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五比丘和須跋的例子看阿羅漢的道與果

  從五比丘和須跋的例子看阿羅漢的道與果

  法增比丘

  必須證阿羅漢果以斷輪回

  [大般涅槃經]裏世尊告諸比丘說:「諸比丘!因爲我等不證知、不通達四種法,我與汝等如是長久輪回流轉。是那四種法呢

  諸比丘!因爲不證知、不通達聖戒,我與汝等如是長久輪回流轉。諸比丘!因不證知、不通達聖定,我與汝等如是長久輪回流轉。諸比丘!因不證知、不通達聖慧,我與汝等如是長久輪回流轉。諸比丘!因不證知、不通達聖解脫,我與汝等如是長久輪回流轉。諸比丘!若有覺知、通達聖戒、聖定、聖慧、聖解脫等四法,則斷盡有欲,滅盡導有之渴愛而永不再生。」

  我們在經過學習戒學一段日期之後,就可以開始學習觀照,觀照的要點是必須澈底的去觀照五蘊諸名色法,並且順序從觀照色法做起。觀照它是無常、苦、無我。然後進而觀照名法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苦、無我。

  世人執著于有衆生,有有情,認爲自己不滅,是墮于常見;這是「因爲沒有專注生滅,爲相續所覆蔽,因此不現起無常相。」([清淨道論]21品)。有些人認爲死了就沒了,滅絕,是墮于斷見。正觀的人,如實的知道五蘊,便精勤地厭離于貪,爲寂滅而努力行道,佛稱這種人爲具眼者。

  在[增支部IV.189經]裏佛言:「比丘!此世間爲“想”所引導,此世間爲“想”所牽。“想”生之後,此世間爲“想”所支配而行。

  在[長阿含.梵動經]中佛指出外道因爲薩迦耶見(Sakkaya-ditthi)故生起六十二邪見或惡見:即本劫本見十八,是過去計有我;末劫末見四十四,是未來計有我。十八過去有我見:即常見論四,亦常亦無常論四,有邊無邊論四,無因而有論二,種種論四。四十四未來有我見:即有想論十六,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八,斷滅論七,現法涅槃論五。修習上述的觀禅以破除這些邪見。

  解除了想的執取後,行者要解除對識的執取。

  在[相應部.犍度篇.第二無常品]:「世尊說:識是無常,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常耶

  」又[相應部.犍度篇.第叁重擔品]:「世尊說:若識之滅、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在[雜阿含42經]裏佛陀討論七處善叁種觀義指出:「雲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爲識。如是識如實知。雲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雲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雲何識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迹。如是識滅道迹如實知。雲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雲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雲何識離如實知?若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如實知。」一個行者在死時(名色滅)舍棄識,讓它自然的停下來,不要起任何的念或識,識自然滅。這必須在平時常常修習它,不然可能一念生起,又再輪回去了。

  阿羅漢果要修的根

  在[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阿羅漢果?答:十一。”

  是那十一根呢?即是:

  1.信根。

  2.勤根。

  3.念根。

  4.定根。

  5.慧根。

  6.樂受根。

  7.喜受根。

  8.舍受根。

  9.未知當知根。

  10.已知根。

  11.意根。

  阿羅漢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十一根。

  阿羅漢的道與果

  阿羅漢道智──阿那含聖弟子已斷五下分結(orambhagiyasam-yojana),但還有五上分結(uddhambhagiyasamyojana)系縛他于生死輪回裏,這是要斷色貪或色界生命之欲,無色貪或無色界生命之欲,掉舉、我慢與無明。

  [相應部五第二覺支相應]裏佛說:「諸比丘!有五上分結。以何爲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此爲五上分結。」

  在[相應部五第一道相應]裏佛說:「諸比丘!有五種上分結。以何爲五耶?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是。諸比丘!爲證知……遍知……遍盡……斷此五種上分結,應修習八支聖道。」

  因此阿羅漢的道是斷除五上分結。“色界貪”是對色界的貪愛,也就是對色界定境界的貪愛。由初禅至四禅,因爲離開了欲界,依修定的業處的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光明遍、虛空遍、安般念等而入定,因此所入的境界是色界。

  “無色界貪”是對無色界的貪愛,也就是對四禅八定等境界的貪愛。四禅八定因爲離開了欲界,不依色界的地水火風等業處,而是依無色界的“空無邊”、“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而入定,所以禅定的境界是無色界。有定力的修行者,很容易迷失在色界及無色界的四禅八定裏。

