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umodanamaya)
4.持戒的福德(silamaya)---它們與人際之間的美德有關。
5.尊老的福德(apacayanamaya)
6.助人行善,分享你的力量、財富與智慧的福德(veyyavaccamaya)
7.禪修的福德(bhavanamaya)---它們是智慧明辨的來源。
8.聽聞佛法的福德(dhammassavanamaya)
9.說法的福德(dhamma-desanamaya)
10.正見的福德(ditth””ujukamma)
布施的福業是針對嫉妒和悭吝的煩惱;回向的福業是把自己所作的功德回向他人;隨喜的福業是見到別人行善,不但沒有嫉妒心,反而隨喜;持戒的福業是自己的德行;尊老的福業是尊敬自己家中的雙親,或他人別的老人;助人爲快樂之本,這就是福業;禪修的福業是自己的修行;聽聞佛法也是福業;最上的布施是法施,它有無上的功德;正見的福德是當修行者心中生起對佛法的正確知見,縮短或斷除了輪回,它的功德最大。
惡業沒有福德
佛陀把業分爲黑白業,惡業是黑業,善業是白業:「比丘們,這四種業已由我親知、自證、宣講。哪四種
有得黑果的黑業;有得白果的白業;有得黑白果的黑白業;有得不黑不白果、趨向業止息的不黑不白業。」
「何爲得黑果的黑業
有此情形,某個人造作了傷害性的身體的造作……傷害性的言語的造作……傷害性的心理的造作……他重生于一個傷害性的境界……他在該處受傷害性的接觸……他只體驗痛受,譬如地獄的衆生。是謂得黑果的黑業。」
「何爲得白果的白業
有此情形,某個人造作了無傷害性的身體的造作……無傷害性的言語的造作……無傷害性的心理的造作……他重生于一個無傷害的境界……他在該處受無傷害性的接觸……他只體驗樂受,譬如光明的天神。是謂得白果的白業。」
「何爲得黑白果的黑白業
有此情形,某個人造作了既有害又無害的身體的造作……既有害又無害的言語的造作……既有害又無害的心理的造作……他重生于一個既有害又無害的境界……他在該處既受有害又受無害的接觸……他體驗傷害與無傷害之受,苦樂混合,譬如人類、某些天神、某些低等境界的有情。是謂得黑白果的黑白業。」
「何爲得不黑不白果、趨向業的止息的不黑不白業
對此得黑果的黑業,當下棄絕其動機……對此得白果的白業,當下棄絕其動機……對此得黑白果的黑白業,當下棄絕其動機。是謂得不黑不白之果、趨向業的止息的不黑不白業。」——([增支部]4.232)
因此佛陀說那些人從惡業轉向行善的是從黑暗走向光明;那些人從作惡業又繼續作惡的是從黑暗走向黑暗;那些人從行善轉向作惡的是從光明走向黑暗;那些人從行善又繼續修善的是從光明走向光明。
福德的回向
福德的回向有兩點:
1.作善業者把善業的功德回向給另一人。
2.得到回向者,在知道前者的善行時,有隨喜的意思。
如果得到回向者是餓鬼衆,他們自動知道該功德的回向。有一位婆羅門來見佛陀,說自己一直在把福德回向給已死去的親戚,他想知道他們是否真的已經得到他所回向的功德。佛陀回答說,如果他們是餓鬼,他們就得到了。至于被回向的親戚若已投生于其它界的話,他的回向的善意,將導致他自己的福德的增進。那位婆羅門于是問:如果我的親戚當中沒有餓鬼呢
佛陀答:每一個活人都有餓鬼親戚。因此,要注意把你所有善業的功德回向給你已故的親朋。
回向給餓鬼
有一次,頻婆娑羅王供養佛陀和僧團。在那時候,有一大群在過去世曾經是該國王的親戚的鬼聚集在牆外,期待國王會把布施的功德迴向給他們。
世尊使得他們都能夠被國王看得見。在倒「布施功德水」(dakkhin-odakam)時,國王迴向道:「這是給我的親戚的」(idammeNyātinamhotu),在那一刻,出現了一個長滿蓮花的水池給那些鬼享用。他們在該池裡沐浴、喝水,去除了他們的煩惱、疲累及口渴,皮膚的色澤也變成金黃色。在國王供養粥、主食和副食的時候,他也迴向給他們,在那一刻,出現了天界的粥、主食和副食給他們享用。吃了那些食物,他們的諸根已復原。在供養袈裟和住所的時候,他也迴向給他們,那時出現了天界的衣服、鞋,附有地毯、臥具等家具的宮殿給他們享用。正如世尊所決意,所有人都能夠看見這奇妙的現象,國王也感到非常滿意。
接著,在世尊吃完及表示吃飽後,他誦出這[牆外偈]:作為給與摩羯陀國王的一堂“隨喜”(anumodana)開示。
牆外偈
「1.在牆之外他們站著等待,
有的站在交叉路和叁叉路口,
回來到了他們以前的家,
他們在門柱邊引頸等待。
2.若是準備了豐盛的餐會,
具備各種各樣的飲食,
但卻沒有一個人記起,
這些由宿業而生在鬼道的衆生。
3.因此心懷慈悲的人,
要為他們做供養,
供養那些既清淨又殊勝、
適時又適當的飲食給僧伽。
