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德資糧

  福德資糧

  法增比丘

  什麼是福德(Punna)

  

  佛陀說:「福德是福德業,是幸福、如意、喜樂、可親、愉悅的別語。」---([如是語]22)。

  福德業是善業,善的行爲。在佛經裏常提到的是十善業: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善業引生世間的利益,譬如好的重生、財富、美貌、成功、地位。福德也是出世利益的助緣。因此,佛陀常敦促弟子們培育德行,並講述自己在過去世中修德的例子。

  我們因爲福德的積累,而帶來安樂。它會爲我們在命終時帶來安樂。它也爲衆生決定他們的來世。六世紀的巴利注疏者法護阿闍梨說:「福德是洗滌與淨化我們的心流者。」---([天宮事注疏]Vv.A19)

  福是過去世帶來的善行果報,德是今世的善行。所以福是果,德是因。

  福德這個名詞的意思是,它是作爲善行果報的幸福與安甯。我們的善行有許多形式,不過簡單說有兩類:

  (1)作爲因的德,也就是我們應該做的善行。

  (2)作爲果的福,也就是我們善行的福報。

  福德會帶給我們身心的自在。無論何時,想到自己做過的善事,總會使你喜樂。它是一件跟著你的尊貴寶藏,就好比你的影子始終跟著你一樣。即使死時,你的福德也會跟著你,給你安排一個重生的好地方。這就稱爲福行(puññabhisankhara)。作爲佛教徒,在今生,我們要常保持清淨不染的心,它是世上最高的福德。

  許多人都在找福德,但他們卻不去找怎麼棄惡向善。佛一直在教導我們諸惡莫作(Sabbapapassaakaranam),斷除我們的身惡業、語惡業、和意惡業,但是我們一直不做。我們的心中充滿貪嗔癡,卻不自知,而總是往外看,往外追求,從不去看自己,照顧自己,因此就看不見自己心中的惡,也看不見如何向善。自己在明白了身惡業、語惡業、和意惡業的果報之後,害怕惡業的果報之後,才有可能修行。

  然後我們才能做佛說的衆善奉行(kusalassupasampada),只有當我們把修行帶入自己心裏,奉持佛陀給我們製定的戒律,我們才會開始修習善行。人們總是到處在找福德,卻不知就算是我們坐在家中,我們也可以在修福德。如何作呢?皈依叁寶,奉持五戒,修習慈愛,觀照無常等等。

  然後我們才能做自淨其意(Sacittapariyodapanam)的高級修持。清除雜染的心,讓心甯靜、修習慈心遍滿、無憂無慮、具足德行。當我們的心依靠修習禅定達到明亮時、我們已依靠戒行斷除惡行,心中無悔,清淨自在。禅定的成就,主要就是達到心的甯靜與和平。

  「臨難遇友爲福。少欲知足爲福。

  命終積德爲福。離一切苦爲福。」

  「世上孝敬母親爲福。孝敬父親亦爲福。

  世上敬奉沙門爲福。敬奉婆羅門亦爲福。」

  「持戒到老爲福。確立信心爲福。

  證得明辨爲福。諸惡不作爲福。」([南傳法句經]331-333偈)

  假如我們那一天有作過什麼善行,比如說過一句好話、做過一件善事、幫過某一個人,或是修習布施,培養慈悲等等。那麼我們的心,就會體驗到喜悅,通過這些善行的喜悅,促成我們定力與甯靜的因緣。布施等善的德行與它趨向喜悅的力量,構成了我們的定力與智慧的基礎。

  對叁寶的信心

  「薄伽梵如是語、阿羅漢如是語,我如是聞:這是對叁種無上的信仰對象。哪叁種呢

  」

  「凡一切有情之中——無足類、雙足類、四足類、多足類、有色身與無色身者、有感受者、無感受者、非感受非非感受者——如來、阿羅漢、正自覺者被尊爲無上。那些對這位覺者有信心者,是對無上者有信心;對無上者有信心者,能得無上的果報。」

  「凡一切的造作與非造作的素質中,無欲的素質——製服沈醉、消滅渴欲、拔除執取、中斷輪回、摧毀貪愛、無欲、止息、證得解脫——被尊爲無上。那些對無欲的素質有信心者,是對無上者有信心;對無上者有信心者,得無上果報。」

