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大、變小),明行具足,叁學圓滿。善逝度過輪回苦海,到達無憂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語,善巧開導衆生。世尊透澈明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真相,自調禦並善于調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無上導師,福德圓滿。佛的智慧廣闊無涯,慈悲于一切衆生,他的一切美德無以倫比。佛陀展示給我們知道的是,他從凡夫修習十波羅蜜圓滿而成正覺,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導衆生同證圓滿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議,他無上智慧證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清淨道論]指出:瑜伽者隨念佛陀之德,(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時則不被貪所纏之心,不被瞋所纏之心,及不被癡所纏之心,他的心是只緣如來而正直的。因他這樣沒有了貪等所纏,故鎮伏五蓋,因向于業處,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尋、伺傾于佛德;佛德的隨尋、隨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足處(近因)而輕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則亦得生起身心二樂;有樂者以佛德爲所緣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這樣次第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爲佛德甚深或因傾向于種種佛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隨念佛德而生起,故稱佛隨念。
由于善知識的教授、幫助與引導,我們才能趣入正道,修習梵行(戒行清淨),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業,自己度脫輪回,複能度脫無量衆生于輪回,免除衆苦。故在[增壹阿含]卷四十第十經佛說:「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 (指寶藏佛)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複此,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爲燈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爲提和竭羅佛(燈光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因此親近善知識能成就圓滿梵行。
2.聽聞佛法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28聽法品裏佛說:「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雲何為五?(1)未曾聞者,便得聞之。(2)以得聞者,重諷誦之。(3)見不邪傾。(4)無有狐疑。(5)即解甚深之義。隨時聽法有五功德。」
佛說∶「聞爲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北傳法句經]65偈)聞法不止於今世獲得大利益,並影響兄弟妻子及朋友,亦將於後世因聞法的緣故,生起正解脫知見。
聞法是七聖財之一,在[增壹阿含經]裏提道:「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爲七財。」這是佛指出修行人所擁有的七種財富。因這些聖道之財富而得度生死的苦海。
在[雜阿含25經]裏佛說:「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比丘,是名如來所說多聞。」多聞是要多聽如何消除對五蘊的執著,生厭離,欲滅盡的寂靜之道,使人得到究竟的安樂與解脫於生老病死苦,這才是無量的功德。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33等法品1裏佛說:「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爲二。彼有一人。聞法解其義。彼第二人。聞法不解其義。彼人聞法解義者。於此人最尊第一。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爲二。彼有一人聞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聞法。法不成就。彼人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爲二。彼一人聞法能堪忍修行。分別護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諸人最尊第一。猶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爲第一。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爲第一。無能及者。」
3.如理思惟
若是我們知道是無常,是苦,心生出離,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佛在鹿野苑初轉*輪時說:
「諸比丘,苦聖谛者,即是此,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惱苦,遇怨憎者苦,與所愛者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說爲五取蘊苦。
諸比丘,苦集谛者,即是此,謂後有起,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渴愛)是。
諸比丘,苦滅聖谛者,即是此,謂于此渴愛無余,離滅棄舍,定棄,解脫而無執著。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谛者,即是此,所謂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見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8
這離苦之道,就是八支聖道,從生活中實踐它,持戒就是正語,正業和正命,修定就是正念和正定,修觀慧就是正見和正思惟,而正精進則貫通叁學。詳細的說八正道就是叁十七道法;四正念有戒定慧叁學;四正斷是精進;四神足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精進和定慧學;五根五力是培育證果的五種根與五種力量,裏面含有信、精進、念、定、慧;七菩提分有戒、定、慧叁學;八正道就如上說。