4.“這是回向給我的親戚的;
願他們得到安樂。”
那些來到這裏聚集的,
往生的餓鬼親戚們,
5.一定躁急的要作隨喜,
以便獲得豐盛的飲食。
“願我們的親戚長壽,
我們依他們而得到。
6.已向我們作出致敬,
沒有施者會缺乏果報。”
在那裏沒有耕種,
也找不到牧養的牛群,
7.在那裏同樣沒有商業,
也沒有金幣的交易:
往生的餓鬼親戚們,
靠這裡作的布施維生。
8.猶如降落山中的雨水
向下流到空的山谷,
同樣的這裡作的布施,
能夠利益到那些餓鬼。
9.正如河床漲滿之時
能讓河水流注海洋,
同樣的這裡作的布施,
能夠利益到那些餓鬼。
10.“他已回向給了我,他為我而做,
他是我的親戚、朋友、好友。”
是故應當為往生者作布施,
回憶他們以前所做的事。
11.不是哭泣,不是悲傷,
也不是以任何的哀慟,
能夠利益到逝世者,
往生的親戚們還是沒有改變。
12.但是為他們做了這項布施,
妥善的供養給僧團的時候,
它能夠長久地利益他們,
在未來,甚至能立即見效。
13.經已開示的利益往生的親戚之法,
以及如何向餓鬼們致高等的敬意,
以及如何給予比丘們力量,
以及如何爲你們積累了許多的福德。」
回向的相應
在(增支部10.177.)生聞(婆羅門,十善業道)裏提到回向者與得到回向者必須相應,才能得到福德。非相應處包括造惡業的地獄有情,造惡業的畜生有情,造善業的人道有情,造善業的天之有情。相應處包括造惡業的餓鬼趣有情。至于得到回向者親戚投生于其它界的話,回向的功德,導致他自己在該界的福德的增進。佛以象,馬,牛,雞的例子來說明。至于親戚當中若沒有餓鬼呢
佛陀說:每一個人在長期的論回當中都有餓鬼親戚。因此,應把善業的福德回向給已故的親朋。
「一時,婆羅門生聞往詣世尊所在之處,至已與世尊相互交換慶慰,歡喜銘感之語已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羅門生聞白世尊言:
瞿昙!我等婆羅門與布施、作信施,思“當供此布施于命終之親屬血緣,令命終之親屬血緣受此布施”。尊瞿昙!得供布施于命終之親屬血緣耶?命終之親屬血緣得受布施耶?」
「婆羅門!若爲相應處得供,若非相應處不然。」
「尊瞿昙!何等爲相應處耶?何等爲非相應處耶?」
「婆羅門!此處有人,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地獄。彼即于彼處,依地獄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于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乃至……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畜生。彼即于彼處,依畜生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于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人之朋輩。彼即于其處,因人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于住其處者不得受布施。」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乃至……有正見,彼身壞命終而生于天之朋輩。彼即于彼處四天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非相應處,于住彼處者不得受布施。」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乃至……有邪見,彼身壞命終而生餓鬼趣。彼即于彼處,依餓鬼趣有情之食而活命安住,又依此世之朋友、知人、親屬、血緣所施之食而活命安住。婆羅門!此乃相應處也,于住彼處者得受布施。」
「尊瞿昙!若彼命終之親屬血緣,不生于彼相應處,則誰受其布施耶?」
「婆羅門!其他命終之親屬血緣,生于彼相應處者,受其布施。」
「尊瞿昙!若彼命終之親屬血緣,不生于彼相應處,其他命終之親屬血緣亦不生于彼相應處,則誰受其布施耶?」
「婆羅門!于如是長時,彼相應處無命終親屬血緣之居住者,無有是處。婆羅門!而且,施者非無果。」
「尊瞿昙即使非相應處亦說分別耶?」
