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五比丘和須跋的例子看阿羅漢的道與果▪P2

  ..續本文上一頁,當複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複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觀五受陰法是病,爲何是病?因它們是不堅實的,不健康的,無常的,是苦的,是煩惱的,是不可樂的,是愁悲苦憂惱法。觀五受陰法是癰,爲何是癰?因它們是肮髒的,腫脹的,出膿的,極痛苦的,必死的。觀五受陰法是刺,爲何是刺?因它們是刺痛的,極痛苦的,不自在的,是愁悲苦憂惱法。觀五受陰法是殺,爲何是殺?因它們是怨敵,是怖畏,是禍,是災患。觀五受陰法是無常,爲何是無常?因它們是變易的,不穩固的,動搖的,不恒久,毀滅的。觀五受陰法是苦,爲何是苦?因它們是不自在的,不能自主的,是愁悲苦憂惱法。觀五受陰法是空,爲何是空?因它們是不長久的,變易法,不實的,毀壞的,虛幻的。觀五受陰法是非我,爲何是非我?因它們是非自,非我,非他,非任何人的,不屬于任何人。

  五比丘的證果

  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Kondañña)是爲悉達多太子看相的八位的婆羅門之一,也是最年青的,他精通叁部吠陀,是唯一宣稱太子會成爲佛陀的婆羅門。他在爲太子看完相之後,就與其他四位同伴---跋提迦(Bhaddiya),衛跋(Vappa),摩诃男(Mahānāma),與阿說示(Assaji)出家修行去了,並期待著太子悉達多菩薩成佛後向他學習。後來菩薩在烏魯維拉(Uruvela)修六年苦行,五比丘陪伴著菩薩共修。但是菩薩發現苦行不是正確的方法後,放棄苦行,並接受牧羊女的供養。於是五比丘就離開了,前往仙人墮處(鹿野苑Isipatana)。

  五比丘離開了悉達多菩薩後,在鹿野苑修苦行,佛陀在覺悟七星期後,在大梵天王的啓請下才答應開示佛法,因此佛陀決定先向五比丘說法。

  在講[轉*輪經]後憍陳如生起遠塵離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滅法。」因而首先開悟爲須陀洹。他證悟了什麼呢?他明白了佛法的四聖谛法。集法與滅法是生滅法,所指的是色法,也即是色身是生滅的,這是十六觀智的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ñāna),因此憍陳如對四聖谛法在聽完[轉*輪經]後對生滅的色法已知、已修、已滅、已證。因此佛才說:「憍陳如悟矣!憍陳如悟矣!」這時他已七十歲。一個年紀這麼大的人向一個比他年青幾十年的人學,真是難以相信,世人多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尊嚴,倚老賣老,由此可見他是真心的。當然當時佛教還未出現,他還是一個婆羅門的修行者,婆羅門教信大梵天王是造世主,婆羅門教徒有善根的相信佛陀,他應是第一人。

  同樣的,其他四位比丘---跋提迦,衛跋,摩诃男,與阿說示在聽完[轉*輪經]後分別在兩天至四天內證得初果,而在五天後佛陀爲他們開示[叁法印經]([無我相經])後一起證得阿羅漢果。在那五天裏,佛陀沒有開示任何法。只是讓他們充分的通曉[轉*輪經]的深意。他們在聽完[叁法印經]後如何證悟呢?首先他們都是波羅蜜極是雄厚的行者,他們也分別是對一切的名色法,五蘊法的色受想行識,真正的看到五蘊是生滅的,他們能透徹明白五取蘊----即是色執取蘊、受執取蘊、想執取蘊、行執取蘊、識執取蘊的的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勝、劣、遠、近十一種情況的真相,它們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因此他們對四聖谛法苦已知、苦滅道已修、苦集已滅、苦滅已證。

  以[雜阿含42經]所討論的七處善叁種觀義來看的話,那即是於色已知,色集已斷,色滅已證,色滅道已修,色味已知,色患已除,色離已越欲貪。於受已知,受集已斷,受滅已證,受滅道已修,受味已知,受患已除,受離已越欲貪。於想已知,想集已斷,想滅已證,想滅道已修,想味已知,想患已除,想離已越欲貪。於行已知,行集已斷,行滅已證,行滅道已修,行味已知,行患已除,行離已越欲貪。於識已知,識集已斷,識滅已證,識滅道已修,識味已知,識患已除,識離已越欲貪。