佛陀告訴向他詢問的婆羅門傷歌邏說∶「假使有一個水盆,若水染有紅色或青色,就不能把原來的臉色反映出來。同樣的,人心若爲貪欲所染,因爲心不清淨,將無法洞察真相。若水被燒開而沸騰,也不能把原來的臉色反映出來。同樣的,人心若爲瞋恚所燒,因爲心不清淨,將無法洞察真相。若水盆浮滿水草,也不能把原來的臉色反映出來。同樣的,人心若爲愚癡所蓋,因爲心不清淨,將無法洞察真相。..... 同樣的,人心若不爲貪欲所染,不爲瞋恚所燒,不爲愚癡所蓋,隨時都能把真相反映出來。」([相應部46.55]傷歌邏)要能對諸現象有正見,我們必須消除內心的汙垢。
根據[相應部IV.72經](Malunkya Sutta)佛指出:「在看、聽、想時,即刻觀照,連續的意門所引起的執著,就無法生起。」由正念的生起,才能對意門所引起的執著,依正法來對治,才能舍棄執著與煩惱。
正見是指能正確地見到苦,苦生起之因、苦之滅和苦滅之道。要是不能如實見到苦,因此就不知苦,也就不能見到苦生之因,更遑論苦之滅與苦滅之道了。
佛說:「諸比丘!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諸比丘!于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于識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在巴利經典中佛陀還提到:
「瞿賞彌,這些你所知道的法的特質,“這些法引導向清淨,不是引導向熱情;是向往解脫,而不是向往束縛;是能除去自我的貢高,而不是增強自我的貢高;是朝向歉虛,而不是朝向野心;是朝向滿足,而不是朝向不知足;是朝向獨自的閑居,而不是朝向人們的纏縛;是向精力,而不是向懶惰;是向無煩惱,而不是向煩惱”:由此你就可以知道,“這就是經文,這就是戒律,這就是導師的教導”。」
我們經常發現自己陷入無明的“煩惱”中;可能是外境不順我們的意願,但我們不能改變物理的自然現象;可能是自己陷入內心苦悶的感性的枷鎖中,內心不解,煩悶不堪。因此我們常感身心不平衡,及失去和諧。在我們能夠滅苦(滅谛)之前,我們首先必須能夠分辨出苦的根源(集谛),然後讓自己認清苦及尋找解除苦的方法。但是我們多半不關懷內心世界的狀況,並視它為理所當然。若我們想要成為一位更快樂、更喜悅而且理智的人,那麼探究我們內心世界的修行,則成為最重要的課題,這就是慧學,而且我們將終生奉行。
世人皆願獲得快樂,但人生中的快樂短暫而依賴他緣才能得到,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愚昧地盲目追求,每一次享受完短暫的快樂之後,他們可能滿足,也可能感到失望,跟著又生起欲望,希望能再次得到這種快樂,因此他們陷入慣性的感官欲樂的追逐中,不能自拔。
這種心態在佛法裏稱爲貪欲(kamacchanda)。修習觀照能幫助行者以正念認清我們心理的真相,觀照它如何生起,依賴什麼助緣,心中對欲樂貪求的強度。在認清這些自己的煩惱的真相後,才能應用正確的佛法來斷除貪欲的煩惱纏結。除了貪欲,我們心裏還有瞋恚,妒忌,悭吝,懶惰,愚癡等衆多的煩惱纏結。這些不善心(akusala citta)使我們一直地在久遠的輪回中造作許多惡業,並陷在叁界之中,繼續受苦,無法出離。
修習觀照能使我們仔細地以正念及正思惟,對自己的身心現象及它們相依的關係,正確而有效地認識它們。這樣將有助於我們對治不善心,而培養起善心。
佛陀教導我們的道理不外是斷除苦,苦的原因即是煩惱纏結。因此我們要認清苦,要斷除苦必須要靠智慧,以持戒達到戒清淨只是修行的第一步,當我們的正念通過持戒而提昇時,我們才會認識苦,並將會找到苦的根源,那即是對身心現象的愚昧的執取和根本的無明。但是我們必需感受到苦的壓迫,在這無休止的苦的壓迫之下,我們才會生起離苦的願望。
修習觀照一段時間之後,一個行者將能通過煩惱纏結的減少而逐漸證取道果。所有的正等覺佛,辟支佛,阿羅漢等都是以智慧斷除一切的煩惱纏結而得以離苦。每一天,我們敞開的六個根門都無選擇地受到六境的侵蝕,智慧能篩選並隔離那些使我們心靈混亂不安的六境,因此我們的心靈得以不受到幹擾。我們培育的正念能察覺心靈不善念的生起,並以正思惟和擇法控製這些不善念,通過觀照的修持,這種正念的察覺心才會加強,而有效地對治不善念,達到智慧的園滿,證取道果,因而終止了苦。
修行是在修自己,老是看別人或是與別人比較,對自己是像泥菩薩過江一樣,自身尚且難保,如何能幫到別人。你若看到別人修行差,心裏不滿,那是你的煩惱,不是他的。別人修的好或壞,是他們自己的事,不需要你來判斷。智慧的開發是從斷除自己的煩惱産生,不是從挑剔別人的缺點産生。持戒修定和觀照是我們個人的修行工具,不是用來批評別人的工具。更何況修行是自個的事,沒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別人用功。禅宗有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樣的道理,若是你生病,你應該吃你的藥;若他生病,那他吃他的藥就行了。重要的是,常常照顧自己的心,常常觀照,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一切的現象是無我的,根本沒有一個能主宰的我。雜念的生起是意門不安於甯靜,攀緣於與現在修定無關的境塵,而開始打妄想,它是意門境塵和意識叁者的混合作用,根本沒有我。因此無論我們身處何時何地,讓心自然,維持警覺,觀照它們,認識自己,就是這麼簡單,一切無所挂礙。這好比你走在街上,你看屋子車子等從身旁輕輕溜過,你不需把它們帶著走。當遇到煩惱時,只要看著它、放下它,越過它就是了。別留戀已經曆過的煩惱,也別期待尚未出現的困難。專注心於當下,一切都是在生滅變化之中,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要執著於它。如此的修行,心靈就會趨向於它自然的平靜和諧狀態,一切境界都將只是生起和消滅,與我無關。
4.法次法向
修行的次第是要有信、有正見、依正思惟、修習叁學(戒、定、慧學)、十二甘露門、得叁解脫門。
在[中阿含]的[慚愧經]裏舉出修行的次第是:有慚有愧→愛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涅槃。
在[中阿含.食經]裏舉出修行道的次第是:善人→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叁妙行→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明解脫展轉具成。
在[雜阿含346經]裏佛舉出修行的次第是:慚愧→不放逸→恭敬順語爲善知識→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生信,順語,精進→不掉,住律儀,學戒→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起貪恚癡→斷老病死。
佛在叁個不同的場合講解略有不同內容的修行法,事實上它們都是向涅槃與解脫的方向朝進。這裏我們應該明白佛陀說法的一致性,那就是:親近善知識→信叁寶→正思惟業報、苦→學戒→慚愧→護根→修定→修慧。
修行道的次第濃縮的說是破除無明;再詳細的說是止觀兼修;再詳細的說是修戒定慧叁學;再詳細的說是修上述的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四步驟,或是四念處;再詳細的說是修五根五力的信、勤、念、定、慧;再詳細的說是修七覺支的正念、擇法、精進、喜悅、輕安、禅定、慧捨;再詳細的說是修八正道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再詳細的說是修叁十七菩提分的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我們的善根都很差,要學習的內容是很多的。
法增比丘謹識
新加坡佛教顯密研修院。
《人生的要務與清淨之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