「婆羅門!我即使非相應處亦說分別。婆羅門!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于象之朋輩,彼即于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于此世,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象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于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于馬之朋輩……乃至……生于牛之朋輩……乃至……生于雞之朋輩,彼即于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于此世,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诳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有貪欲、有瞋心、有邪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雞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于彼處,受食、飲、鬘、種種莊嚴。」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于人之朋輩,彼即于其處,受人之五妙欲。
婆羅門!于此世,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人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于其處,受人之五妙欲。」
「婆羅門!複次,此處,有一類者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彼施食、飲、衣、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彼身壞命終而生于天之朋輩,彼即于彼處,受天之五妙欲。
婆羅門!于此世,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無貪欲、無瞋心、]有正見之故,彼身壞命終而生于天之朋輩;又施食、飲、衣、乘、鬘、香、塗香、床、宅、燈具于沙門、婆羅門之故,彼即于彼處,受天之五妙欲。」
「婆羅門!施者非無果。」
「希有哉!尊瞿昙!未曾有哉!尊瞿昙!應與布施應爲信施,所以者,施者非無果也。」
「如是,婆羅門!婆羅門!施者非無果也。」
「妙哉!妙哉!尊瞿昙![譬如使跌倒者站起,使覆蔽者露出,教道于迷者,揭舉燈火于暗中,令有眼者見色;如是,尊瞿昙以種種之方便而顯示其法。“我于此處,歸依尊瞿昙與法及比丘衆。”尊瞿昙容許我爲優婆塞,從今以後乃至盡形壽歸依。」
福德回向誦文
願一切衆生安樂活命,
常離仇怨。
願一切衆生,
分享我善行的福德。
sabbesattasadahontu
averasukha-jivino
katampunna-phalammayham
sabbebhagibhavantute
福德的積累,帶來安甯。
福德在命終時帶來安甯。
福德決定衆生的來世。
sukhopuññassauccayo
puññamsukhamjivita-sankhamhi
puññanipara-lokasmimpatitthahontipaninam
佛陀的福德
我們要知道,最大的福德是自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五戒;修習慈愛和觀照無常。也即是修持戒,修定和修慧。
「薄伽梵如是語、阿羅漢如是語,如是我聞:「比丘們!不要怕福德之業。這是喜樂、如意、愉悅、可親、迷人的另一種說法---福德之業。我知道,我曾經長久地行福德之業,因此長久地體驗著如意、愉悅、可親、迷人的果報。修習慈心禅七年後,長達七個收縮擴張之劫,我未回此世界。凡于減劫,我往生光音天。凡于增劫,我重現在空曠的梵天界。在那裏,我是大梵天、不可征服的勝者、無所不見者、大威力者。接著,我做了叁十六次帝釋天王。我做了幾百次國王、轉輪皇帝、正法王、四方的勝者,穩坐江山,擁有七寶---更不必說做地方國王的次數了。我想:“是什麼業成就此果、是什麼業成就此報,如今我擁有如此的大力與威力
”接著我想到:“是我的叁種業果、叁種業報,使得我如今擁有如此的大力與威力:那就是布施、自律(身行語的戒行)、自禦(心意)。”」---([如是語]i.22)
法增比丘謹識,澳洲佛寶寺。2009年5月秋
《福德資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