿彌陀佛,即可把它從此處接到彼處,還可以從彼處接到此處,我來回接了無數次,而螞蟻還未走到彼處。我們念佛念到有感應時,佛來接引就是這樣。要如何與阿彌陀佛感應?必須把五欲六塵之心放下,凡是念佛不能感應,即是被這些所纏繞……。”但願我們都能老實以生命實行這些教導,和老師一樣,預知時至,一心不亂,往生蓮鄉,乘願再來,廣度衆生,滿菩提願。
也許有學長會說:像上廣下欽老和尚、李老師都是一代大德,難得一見的,我們平凡的人怎麼辦呢?請大家看這位員林賴謝妙老居士的舍利,晶瑩剔透,五彩缤紛,似琉璃、美玉、瑪瑙……。賴謝妙老居士也是從信佛以來,很老實地,每天一早起來,就穿好禮服—海青,打開大門准備迎接佛菩薩,日日切實念佛,爲人慈悲少閑言語,他也念到自知時至。她請蓮友爲她助念,蓮友說夏天助念辛苦,她說:“不會啦,我往生會選個涼快的天氣!”您看,還可以選個涼快的天氣,多麼逍遙自在。到最後,大家爲她助念,她不一定能出聲,但手能輕敲床緣和著大家的念佛聲,正念分明,安詳西歸。火化後燒出如此殊勝的五彩舍利子,啓發後人的信心,真是不可思議!她平日生活簡淡,也不用買珠寶,卻虔誠以一聲聲阿彌陀佛凝聚了內在莊嚴璀燦的珠寶,因爲我們念一句佛時便把佛的無量功德全攝爲自己功德,信願持名,持一聲,一聲不可思議,持百聲千聲萬聲,聲聲不可思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一位老太太能夠這樣,我們爲什麼不見賢思齊呢?其實我們又哪一點比老太太聰明呢?淨土法門道理非常深妙,真正要能徹底擔荷也只有馬鳴、龍樹、智者、永明諸位大師,我們若以妄想度量,常是愈推愈遠,反而不如老實念佛的老太太能夠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也許有人會奇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有這麼大的效力嗎?是的。且先不說功德無量的佛名字,先舉一般的名字作比方:比如“橘子”這名字:有農夫發心種橘子,願在秋燥之日予人解渴滋潤之利,由播種、灌溉,培養施肥,他費盡了血汗!橘樹經曆了春的雨露,夏的烈日,耐過了臺風霜雪,由暗褐的泥巴中經營出鮮豔澄黃的色彩—突破了青綠酸澀的階段,放出了芬芳的氣息,呈現出顆顆晶瑩的細胞,這一切多麼珍貴,多麼不易。這一切與整個世界,息息相關—橘根著在不可分割的大地上;橘樹呼吸著沒有界限的大氣,與你我的呼吸打成一片;又享受著無私的陽光,農夫必須以其他農夫的辛勞成果維持生命,他要穿衣服,可能累病了還要看醫生。—這一顆橘子來曆多麼不可思議。然而當媽媽問:“你要吃什麼?”你說:“橘子”,就吃到了這神妙的橘子,享受了一切農夫種裂了雙手的“成果”,不是嗎?“橘子”尚且如此,何況是萬德洪名—阿彌陀佛!成佛的曆程多麼艱辛困難,是震動天地的偉大悲願,加上兆載永劫的忍耐、努力,才成就了不可思議的佛果,念名字就宛如品味這果實,享受其中的甘美,在這聲“阿彌陀佛”中,佛給了我們無邊無際的幸福,給了我們一切修行的果實;有人囫囵而吞,也有人細細品味,各各滋味不同,人人應量而飽。“阿彌陀佛”中蘊含了一切極樂世界的莊嚴美妙,自在逍遙,一切免費奉贈,卻只有誠懇的信賴者能勇于接受。假如你一定不肯相信“說“橘子”二字,媽媽就會給你橘子吃”,而一定要親自去種植,那也可以,只是恐怕橘樹沒長成,就已口渴而死,或被園中的蛇咬傷了。像末學這樣不會種植,又壽命短促的人,是甯願告訴媽媽“橘子”二字,就品嘗橘子的芬芳,吸收橘子的營養,感謝其中一切辛勞!