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

  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

  法增比丘

  必须证阿罗汉果以断轮回

  [大般涅槃经]里世尊告诸比丘说:「诸比丘!因为我等不证知、不通达四种法,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是那四种法呢

  诸比丘!因为不证知、不通达圣戒,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定,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慧,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解脱,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导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我们在经过学习戒学一段日期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观照,观照的要点是必须澈底的去观照五蕴诸名色法,並且顺序从观照色法做起。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进而观照名法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苦、无我。

  世人执着于有众生,有有情,认为自己不灭,是堕于常见;这是「因为没有专注生灭,为相续所覆蔽,因此不现起无常相。」([清淨道论]21品)。有些人认为死了就没了,灭绝,是堕于断见。正观的人,如实的知道五蕴,便精勤地厌离于贪,为寂灭而努力行道,佛称这种人为具眼者。

  在[增支部IV.189經]里佛言:「比丘!此世间为“想”所引导,此世间为“想”所牵。“想”生之后,此世间为“想”所支配而行。

  在[长阿含.梵动经]中佛指出外道因为萨迦耶见(Sakkaya-ditthi)故生起六十二邪见或恶见:即本劫本见十八,是过去计有我;末劫末见四十四,是未来计有我。十八过去有我见:即常见论四,亦常亦无常论四,有边无边论四,无因而有论二,种种论四。四十四未来有我见:即有想论十六,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八,断灭论七,现法涅槃论五。修习上述的观禅以破除这些邪见。

  解除了想的执取后,行者要解除对识的执取。

  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世尊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

  」又[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在[杂阿含42经]里佛陀讨论七处善三种观义指出:「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如实知。」一个行者在死时(名色灭)舍弃识,让它自然的停下来,不要起任何的念或识,识自然灭。这必须在平时常常修习它,不然可能一念生起,又再轮回去了。

  阿罗汉果要修的根

  在[阿毘达磨發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阿罗汉果?答:十一。”

  是那十一根呢?即是:

  1.信根。

  2.勤根。

  3.念根。

  4.定根。

  5.慧根。

  6.乐受根。

  7.喜受根。

  8.舍受根。

  9.未知当知根。

  10.已知根。

  11.意根。

  阿罗汉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十一根。

  阿罗汉的道与果

  阿罗汉道智──阿那含圣弟子已断五下分结(orambhagiyasam-yojana),但还有五上分结(uddhambhagiyasamyojana)系缚他于生死轮回里,这是要断色贪或色界生命之欲,无色贪或无色界生命之欲,掉举、我慢与无明。

  [相应部五第二觉支相应]里佛说:「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在[相应部五第一道相应]里佛说:「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以何为五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为证知……遍知……遍尽……断此五种上分结,应修习八支圣道。」

  因此阿罗汉的道是断除五上分结。“色界贪”是对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色界定境界的贪爱。由初禅至四禅,因为离开了欲界,依修定的业处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光明遍、虚空遍、安般念等而入定,因此所入的境界是色界。

  “无色界贪”是对无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四禅八定等境界的贪爱。四禅八定因为离开了欲界,不依色界的地水火风等业处,而是依无色界的“空无边”、“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而入定,所以禅定的境界是无色界。有定力的修行者,很容易迷失在色界及无色界的四禅八定里。

  “掉举”是指心不能静下来、在修定时心一直是往世间法跑去,但“掉举”的深意是内心深处不安止:不能安心。因内心的不安,故不能证果,生死轮回不能解除。

  “我慢māna”是指由我、及我所生出来的种种慢。这慢有三种:慢是一种不善心所,它的特相是骄傲,作用是自己称赞自己,现起是虚荣,近因是生于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有成就的人是极易生起我慢心的。在佛法修持上,定的成就也会使一个行者生起我慢,它生起于自我评估,自认比别人优越(atimāna),不如(omāna)或相等(māna)([增支部]VI,49)。它的对治是以无常观,不净观和正思惟来消除。佛说:「我从昔来至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杂阿含105经])因慢生起,行者不能修习十种舍:即六支舍(六根门的舍)、梵住舍(修行者对众生的舍)、觉支舍(舍觉支)、精进舍(忆念舍)、行舍(八种定的行舍与十种观智的行舍)、受舍(不苦不乐受)、观舍(对诸行的中舍)、中舍(保持善心的平衡和谐)、禅舍(对禅定境界的舍)、和遍净舍(心住于舍,舍念清净)。

  [毗婆沙论]和[阿毗达磨品类足论]把“我慢”细分为七种:“单慢”(自己与他人比),“过慢”(偏说自己优越),“慢过慢”(以慢心反说自己优越),“我慢”(内执有“我”,外执有“我所”),“增上慢”(以慢心未证言证),“卑劣慢”(对他人多分胜者说自己少分卑劣,或知道自己卑劣仍不服他人),“邪见慢”(作恶仍然贡高)。这有助于认识我慢的多元性。

  最后“无明”是指无有智慧,犹如盲眼的瞎子,虽有肉眼,但无慧眼。佛教的道理如四真谛、十二缘起、苦、空、无我等、众人不明白也不想知道。众生就在无明障碍下,把五蕴当成是我、我所有。因此众生就继续在大黑暗里继续造更多的恶业,长夜轮回。

  佛说:「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与我都在此生死轮回中流转了如此之长的时间,游荡了如此之长的路程。何为此四法?戒、定、慧与解脱。但是,诸比丘,当懂得并看清这四法时,断除的是生死爱欲,不再有生死。」([大般涅槃经]》,[长部]十六经])

  为证得道果,第七圣者向阿罗汉的行道智集中五根、五力、七觉支,以三相反复思惟观察,并在行舍智后由一意门转向生起随顺智及种姓智,而在种姓智后生起阿罗汉道及智。它断了四漏的有漏与无明漏。它也断除了其余不善心所:痴、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沉与睡眠,所以阿罗汉也被称为漏尽者(Khinasava)。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9.9])受、想、行、识也如是。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苦,何况现在之[色]耶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0.10])受、想、行、识也如是。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我,何况现在之色耶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1.11])受、想、行、识也如是。

  阿罗汉道要修的是十圣道,那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解脱知见。

  在[中阿含.圣道经]中佛说道:「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

  云何正(解脱)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智也。是为学者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诃(阿罗汉)成就十支。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为学者成就八支。

  云何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在[沙门果经]里佛对阿阇世王说沙门的现世果报:「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五盖),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心得安止定,四禅),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定后生起的智见)。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种所成、父母之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者。”」如是沙门能照见色的无常。这是修行人所能得到的现世果报。

  故此三果圣人以下的学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尽阿罗汉则成就十支,即无学八正道加无学正解脱与无学正(解脱)智。因此正解脱就是涅槃,正解脱智就是知道证悟涅槃。

  阿罗汉果智──它也有两三个果心,因他烦恼已断尽故,所以他是人天的应供者。阿罗汉有信解脱、身证、俱解脱、见到及慧解脱五种。他是第八圣者。

  修阿罗汉道须观五蕴为病、痈、刺、殺、无常、苦、空、非我

  在[杂阿含259经]里舍利弗对摩诃拘絺罗说:「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

《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福德资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