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法的南傳上座部的解釋
法增比丘
1. 無明,不知四聖谛,是故涉于輪回,不知出離。無明是對苦集滅道等四聖谛的無智;對前際、後際、前後際的無智;對于緣性與緣生法的無智;由于無智,把無常的身心名色法作常想,把輪回的痛苦作樂想而造作輪回的因的福行、非福行和不動行。它有蒙昧的作用,障蔽的現起,以漏爲近因。于無始的輪回,使衆有情在叁有、四生、六趣、七識住和九有情居中徘徊不知出離。
2. 行,行除了上述的福、非福、不動叁行之外,還有身行、語行和心行叁種合共六種是無明之緣而有行的說法。這些行共有二十九種思、八種欲界善思和十二種不善思共二十思起身行與語行。意行有色界禅(五思)和無色界禅(四思)共二十九思。這一切都以無明爲緣而行發生。
3. 識,識專指果報識及前世的業識。這識因爲有前世的業識,再加上今世的各種善惡業識,它是充滿變量的,所以不可能是同一不變的前生識,也不可能是同一個人,它是無常的。在結生時,欲界及化生、濕生及有性根而具有六處者,在結生的剎那現起眼、耳、鼻、舌、身、心所依、性根等七十法及叁非色蘊(受、想、行)的名色法。梵天衆天的化生有情在結生時,現起眼、耳、心所依處及命根(九法)共叁十九法及叁非色蘊的名色法。無色界只有叁非色蘊的名法現起。于無想天只有命根九法的色法現起。
4. 名色,名法(心與心所法)和色法(四大種與四大所造色)。名是指與果報識相應的諸心所,色是指業生色。因何有名色呢?何緣而有名色呢?因于識而有名色,緣于識而有名色。佛說:「識因緣故起,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己說意識。猶若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說草糞聚火。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
5. 六入,六入處的産生依賴名色的緣。眼、耳、鼻、舌、身處與命根的緣是色,是四大種或色蘊,而意處的緣是名,而名即是指受、想、行、識蘊。六入處緣五蘊有,五蘊緣名色有。如何知道名色是六入處的緣呢?這是因爲名色存在時六入處亦存在。爲什麼說六入處而不代之以五蘊呢?這是因爲上述的觸、受、愛、取、有等已經包括了五蘊,而要解釋觸唯有從六入處解釋,別無他法。
6. 觸,觸法裏討論觸五法(觸、受、識、想、思),他們實際上就是五蘊法的名四法。在緣起的諸支當中,最重要的是六入→觸→受→貪愛→取→有這六支,它完整的解釋了有情苦的生起(集或原因),也突出了佛陀所說的「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的根本教義。實際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與身根本身不能分別外境,是意根個別配合上述五根而起分別。所以在《清淨道論》裏才說這第六處(指意根)是與六處共稱爲六處。比如眼觸是從眼處、色處和生眼識的意處及其它相應的法處而生的。其它的觸也作同解。若如是理解,單只一個觸就要依賴這幾個緣才能生起。
7. 受,受的産生是緣觸,有眼觸(眼塵或色)所生的受,有耳、鼻、舌、身、意觸所生的受。觸與受在《大念處經》裏討論到法念處的四聖谛裏的集谛時提到,他們是十種集的兩種(根、塵、識、觸、受、想、思、愛、尋、伺)。因爲在根、境(塵)接觸時,從識與受才産生對境的認識,于樂受才生愛,隨著生取。佛說過四識住的過程,即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受的生緣“觸”即是識住;攀緣是想、思、尋;愛樂即是貪愛;增進廣大生長即伺與執取。從阿毗達摩論的心路過程來看,五門轉向是觸,領受是受,推度是想、思,速行心是愛、伺,彼所緣也是伺,亦即是增進廣大生長,亦即是執取。
