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痛苦時的對治
有一位在家人納庫臘毗塔病了,跑來見佛。佛對他說:“如是,居士,這身體是爲病所害,孱弱,拖累。只有愚癡的人才會說他能照顧身體達到健康。所以你應該如此修習:僅管我的身體受苦,我將不讓心也受苦。”(相應部22.1納庫臘毗塔經)他聽了,極爲歡喜,然後跑去見舍利弗,舍利弗看到他容光煥發的樣子,問他原因,他答說是聽了佛的開示,得的佛法不死的甘露。
舍利弗又問他:那你怎麼沒問佛陀如何能不讓心受苦呢?納庫臘毗塔于是請舍利弗開示。舍利弗說:“愚癡無聞凡夫不尊敬聖人,不聽法,也不修行;于是他們把色身當成是我,我擁有色身,色身中有我,我中有色身,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色身,色身是我的。因爲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色身變化和變更時,他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他們把受當成是我,我擁有受,受中有我,我中有受,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受,受是我的。因爲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受變化和變更時,他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他們把想當成是我,我擁有想,想中有我,我中有想,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想,想是我的。因爲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想變化和變更時,他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他們把行當成是我,我擁有行,行中有我,我中有行,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行,行是我的。因爲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行變化和變更時,他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他們把識當成是我,我擁有識,識中有我,我中有識,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識,識是我的。因爲他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識變化和變更時,他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因此,居士,就這樣一個人身體受苦,心也受苦。”
“一個人如何在身體受苦時,心不受苦呢?多聞聖第子,尊敬聖人,聽法,付諸修行,他們不把色身當成是我,我不擁有色身,色身中無我,我中無有色身,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色身,色身是我,因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色身變化和變更時,他不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他們不把受當成是我,我不擁有受,受中無我,我中無有受,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受,受是我,因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受變化和變更時,他不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他們不把想當成是我,我不擁有想,想中無我,我中無有想,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想,想是我,因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想變化和變更時,他不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
他們不把行當成是我,我不擁有行,行中無我,我中無有行,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行,行是我,因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行變化和變更時,他不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他們不把識當成是我,我不擁有識,識中無我,我中無有識,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我是識,識是我,因他不執著于這樣的念頭,當識變化和變更時,他不陷入于愁、悲、苦、憂、惱之中。因此,居士,就這樣一個人身體受苦,心不受苦。”([相應部]22.1納庫臘毗塔經)
在《雜阿含四七○經》裏佛陀開示說:“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爲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于彼樂受,貪使不使。于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滅,昧,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于彼樂受解脫不系,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系,爲何不系?謂貪恚癡不系,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系。諸比丘!譬如以箭刺人,更不再刺第二箭。諸比丘!如是此人,唯只感受一箭。與此同理,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爲苦受所觸,不憂、不疲、不悲、不搏胸而哭泣,不至迷惑。彼唯一之感受,屬于身受,非屬于心受。彼雖爲苦受所觸而無嗔恚,不爲苦受而懷嗔恚,故彼不存止由苦受而生之嗔恚隨眠,彼雖爲苦受所觸不喜悅于欲樂。何以故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將欲樂置外,非知于由苦受之出離耶
彼不喜悅于欲樂,不如是存止由樂受而生之染欲隨眠。彼如實知此等諸受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之出離。彼以如實知此等諸受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之出要,彼不如是存止由非苦非樂而生之無明隨眠。彼若感于樂受者,則感于離此系縛。若感于苦受,則感于離此系縛。若感于非苦非樂受,則感于離此系縛。諸比丘!此稱爲有聞之聖弟子,謂:由生、由死、由憂、由悲、由苦、由惱、由絕望而不被系縛。余言由苦而不被系縛。”([相應部]受相應六,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