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醫好自己的身和心
在[大念處經]裏佛陀教導我們:“諸比丘!爲衆生之清淨,爲度憂悲,爲滅苦惱,爲得真理,爲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如何爲四念處?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觀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于受觀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于心觀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于法觀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
爲什麼四念處是唯一的趣向道呢?我們對世間的一切執著,都包容在這裏邊了。因此修身念處,培養起正念,斷除對身體的執著,解除心的欲貪、苦惱。修受念處,培養起正念,斷除身體對受的執著,解除心的欲貪、苦惱。修心念處,培養起正念,斷除對心念的執著,解除心的欲貪、苦惱。修法念處,培養起正念,斷除對法的執著,解除心的欲貪、苦惱。
修身念處斷除對身體的執著,解除心的欲貪苦惱
“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閑處而結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現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長入息,而知:“我在長入息,”又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諸比丘!恰如熟練之辘驢匠或辘驢之弟子,或長轉(辘驢)者,如:“我在長轉,”或短者,如:“我在短轉。”諸比丘!比丘如是在長入息者,如:“我在長入息,”或長出息者,如:“我在長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這是依靠修習出入息(安般念),培養定根,使心不系于外,消除散漫,有念樂,熱誠,正知(sampajano),正念(satima)地住于出入息,修習,多修(習)者,則能達到寂靜,殊妙,無染,樂住之境,而在惡不善法生時,隨即消滅。就能進入四色界定的安止定(Appanasamadhi),依靠定力消除對身體的執著。若是心無正念,散漫而系于外的話,佛比喻有如獵師以黏黐來捕捉猴,猿猴若是不愚癡,不輕率的話,見到黏黐就逃離。但那愚癡輕率的猴,以手觸其黐,結果其手被黏,這癡猴欲脫手而以第二手去觸黐也被黏,爲了要掙脫二手,以足相觸也被黏,欲脫二手與足,以第二足去觸也被黏,欲脫二手足以口相觸也被黏,獵人因此輕易把猿猴捉走。這個比喻指無正念的人,他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長期馳騁于欲,故輕易爲魔(獵人)所攫捉。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臥者,如:“我在臥。”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知之。.....複次,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觀前、顧後,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著僧伽梨(袈裟)衣、缽,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飲、咀嚼、嘗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臥、醒、語、默,亦由于正智而作。.....複次,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此身,上至頭發,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粘液、關節液、尿。”諸比丘!猶如兩口之袋,填進種種谷物,即: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其眼者開解之,得觀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上至頭發,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腋、粘液、關節液、尿。”.....
通過這樣身念處的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如實的觀照身體的各個位置和部位,消除對身體的邪思惟,破除五蓋,進入四色界定,依靠定力消除對身體的執著。
“複次,諸比丘!比丘從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殺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猶如坐,諸比丘!如是比丘!從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通過這樣身念處的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學習觀照色身的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從觀照色身的四界來破除對身體的執著。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果于冢間之死屍,死後經一日二日乃至叁日,膨脹成爲青黑、腐爛,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性質),而成爲如是者。.....冢間之死屍,被鳥所啄、或鷹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冢間之死屍,由于具有血肉而筋連結于骸骨。.....冢間之死屍,由于具有無肉之附著血而筋連結骸骨.....冢間之死屍,由于具有無血、肉,唯筋連結骸骨。.....冢間之死屍,由于具有關節解散,手骨于此處,足骨于彼處,踝骨于此處,腿骨于彼處,盤骨于此處,背骨于彼處,頭蓋骨在彼處,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冢間之死屍,初如螺色之白骨。.....冢間之死屍,經過一年,骸骨堆高。.....冢間之死屍,骸骨粉碎敗壞,”.....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通過對身念處不淨觀的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依靠不淨觀消除對身體的執著。
修受念處斷除對受的執著,解除心的欲貪苦惱
“諸比丘!比丘若在感覺樂受,知:“我在感覺樂受。”在感覺苦受者,知:“我在感覺苦受。”在感覺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覺不苦不樂受。”若在感覺肉體之樂受者,知:“我在感覺肉體之樂受。”又在感覺精神之樂受者,知:“我在感覺精神之樂受。”或在感覺肉體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覺肉體之苦受。”又在感覺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覺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覺肉體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覺肉體之不苦不樂受。”又在感覺精神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覺精神之不苦不樂受。如是,或于內受,觀受而住;于外受,觀受而住;又于內外受,觀受而住。或于受,觀生法而住;于受,觀滅法而住;又于受,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受”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觀受而住。”
通過對受念處的觀照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對受的執著。
修心念處斷除對心念的執著,解除心的欲貪苦惱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觀心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心貪者,知:“心貪。”又心,離貪者,知:“心離貪。”又心,嗔者,知:“心嗔。”又心,離嗔者,知:“心離嗔。”又心,癡者,知:“心癡。”又心,離癡者,知:“心離癡。”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又心,散亂者,知:“心散亂。”又心,廣大者,知:“心廣大。”又心,狹小者,知:“心狹小。”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又心,無上者,知:“心無上。”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又心,無定者,知:“心無定。”
又心,解脫者,知:“心解脫。”又心,未解脫者,知:“心未解脫。如是,或于心,觀心而住;又于外心,觀心而住;又于內外心,觀心而住。或于心,觀生法而住;于心,觀滅法而住;又于心,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心”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觀心而住。”
通過對心念處的觀照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對心的思念的執著。
修法念處斷除對法的執著,解除心的欲貪苦惱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蓋,觀法而住。又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蓋,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或于內貪欲存在者,知:“我于內貪欲存在。”;于內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或于內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內嗔恚存在。”于內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滅盡,又知已滅盡之嗔恚,于未來不再生起。或于內睡眠(愚鈍)存在,知:“于我內睡眠存在。”或于內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內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睡眠,于未來不再生起。或于內悼悔存在,知:“于我內悼悔存在。”或于內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內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滅盡,又知已滅盡之悼悔,于未來不再生起。或于內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內疑惑存在。”于內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內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疑惑,于未來不再生起。”.....
通過對法念處五蓋的觀照修習,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覺察並消除五蓋。
“複次,諸比…
《佛法治病的真理 8 醫好自己的身和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