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资粮
法增比丘
什么是福德(Punna)
佛陀说:「福德是福德业,是幸福、如意、喜乐、可亲、愉悦的别语。」---([如是语]22)。
福德业是善业,善的行为。在佛经里常提到的是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善业引生世间的利益,譬如好的重生、财富、美貌、成功、地位。福德也是出世利益的助缘。因此,佛陀常敦促弟子们培育德行,并讲述自己在过去世中修德的例子。
我们因为福德的积累,而带来安乐。它会为我们在命终时带来安乐。它也为众生决定他们的来世。六世纪的巴利注疏者法护阿闍梨说:「福德是洗涤与净化我们的心流者。」---([天宫事注疏]Vv.A19)
福是过去世带来的善行果报,德是今世的善行。所以福是果,德是因。
福德这个名词的意思是,它是作为善行果报的幸福与安宁。我们的善行有许多形式,不过简单说有两类:
(1)作为因的德,也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善行。
(2)作为果的福,也就是我们善行的福报。
福德会带给我们身心的自在。无论何时,想到自己做过的善事,总会使你喜乐。它是一件跟着你的尊贵宝藏,就好比你的影子始终跟着你一样。即使死时,你的福德也会跟着你,给你安排一个重生的好地方。这就称为福行(puññabhisankhara)。作为佛教徒,在今生,我们要常保持清净不染的心,它是世上最高的福德。
许多人都在找福德,但他们却不去找怎么弃恶向善。佛一直在教导我们诸恶莫作(Sabbapapassaakaranam),断除我们的身恶业、语恶业、和意恶业,但是我们一直不做。我们的心中充满贪嗔痴,却不自知,而总是往外看,往外追求,从不去看自己,照顾自己,因此就看不见自己心中的恶,也看不见如何向善。自己在明白了身恶业、语恶业、和意恶业的果报之后,害怕恶业的果报之后,才有可能修行。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kusalassupasampada),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如何作呢?皈依三宝,奉持五戒,修习慈爱,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才能做自净其意(Sacittapariyodapanam)的高级修持。清除杂染的心,让心宁静、修习慈心遍满、无忧无虑、具足德行。当我们的心依靠修习禅定达到明亮时、我们已依靠戒行断除恶行,心中无悔,清净自在。禅定的成就,主要就是达到心的宁静与和平。
「临难遇友为福。少欲知足为福。
命终积德为福。离一切苦为福。」
「世上孝敬母亲为福。孝敬父亲亦为福。
世上敬奉沙门为福。敬奉婆罗门亦为福。」
「持戒到老为福。确立信心为福。
证得明辨为福。诸恶不作为福。」([南传法句经]331-333偈)
假如我们那一天有作过什么善行,比如说过一句好话、做过一件善事、帮过某一个人,或是修习布施,培养慈悲等等。那么我们的心,就会体验到喜悦,通过这些善行的喜悦,促成我们定力与宁静的因缘。布施等善的德行与它趋向喜悦的力量,构成了我们的定力与智慧的基础。
对三宝的信心
「薄伽梵如是语、阿罗汉如是语,我如是闻:这是对三种无上的信仰对象。哪三种呢
」
「凡一切有情之中——无足类、双足类、四足类、多足类、有色身与无色身者、有感受者、无感受者、非感受非非感受者——如来、阿罗汉、正自觉者被尊为无上。那些对这位觉者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能得无上的果报。」
「凡一切的造作与非造作的素质中,无欲的素质——制服沉醉、消灭渴欲、拔除执取、中断轮回、摧毁贪爱、无欲、止息、证得解脱——被尊为无上。那些对无欲的素质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凡一切的造作的素质之中,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被尊为无上。那些对八圣道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凡一切的团体之中,如来弟子的僧伽被尊为无上——即四双八辈者。那些对僧伽有信心者,是对无上者有信心;对无上者有信心者,得无上果报。」
「比丘们,这就是三种无上的信仰对象。
具信——理解无上法之无上。
对无上佛陀有信心——他是无上应供。
对无上之法有信心——无欲寂止为至乐。
对无上僧伽有信心——他们是无上福田。
既施予无上者,他长养无上福德,
得无上的长寿、美貌、地位、荣誉、喜乐与力量。
既施予无上者,智者安住于无上之法,
无论生为天神、人类,乐住于无上果报(该界中的至高果报)。」——([如是语]90)
预流果的福德
一个对三宝有信心与戒清净者,具有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佛说:「比丘们,有此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哪四种
」
「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拥有对佛陀的确信:“薄伽梵确是一位尊贵者、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间解、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薄伽梵。”这是第一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对法的确信:“法由薄伽梵善说,此时此地可见,无时相、邀人证实、贴切、由智者亲身证悟。”这是第二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对僧伽的确信:“世尊的僧伽弟子们行道正善……他们行道正直……有方……卓越——换句话说,四双圣弟子们、八辈圣弟子们——他们是世尊的僧伽弟子,值得布施、值得礼遇、值得供养、值得尊敬,他们是世界的无上福田。”这是第三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再者,圣者的弟子拥有为圣者们欣赏的戒德:不破不坏、无暇无疵、使解脱、受智者赞扬、无染、趋向正定。”这是第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
「这就是四种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乐的滋润。」——([相应部]55.31)
福德的种类
作为因的德有三种:布施的德(danamaya)、持戒的德(silamaya)、禪修的德(bhavanamaya)。
这些德行,只有源于非贪、非嗔、和非痴的心态之下才能产生。如巴利经中所说,非贪是布施的基础(alobhodana-hetu);非嗔是戒德的基础(adososila-hetu),而非痴是禪定的基础(amohobhavana-hetu)。
在[增支部]8.36.)(施类、戒类、禪修类三种)福业事([长部]III,218,[如是语]51)里佛陀提到:「诸比丘!福业事有三种。以何为三耶?即:施类福业事、戒类福业事、禪修类福业事。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少作施类福业事,少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苦厄之处。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适中作施类福业事,适中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为安乐之人。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四天王之伙伴。
诸比丘!此中,四天王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四天王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忉利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释提桓因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忉利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夜摩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夜摩天子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夜摩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兜率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兜率天子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兜率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化乐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化乐天子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之故,自化乐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
诸比丘!复次,此处有一类者,多作施类福业事,多作戒类福业事,未作禪修类福业事。彼身坏命终而后,受生于他化自在天之伙伴。诸比丘!此中,自在天子者作施类福业事甚多,作戒类福业事甚多故,由他化自在天之诸天有十胜处,[谓]:天寿、天貌、天乐、天称、天增上力、天色、天声、天香、天味、天触。诸比丘!如是,于福业事有三种。」
因此受生于天界的众生,由于施类福业,戒类福业,禪修类福业的差别而生在不同的天界。
福德的细分
在阿毗达摩中,这些福德又细分为十类:
1.布施的福德(danamaya)
2.回向给他人的福德(pattidanamaya)
3.随喜他人善行的福德(patta…
《福德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