  「凡一切的造作的素質之中,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被尊爲無上。那些對八聖道有信心者,是對無上者有信心;對無上者有信心者,得無上果報。」

  「凡一切的團體之中,如來弟子的僧伽被尊爲無上——即四雙八輩者。那些對僧伽有信心者,是對無上者有信心;對無上者有信心者,得無上果報。」

  「比丘們,這就是叁種無上的信仰對象。

  具信——理解無上法之無上。

  對無上佛陀有信心——他是無上應供。

  對無上之法有信心——無欲寂止爲至樂。

  對無上僧伽有信心——他們是無上福田。

  既施予無上者,他長養無上福德,

  得無上的長壽、美貌、地位、榮譽、喜樂與力量。

  既施予無上者,智者安住于無上之法,

  無論生爲天神、人類,樂住于無上果報(該界中的至高果報)。」——([如是語]90)

  預流果的福德

  一個對叁寶有信心與戒清淨者,具有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樂的滋潤。

  佛說:「比丘們,有此四種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樂的滋潤。哪四種

  」

  「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擁有對佛陀的確信:“薄伽梵確是一位尊貴者、正自覺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間解、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薄伽梵。”這是第一種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樂的滋潤。」

  「再者,聖者的弟子擁有對法的確信:“法由薄伽梵善說,此時此地可見,無時相、邀人證實、貼切、由智者親身證悟。”這是第二種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樂的滋潤。」

  

  「再者,聖者的弟子擁有對僧伽的確信:“世尊的僧伽弟子們行道正善……他們行道正直……有方……卓越——換句話說,四雙聖弟子們、八輩聖弟子們——他們是世尊的僧伽弟子,值得布施、值得禮遇、值得供養、值得尊敬,他們是世界的無上福田。”這是第叁種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樂的滋潤。」

  「再者,聖者的弟子擁有爲聖者們欣賞的戒德:不破不壞、無暇無疵、使解脫、受智者贊揚、無染、趨向正定。”這是第四種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樂的滋潤。」

  「這就是四種福德的富源、善巧的富源、喜樂的滋潤。」——([相應部]55.31)

  福德的種類

  作爲因的德有叁種:布施的德(danamaya)、持戒的德(silamaya)、禪修的德(bhavanamaya)。

  這些德行,只有源于非貪、非嗔、和非癡的心態之下才能産生。如巴利經中所說,非貪是布施的基礎(alobhodana-hetu);非嗔是戒德的基礎(adososila-hetu),而非癡是禪定的基礎(amohobhavana-hetu)。

  在[增支部]8.36.)(施類、戒類、禪修類叁種)福業事([長部]III,218,[如是語]51)裏佛陀提到:「諸比丘!福業事有叁種。以何爲叁耶?即:施類福業事、戒類福業事、禪修類福業事。

  諸比丘!此處有一類者,少作施類福業事,少作戒類福業事,未作禪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苦厄之處。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適中作施類福業事,適中作戒類福業事,未作禪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爲安樂之人。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禪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四天王之夥伴。

  諸比丘!此中,四天王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四天王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禪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忉利天之夥伴。諸比丘!此中,釋提桓因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忉利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禪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夜摩天之夥伴。諸比丘!此中,夜摩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夜摩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禪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兜率天之夥伴。諸比丘!此中,兜率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兜率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禪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化樂天之夥伴。諸比丘!此中,化樂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之故,自化樂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

  諸比丘!複次,此處有一類者,多作施類福業事,多作戒類福業事,未作禪修類福業事。彼身壞命終而後,受生于他化自在天之夥伴。諸比丘!此中,自在天子者作施類福業事甚多,作戒類福業事甚多故,由他化自在天之諸天有十勝處,[謂]:天壽、天貌、天樂、天稱、天增上力、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諸比丘!如是,于福業事有叁種。」

  因此受生于天界的衆生,由于施類福業,戒類福業,禪修類福業的差別而生在不同的天界。

  福德的細分

  在阿毗達摩中,這些福德又細分爲十類:

  1.布施的福德(danamaya)

  2.回向給他人的福德(pattidanamaya)

  3.隨喜他人善行的福德(patta…

《福德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何爲正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