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丘!比丘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滅盡--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滅盡--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滅盡--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滅盡--如是識,如是識之生起,如是識之滅盡。”.....
通過對法念處五取蘊法的觀照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對五取蘊法的執著。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又知耳,知聲,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知鼻,知香,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知舌,知味,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知身,知觸,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知意,知法,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
通過對法念處六內外處(十二處)法的觀照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對十二處與其生結的執著。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七覺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覺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或于內念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念覺支存在,”或于內念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念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就。或于內擇法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擇法覺支存在,”或于內擇法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擇法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擇法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擇法覺支修習成就。或于內精進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精進覺支存在,”或于內精進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精進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精進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精進念覺支修習成就。或于內喜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喜覺支存在,”或于內喜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喜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喜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喜覺支修習成就。或于內息(輕安)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息(輕安)覺支存在,”或于內息(輕安)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息(輕安)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息(輕安)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息(輕安)覺支修習成就。或于內定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定覺支存在,”或于內定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定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定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定覺支修習成就。或于內舍覺支存在者,知:“于內舍覺支存在,”或于內舍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舍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覺支修習成就。”.....
通過對法念處七覺支法的觀照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成就七覺支法。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四聖谛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聖谛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 ..... 然,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然,諸比丘!苦集聖谛者何耶
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爲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複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生起、于何處止住耶
凡于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複次,諸比丘!苦滅聖谛者何耶
對彼愛之無余離欲、滅盡、舍離、棄舍、解脫、無染是。複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舍果、于何處止滅耶
于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複次,諸比丘!苦滅道聖谛者何耶
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然,諸比丘!正見者何耶
諸比丘!如實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諸比丘!此名爲正見。複次,諸比丘!正思者何耶
無欲之思,無恚之思,無害之思,諸比丘!此名爲正思。複次,諸比丘!正語者何耶
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妄語,遠離绮語,諸比丘!此等名爲正語。複次,諸比丘!正業者何耶
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邪淫,諸比丘!此等名爲正業。複次,諸比丘!正命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聖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營活命,諸比丘!此等名爲正命。複次,諸比丘!正精進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遠離已生之惡、不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修習、成就。諸比丘!此等名爲正精進。複次,諸比丘!正念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觀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欲、惱;于受觀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欲、惱;于心觀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欲、惱;于法觀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離世間之欲、惱,諸比丘!此等名爲正念。複次,諸比丘!正定者何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禅而住;滅尋伺,內心安靜,心成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禅而住;更舍離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唯諸聖者說:“舍此而正念樂住”達第叁禅而住。其次舍樂離苦,以前所感受之喜、憂皆滅故,而不苦不樂,成爲舍念清淨,達第四禅而住。諸比丘!此名爲正定。”
通過對法念處四聖谛法的觀照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成就四聖谛法。
因此一個人不論是患了什麼病,眼視病,耳聽病,鼻病,舌病,身疾,頭疾,耳疾,口疾,齒疾,咳嗽,哮喘,支氣管炎, 胃炎,發熱,胃病,昏暈,腹瀉,紅腫,腹絞痛,麻瘋,膿腫,淋巴結核,肺痨,羊癫,皮膚病,癢,瘡痂,澀疹,疥瘡,內外出血與黃疸,糖尿,痔瘡,腫瘤,潰瘍;疾病由膽汁所引起,由痰所引起,或由風所引起;四大不調;天氣所引起;自身舉止不審所致;他人加害;業果成熟;冷,熱,饑,渴,大便,小便等。憂郁症,情緒不良,慢性病,鼻窦炎,失戀,绮戀,同性戀,肥胖症,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中風,潛在性自殺傾向,奇難雜症等等。一切的病都是對身體的執著所起。淨化自己,消除業障,都能有效。
對受念處的修習還得觀照它的味患離,才能出苦。在[苦蘊大經](中部13)裏佛陀開示說:“諸比丘!雲何是受之味
曰:于此,比丘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比丘如是離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初禅而住。其時,比丘對自無嗔害心、對他無嗔害心、對兩者無嗔害心。如是,比丘受無害之受。諸比丘!予言此受之味爲最上無害。諸比丘!又更比丘滅尋伺,內澄 淨,成一念,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成就第二禅而住……第叁禅……成就第四禅而住。諸比丘!其時,比丘舍樂、舍苦,先滅喜憂已,以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第四禅而住。其時,對自無嗔害心、對他無嗔害心、對兩者無嗔害心。其時,彼受無害之受。諸比丘!予言此受之味爲最上無害也。諸比丘!雲何是受之患
曰:受是無常、苦而可變化之法也,此是受之患也。諸比丘!雲何是受之出離
曰:于受欲貪之驅除、欲貪之舍離,此是受之出離也。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受,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受,或得達知他受之狀態,其如是行而知受,實無是處也。然,諸比丘!若沙門或婆羅門,如是于受,如實知以味是味、以患是患、以出離是出離者,彼等知自受,或得達知他受之狀態,其如是行而知受,實有是處也。”
這些都不能在一朝一夕裏見到效果,所以修習慈愛是最好的方法,它能對患者灌輸寬容與愛心,激發自信,減輕心理的負擔,這是最好的方法。要相信業與因果,相信叁寶,當佛法的正見一生起,病可能就會好的。嚴重的患者還需要依靠醫生和藥物的共用、加上運動、適當的食物等配合治療才行。
因此教導以持戒和守護六根對治違犯,布施對治悭吝,慈愛對治嗔恨,無常觀或不淨觀對治貪欲,安般念對治掉悔,以正思惟和對叁寶的信心對治疑惑,光明想和念死對治昏沈睡眠和懈怠,憶念佛憶念法和憶念僧對治恐懼,精進對治怠惰。故此能使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長,以及使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鞏固增長。
爲了要永斷投生到四惡道的危險,修行的人,在現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時代,應努力于證悟須陀洹果(sotapanna),致力于使未穩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穩定(niyāma),然而只有證到阿羅漢果的聖者才會有穩定的戒、定、慧的修持。從八正道來說,修習正語、正業與正命以致圓滿證悟須陀洹果。初學者應致力于持好戒。定的修習有八定或九出世間定,若要修習的好,必須證到阿那含果(Anagamin),而只有阿羅漢果(Arahant)才有穩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貪、瞋、邪精進、邪念等不善根,若貪與瞋根消除後,它們甚至在夢裏都不會生起。這種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時代才有可能培養起來。所以我們要爭取時間與修定的機會,培育正念,正定,並以正精進貫穿他們。智慧的修持能夠徹底的消滅我見(薩迦耶見Sakkaya ditthi)以及每一蛛絲馬迹的邪見,邪思惟,惡業與邪命等。正見是對業果的正確認識,以及對欲界的世間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後,都具有對業果的正見,正法的認識(如四聖谛法),與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們要以正精進來策勵自己去修行。
《佛法治病的真理 8 醫好自己的身和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