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修慈愛來醫好受嗔恨傷害的心
在[小部]裏有一部經叫《慈愛經》 (Metta Karaniya Sutta):
“如是修習之賢善,以此親證寂清涼,常養勤快與真誠,正直言語意和婉。
待人和藹不驕慢,知足易養俗務少,檢樸六根悉平靜,謹慎謙虛不俗攀。
慎勿違犯纖細罪,以免將來智者诃,應常散發慈愛心,惟願衆生得福安。
普願一切諸衆生,心常喜悅住安樂。凡有生命強或弱,高壯中等矮粗細,
可見或是不可見,居于鄰近或遠方,已生或是將生者,一切衆生常安樂。
願彼恒于一切處,不鄙視亦不欺瞞,假使忿怒怨恨時,心亦不念彼得苦。
猶如母親以生命,護衛自己獨生子,願能如此于衆生,施放無限慈愛心。
慈愛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維處,遍滿十方無障礙,無有仇恨或敵意。
無論行住或坐臥,若是心中覺醒時,應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見,具足戒德與慧觀,去除欲樂之貪戀,必定不再生于胎。 ”
這部經的緣由是因爲有五百位比丘衆在樹林裏修禅時,樹神不喜歡他們,因此搗亂,令到比丘衆無法住下去,比丘衆也生厭恨,他們離開後回去向佛報告,佛爲他們開示此經,並敦促他們修慈愛,比丘衆回到原地,對樹神修慈愛,樹神因而爲慈心所感化,不再騷擾。我們又何嘗不曾對他人生起厭恨嫌棄之心呢?當我們的心被這汙濁之心念所汙染時,你說是好嗎?他人會回應給你愛心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對他人散發慈愛者,他人才會回應給你愛心。
慈心的修習是一種梵住(Brahma-vihāra),它是四無量心 (Appamaññ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愛欲,而是平等地普願一切衆生都安樂的善願。慈愛是一種美心所,屬于無瞋心所。慈心觀的修習的次第:(1)應先對自己散播慈愛,(2)接下來是親愛者,(3)無關者,(4)以及怨敵者。修慈心觀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對象來修習:(1)不愛的人;(2)極愛的朋友;(3)敵人;(4)無關者(無瞋或愛者);(5)異性;(6)死人。
佛陀在討論瞋恚的對治時指出,有五法可以冶瞋:對不喜之人修習並維持愛心; 對不喜之人修習並維持慈心; 對不喜之人修習並維持平等舍心; 對不喜之人修習並維持忘卻與回避; 對不喜之人修習並維持思維業:自己是業主,是業的嗣者,由業而生,是業之親族,依賴己業支撐而活,善惡業皆得自己承擔。依賴這五法以對冶心中的不喜。([增支部]五支161經)
修習慈愛會給我們帶來十一種利益。這是佛在《慈心功德經》裏所說的:“比丘們,慈心能引發出不動搖之心。對于熟悉慈心並經常訓練的行者,漸次掌握它並形成他的習性,該行者經過培育慈心後將獲得十一種利益。是那些利益呢?(1): 他睡時安甯;(2): 醒時精神舒暢;(3): 不做惡夢;(4): 人所敬愛;(5): 非人也敬愛;(6)天人護衛;(7):刀兵火毒不能侵;(8):易攝心入定;(9): 膚色美好;(10): 死時心不顛倒 (臨終不昏迷不恐懼 );(11): 若未得解脫 (生死) 也將獲生梵天界 (如睡醒一般)。
我們要天天修習慈愛,在生理方面它能讓我們顔容光采,性格溫和,充滿精力,調和神經,降低血壓,調整消化、排泄、免疫、內分泌系統,生起智慧,就像換了全身一般。在心理方面修慈愛能夠幫助我們和別人溝通,打造友誼的橋梁,原諒和接受他人的缺點,幫助我們改善和他人的關系。當我們開發慈愛後,我們便會明白,若不善待別人,會給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自己會變得憂郁,失落;當我們友善地和他人溝通時,別人會以實際的行動,以相應的態度對待我們,人際間的關系得以改善。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煩惱習氣不是孤立的,他們互爲因緣,變化多端,但總的來說只是貪嗔癡,若能淨化心念,其他的心態也得到淨化。修習慈愛是最好的方法,這也能幫助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