  “掉舉”是指心不能靜下來、在修定時心一直是往世間法跑去,但“掉舉”的深意是內心深處不安止:不能安心。因內心的不安,故不能證果,生死輪回不能解除。

  “我慢māna”是指由我、及我所生出來的種種慢。這慢有叁種:慢是一種不善心所,它的特相是驕傲,作用是自己稱贊自己,現起是虛榮,近因是生于與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有成就的人是極易生起我慢心的。在佛法修持上,定的成就也會使一個行者生起我慢,它生起于自我評估,自認比別人優越(atimāna),不如(omāna)或相等(māna)([增支部]VI,49)。它的對治是以無常觀,不淨觀和正思惟來消除。佛說:「我從昔來至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無間等觀,衆苦不生。」([雜阿含105經])因慢生起,行者不能修習十種舍:即六支舍(六根門的舍)、梵住舍(修行者對衆生的舍)、覺支舍(舍覺支)、精進舍(憶念舍)、行舍(八種定的行舍與十種觀智的行舍)、受舍(不苦不樂受)、觀舍(對諸行的中舍)、中舍(保持善心的平衡和諧)、禅舍(對禅定境界的舍)、和遍淨舍(心住于舍,舍念清淨)。

  [毗婆沙論]和[阿毗達磨品類足論]把“我慢”細分爲七種:“單慢”(自己與他人比),“過慢”(偏說自己優越),“慢過慢”(以慢心反說自己優越),“我慢”(內執有“我”,外執有“我所”),“增上慢”(以慢心未證言證),“卑劣慢”(對他人多分勝者說自己少分卑劣,或知道自己卑劣仍不服他人),“邪見慢”(作惡仍然貢高)。這有助于認識我慢的多元性。

  最後“無明”是指無有智慧,猶如盲眼的瞎子,雖有肉眼,但無慧眼。佛教的道理如四真谛、十二緣起、苦、空、無我等、衆人不明白也不想知道。衆生就在無明障礙下,把五蘊當成是我、我所有。因此衆生就繼續在大黑暗裏繼續造更多的惡業,長夜輪回。

  佛說:「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與我都在此生死輪回中流轉了如此之長的時間,遊蕩了如此之長的路程。何爲此四法?戒、定、慧與解脫。但是,諸比丘,當懂得並看清這四法時,斷除的是生死愛欲,不再有生死。」([大般涅槃經]》,[長部]十六經])

  爲證得道果,第七聖者向阿羅漢的行道智集中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叁相反複思惟觀察,並在行舍智後由一意門轉向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而在種姓智後生起阿羅漢道及智。它斷了四漏的有漏與無明漏。它也斷除了其余不善心所:癡、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沈與睡眠,所以阿羅漢也被稱爲漏盡者(Khinasava)。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9.9])受、想、行、識也如是。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10.10])受、想、行、識也如是。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11.11])受、想、行、識也如是。

  阿羅漢道要修的是十聖道,那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解脫知見。

  在[中阿含.聖道經]中佛說道:「雲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

  雲何正(解脫)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智也。是爲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诃(阿羅漢)成就十支。

  雲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定,是爲學者成就八支。

  雲何漏盡阿羅诃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诃成就十支。」

  在[沙門果經]裏佛對阿阇世王說沙門的現世果報:「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五蓋),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在安住不動之狀態時(心得安止定,四禅),比丘之心,傾注于智見(定後生起的智見)。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種所成、父母之所生,飯粥所長養者,是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之法。我之識與此相關連、依此而存在者。”」如是沙門能照見色的無常。這是修行人所能得到的現世果報。

  故此叁果聖人以下的學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盡阿羅漢則成就十支,即無學八正道加無學正解脫與無學正(解脫)智。因此正解脫就是涅槃,正解脫智就是知道證悟涅槃。

  阿羅漢果智──它也有兩叁個果心,因他煩惱已斷盡故,所以他是人天的應供者。阿羅漢有信解脫、身證、俱解脫、見到及慧解脫五種。他是第八聖者。

  修阿羅漢道須觀五蘊爲病、癰、刺、殺、無常、苦、空、非我

  在[雜阿含259經]裏舍利弗對摩诃拘絺羅說:「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

《從五比丘和須跋的例子看阿羅漢的道與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福德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