相信農夫的願行成就,相信媽媽的慈悲慷慨,多麼簡單又便宜,吃了橘子有力氣又可以去看病人,服務社會,多麼好!假如信不過,那從早忙累到晚,維持生命都有問題呢!但是在這濁惡的世間住久了,人們似乎越來越不容易相信好事,相信真理—假若告訴我們:“東邊馬路上有一男二女,他們是金光黨,專門設計騙取錢財!”我們會相信、害怕,而且不敢往東走;然而告訴我們:“西方世界有一阿彌陀佛,二菩薩名觀音、勢至,他們放出金色慈悲的光芒,專門救拔苦難,度衆生永享安樂。”我們就會懷疑,甚至至死不信。爲什麼同樣看不見,我們能相信惡劣的金光黨,而十分恐怖,不敢向東,卻不能相信佛菩薩慈悲智慧的金光,而十分歡喜,勇往向西呢?我們的心,真的沈淪到只能信惡不能信善,只能信假不能信真了嗎,末學甯可相信:金光黨也有佛性,轉念念阿彌陀佛也能成佛,慈悲的阿彌陀佛永遠不會遺棄他們。甯可相信:我內心的金光黨—貪嗔癡,有一天也都能轉成放金光的阿彌陀佛。
再介紹另一位潘謝映梅老太太,本來末學不認識她,是除夕前一天傍晚,打開診察室的門准備下班時,看見一位年輕人,告訴末學說:因爲他的嶽母發生車禍,他們由美國趕回來,而嶽母在他們去年回國時就跟他們交待後事,說萬一她發生事情,希望爲她請忏公師父,及蓮社蓮友助念,然而因爲他撥不通達因寺電話,沒有聯絡上忏公師父,有人請他找末學看看能不能幫忙她。末學一聽說她受過菩薩戒,相當用功念佛,又曾交待兒女她臨終時不可移動她,不可以哭,只要好好爲她念佛,就知道是修同一淨土法門的蓮友,當時想:“人家如此用功,尚且還遇到車禍,何況末學這種人!”就決定趕快去幫她的忙,必得滿她的願,助她順利往生。當夜就跑到她住的醫院去看她,在醫院門口,就看見一位年輕人似乎很心焦地在公共電話中研究著臨終大事,直覺那是她的兒子,想到一切衆生在生、老、病、死及愛別離中煎熬的痛苦,心中一陣陣酸楚。她在加護病房中,昏迷了數日,可是爲她念佛時,她就流下眼淚。當晚蓮社的蓮友,也沒吃好晚飯就熱心去與她的先生溝通助念事宜,兒女都很孝順,要助母親滿願,往生西方,還把家中牆上原先挂的家族照取下來,換上高僧大德的照片,以免母親動了親情,貪戀娑婆而不能往生,還要受長劫之苦,實在很明智。她在隔天(除夕)往生,有許多蓮友及學長陸續去助念,然而所有去助念的人沒有一個跟她是認識的,前後約去了叁、四十位,當末學看到她供佛桌上一張手寫、被香薰黃了的發願文(普賢行願品偈)時,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她兒子說她也常去爲人助念,本來她曾交給兒女一張擬好的助念人名單,但不巧過除夕,那些人返鄉的返鄉,忙的忙,他們正著急,不料竟來了這許多不相識的人熱心助念,真是因果相符,念佛人只要老實在因地用功夫,“因”對了“果”就對。
本來中國人除夕是很忌諱喪事的,但佛教徒不會在乎這些,我們只希望多一個人往生成佛,便可以度無邊衆生,我們只怕喪家家屬在悲哀中忘失了“信”“願”!後來她火化之後翠藍、黃白的舍利花,感動了她的先生,她的先生本來抱怨:“我這麼窮都是給她布施光的!她都不煮魚肉給我吃。”(由此可知她的爲人),他說:“每天我看電視,她都盤腿,用一大把“香腳”計數念佛,有時我怪她,沒想到,我這老伴兒真的給她修成功了!”末學感覺不可思議的是,她最後手上的念珠(星月菩提…
《傾聽恒河的歌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