8. 愛,愛(Tanha)是渴愛;即是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愛。它是貪心所(Lobha),再依欲愛、有愛(常見)、無有愛(斷見)而成十八渴愛,又依內色外色而成叁十六,再依叁時而有一百零八渴愛。欲愛是享受于所緣,若以它爲恒常,屬于常見,是有愛;若以它爲斷滅,屬于斷見,是無有愛。它們都是屬于貪心所。依六境只有六種境愛,依叁有則只有欲愛、色愛和無色愛叁種,衆生在輪回裏,苦多樂少,所以執取于愛,這愛是緣樂受而生的。因爲體驗到樂受,受樂者會思惟(尋)去享受該樂受,因此會持續的對樂受起不正思惟,希望繼續享樂;若體驗到苦受,受苦者會思惟脫離苦,甚至死或自殺也不惜,或渴望得到某種樂以代替苦,這些都是渴愛。依叁界分,除欲界外,修定者渴愛色界定中的樂境是色愛,渴愛無色界定中樂境是無色愛。
9. 取,心理的取就是欲取、見取、戒禁取和我語(我論)取。前一種是貪心所而後叁種是與邪見心所相應。欲取是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生的渴愛而分欲愛、有愛、無有愛。欲愛是享受于眼前的所緣,有愛是對所緣起恒常的常見,無有愛是對所緣起斷滅的斷見。如此而細分爲十八種愛欲取,依內色外色而有叁十六,再依過去、現在、未來而詳分爲一百零八種欲取。執取于見是見取,見即是取,如我是常等見,世間是常等見,是見取。戒禁取是誓願執取于某些戒法(指非佛所訂立的),如牛戒、牛禁戒、素食戒、蓄長發戒、蹲踞戒、四肢爬行戒、執著于誦梵文或巴利文的經文、修行儀式如拜火、殺牲畜來祭祀或砍人的手指作指鬘如鴦鸠摩羅等。衣著的禁戒,禁食肉戒,由邪戒而淨,由于某些禁例而淨,由執取某些禁戒而淨的種種顛倒執著。我語(我論)取是指愚癡無聞凡夫對五蘊的顛倒執取,如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色在我中、我在色中的四種,加上受、想、行、識共二十種的無智的執取。這種心理的執取與物理的有的關系,正好以緣起法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有)。是故若要斷除有,就要斷除無智的執取。
10. 有,叁界裏的一切存在,欲有、色有與無色有。有是如何産生的呢?有是一種存在,一種無常的時間性的存在。一切的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這一切的有的消滅,使一個有智慧的觀察者認識到生的虛幻。欲有是有情欲的存在,色有是有物質的色身與感受的存在,無色有是無物質的色身與感受而只有識的存在。這種存在是因爲執取而産生的。
11. 生,它分爲業有(Kammabhava)和生有(upapattibhava)。爲什麼會生出來呢?這生出來的緣是因爲業有或生因之業爲業有。有情生于不同的善趣、惡趣、欲界、色界或無色界的原因是由于造作的業的勝劣而有不同。至于生有則是指因業所生出的諸蘊。這生的緣既然是有,而這有最重要的是業有(生有其次)。
12. 老死,凡是生下來的,凡是因爲業有而生在叁界裏的,凡是行法的組合,一定是會敗壞的,這敗壞的過程就是老、病、死。爲什麼有老死呢?爲什麼有憂悲苦惱、愁戚失望,種種的苦呢?思惟這一生,在生與死之間,所體驗與經曆的種種苦,這一切苦的根源或原因在那裏呢?它就是生。從生的緣來看,衆生在叁界裏的結生(受生)的情形需要去了解一下。一個臨終的人,若從死亡的心路過程去探討的話,臨死的人速行較遲鈍,只有十五個心路剎那,那即是二有分,一轉向,一作用(見、聞、嘗、觸等),一領受,一推度,一確定,五速行(不是七個速行,因遲鈍故),二彼所緣及一死亡心。由該死亡心即轉起下一世的結生心。結生的色法有胎、卵、濕、化四種。在地獄和天界以及一種燒渴鬼的衆生中,只以化生的形式去結生,由業緣及親依止緣作它的異熟識的緣。若以異熟結生只有一種;依色的混合不混合有二種;依叁界而有欲有,色有及無色有叁種;依四生有胎、卵、濕、化四種;依五趣而有五種;依七識住而有七種;依八有情居(除去無想天)而有八種。
法增比丘
澳洲佛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