  五比丘的善根可以從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來解釋。他們對菩薩都有信心,所以疑斷;他們無貪,可從修苦行看出;他們棄菩薩而去,同時他們同意在見到菩薩時不要招呼他,所以有一些嗔;修苦行是一種戒禁取;要修苦行求解脫說明是身見;因此有些不同程度的五下分結。修苦行及修定是色界貪與無色界貪;掉舉應該還有;認爲修苦行是善法,及不要招呼菩薩是我慢;因此無明當然存在。這說明了五上分結。所以五比丘會在幾天內證悟阿羅漢果,斷除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是有很強的善根的。

  須跋的證果

  在[大般涅槃經]裏記載須跋(Subhada)以一個一百二十歲的外道修行人,在聽到佛要涅槃的消息,獨自前來,心想既然佛陀要涅槃了,要是不向佛陀發問問題,解除他自己心裏的疑惑,將來決不會再有機會的。

  他對佛問道:「瞿昙!那些沙門、婆羅門,有僧伽、有弟子,智者而有名聲,爲弟子之師、一教之祖、大衆尊敬者,猶如不蘭迦葉、末伽梨僑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羅、波浮迦旃、薩若毗那梨弗、尼健子等,他們都自言,以自已的智慧而知

  或都不知

  或對諸法或某部分知、某部分不知呢

  」

  「止止!須跋!不要這麼說:他們以自已的智慧而知

  或都不知

  或對諸法某部分知、某部分不知呢

  須跋!我爲你說法,請你谛聽,善憶念之,我當爲你說。」

  須跋應諾世尊:「唯然,世尊。」

  「須跋!于任何法、律中,無八支聖道者,其處則無第一之沙門果、無第二之沙門果、無無叁之沙門果、亦無第四之沙門果。須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聖道者,其處則有第一之沙門果、有第二之沙門果、有第叁之沙門果、亦有第四之沙門果。外道沙門之言論皆是空幻。然而,須跋!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

  「須跋!

  我歲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我出家以來,

  已經五一年,

  正理正法地,

  常作偏遊行,

  于此境地外,

  則無沙門果;

  不但無第二沙門果、第叁沙門果,亦無第四沙門果。外道沙門之言論皆是空幻。然而,須跋,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

  爲什麼只有佛教中才有沙門果呢?佛時的外道與現在的外道都一樣,沒有四聖谛法,不修八正道,不解釋衆生輪回的真相,只是以教瞞騙的教義,自然不會有沙門果。

  須跋聽後明白了,佛陀的教理才是真正的教理,于是請求出家,在獲得佛允許後,他獨住遠離,不放逸,誠心精勤而住,不久,他現世自知、證得圓滿之無上梵行。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他如何證果呢?須跋是外道,他雖然長期修行,修各種法門,但不得法,唯有在佛陀的指導後,明白在佛法裏,有四聖谛,修八正道,十二緣起,不偏不孛,以正道修習,因他經已長期修行,具足戒定慧,但因爲有少許的疑惑障礙他的開悟,在接受佛教後,透徹四聖谛叁轉十二行,認識五蘊爲病、爲癰、爲刺、爲殺、無常、苦、空、非我,不久後就證了阿羅漢果。

  五比丘與須跋皆是善根極強的行者,五比丘是最初證阿羅漢果者,而須跋則是佛時最後證阿羅漢果者。

  許多後來的行者,只要是行正道,都能證得聖果。

  結語

  佛在[大念處經]裏說:「如是,于內法,觀法而住;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著,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聖谛觀法而住。」

  「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七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阿羅漢),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阿那含)。諸比丘!當建立七年間之念。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六年間之念。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于五年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四年......叁年......二年......一年......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叁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月......諸比丘!實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間如是修此四念處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還來。諸比丘!當建立七日間之念。如敘述:諸比丘!此爲衆生之清淨,爲度憂、悲,爲滅苦惱,爲得真理,爲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爲此而說此經。」四念處的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是唯一的修行道,煩惱是我們的,不是佛或菩薩或護法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是我們這邊,不在佛或菩薩或護法那邊。我們是不是要修正道呢?

  我們已經最少輪回了二千五百年的長時間,今生幸遇佛法,又怎麼能不努力呢?

  法增比丘,澳洲佛寶寺。29/7/2009

  願衆生安樂!

  

《從五比丘和須跋的例子看阿羅漢的道與果》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福德資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