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P2

  ..续本文上一页,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观五受阴法是病,为何是病?因它们是不坚实的,不健康的,无常的,是苦的,是烦恼的,是不可乐的,是愁悲苦忧恼法。观五受阴法是痈,为何是痈?因它们是肮脏的,肿胀的,出脓的,极痛苦的,必死的。观五受阴法是刺,为何是刺?因它们是刺痛的,极痛苦的,不自在的,是愁悲苦忧恼法。观五受阴法是杀,为何是杀?因它们是怨敌,是怖畏,是祸,是灾患。观五受阴法是无常,为何是无常?因它们是变易的,不稳固的,动摇的,不恒久,毁灭的。观五受阴法是苦,为何是苦?因它们是不自在的,不能自主的,是愁悲苦忧恼法。观五受阴法是空,为何是空?因它们是不长久的,变易法,不实的,毁坏的,虚幻的。观五受阴法是非我,为何是非我?因它们是非自,非我,非他,非任何人的,不属于任何人。

  五比丘的证果

  五比丘之一的憍陈如(Kondañña)是为悉达多太子看相的八位的婆罗门之一,也是最年青的,他精通三部吠陀,是唯一宣称太子会成为佛陀的婆罗门。他在为太子看完相之后,就与其他四位同伴---跋提迦(Bhaddiya),卫跋(Vappa),摩诃男(Mahānāma),与阿说示(Assaji)出家修行去了,并期待着太子悉达多菩萨成佛后向他学习。后来菩萨在乌鲁维拉(Uruvela)修六年苦行,五比丘陪伴着菩萨共修。但是菩萨发现苦行不是正确的方法后,放弃苦行,并接受牧羊女的供养。於是五比丘就离开了,前往仙人堕处(鹿野苑Isipatana)。

  五比丘离开了悉达多菩萨后,在鹿野苑修苦行,佛陀在觉悟七星期后,在大梵天王的启请下才答应开示佛法,因此佛陀决定先向五比丘说法。

  在讲[转*轮经]后憍陈如生起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因而首先开悟为须陀洹。他证悟了什么呢?他明白了佛法的四圣谛法。集法与灭法是生灭法,所指的是色法,也即是色身是生灭的,这是十六观智的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ñāna),因此憍陈如对四圣谛法在听完[转*轮经]后对生灭的色法已知、已修、已灭、已证。因此佛才说:「憍陈如悟矣!憍陈如悟矣!」这时他已七十岁。一个年纪这么大的人向一个比他年青几十年的人学,真是难以相信,世人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倚老卖老,由此可见他是真心的。当然当时佛教还未出现,他还是一个婆罗门的修行者,婆罗门教信大梵天王是造世主,婆罗门教徒有善根的相信佛陀,他应是第一人。

  同样的,其他四位比丘---跋提迦,卫跋,摩诃男,与阿说示在听完[转*轮经]后分别在两天至四天内证得初果,而在五天后佛陀为他们开示[三法印经]([无我相经])后一起证得阿罗汉果。在那五天里,佛陀没有开示任何法。只是让他们充分的通晓[转*轮经]的深意。他们在听完[三法印经]后如何证悟呢?首先他们都是波罗蜜极是雄厚的行者,他们也分别是对一切的名色法,五蕴法的色受想行识,真正的看到五蕴是生灭的,他们能透彻明白五取蕴----即是色执取蕴、受执取蕴、想执取蕴、行执取蕴、识执取蕴的的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胜、劣、远、近十一种情况的真相,它们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因此他们对四圣谛法苦已知、苦灭道已修、苦集已灭、苦灭已证。

  以[杂阿含42经]所讨论的七处善三种观义来看的话,那即是於色已知,色集已断,色灭已证,色灭道已修,色味已知,色患已除,色离已越欲贪。於受已知,受集已断,受灭已证,受灭道已修,受味已知,受患已除,受离已越欲贪。於想已知,想集已断,想灭已证,想灭道已修,想味已知,想患已除,想离已越欲贪。於行已知,行集已断,行灭已证,行灭道已修,行味已知,行患已除,行离已越欲贪。於识已知,识集已断,识灭已证,识灭道已修,识味已知,识患已除,识离已越欲贪。

  五比丘的善根可以从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来解释。他们对菩萨都有信心,所以疑断;他们无贪,可从修苦行看出;他们弃菩萨而去,同时他们同意在见到菩萨时不要招呼他,所以有一些嗔;修苦行是一种戒禁取;要修苦行求解脱说明是身见;因此有些不同程度的五下分结。修苦行及修定是色界贪与无色界贪;掉举应该还有;认为修苦行是善法,及不要招呼菩萨是我慢;因此无明当然存在。这说明了五上分结。所以五比丘会在几天内证悟阿罗汉果,断除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是有很强的善根的。

  须跋的证果

  在[大般涅槃经]里记载须跋(Subhada)以一个一百二十岁的外道修行人,在听到佛要涅槃的消息,独自前来,心想既然佛陀要涅槃了,要是不向佛陀发问问题,解除他自己心里的疑惑,将来决不会再有机会的。

  他对佛问道:「瞿昙!那些沙门、婆罗门,有僧伽、有弟子,智者而有名声,为弟子之师、一教之祖、大众尊敬者,犹如不兰迦叶、末伽梨侨舍利、阿浮陀翅舍金披罗、波浮迦旃、萨若毗那梨弗、尼健子等,他们都自言,以自已的智慧而知

  或都不知

  或对诸法或某部分知、某部分不知呢

  」

  「止止!须跋!不要这么说:他们以自已的智慧而知

  或都不知

  或对诸法某部分知、某部分不知呢

  须跋!我为你说法,请你谛听,善忆念之,我当为你说。」

  须跋应诺世尊:「唯然,世尊。」

  「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而,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须跋!

  我岁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我出家以来,

  已经五一年,

  正理正法地,

  常作偏游行,

  于此境地外,

  则无沙门果;

  不但无第二沙门果、第三沙门果,亦无第四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而,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为什么只有佛教中才有沙门果呢?佛时的外道与现在的外道都一样,没有四圣谛法,不修八正道,不解释众生轮回的真相,只是以教瞒骗的教义,自然不会有沙门果。

  须跋听后明白了,佛陀的教理才是真正的教理,于是请求出家,在获得佛允许后,他独住远离,不放逸,诚心精勤而住,不久,他现世自知、证得圆满之无上梵行。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他如何证果呢?须跋是外道,他虽然长期修行,修各种法门,但不得法,唯有在佛陀的指导后,明白在佛法里,有四圣谛,修八正道,十二缘起,不偏不孛,以正道修习,因他经已长期修行,具足戒定慧,但因为有少许的疑惑障碍他的开悟,在接受佛教后,透彻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认识五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不久后就证了阿罗汉果。

  五比丘与须跋皆是善根极强的行者,五比丘是最初证阿罗汉果者,而须跋则是佛时最后证阿罗汉果者。

  许多后来的行者,只要是行正道,都能证得圣果。

  结语

  佛在[大念处经]里说:「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阿罗汉),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阿那含)。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六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五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月......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日间之念。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四念处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是唯一的修行道,烦恼是我们的,不是佛或菩萨或护法的,眼耳鼻舌身意在是我们这边,不在佛或菩萨或护法那边。我们是不是要修正道呢?

  我们已经最少轮回了二千五百年的长时间,今生幸遇佛法,又怎么能不努力呢?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29/7/2009

  愿众生安乐!

  

《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福德资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