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 3 于僧不壞淨

  3.于僧不壞淨

  在《南傳課誦本》裏的譯文:「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良好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正確地修持佛法以求脫離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適當地依教奉行,修習清淨梵行;他們即是四雙八輩行者,

  (向須沱洹,須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叁果].向阿羅漢,阿羅漢[四果])

  那才是世尊的追隨者僧伽,應當虔誠禮敬,應當熱忱歡迎,應當布施供養,應當合什敬禮,

  是世間的無上福田。我最虔誠地禮敬僧伽,于僧伽,我俯首頂禮。」

  在《隨念叁寶經》(法尊法師譯)裏《隨念僧經》:「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和敬行、質直行。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在《增壹阿含經,卷1,十念品,第二,叁》:「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雲何爲一法?所謂念眾,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

  在《增壹阿含經,卷11,叁寶品,第二十一,一》裏佛指出:「有叁自歸之德。雲何爲叁?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叁之德。.....雲何名爲自歸聖眾?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者,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在《增壹阿含經,卷48,禮叁寶品,第五十,叁》裏佛指出:「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禮僧者,當專十一法。然後乃當禮僧,雲何爲十一?(1)如來眾者,正法成就。(2)如來聖眾,上下和合。(3)如來僧者,法法成就。(4)如來聖眾,戒成就,(5)叁昧成就,(6)智慧成就,(7)解脫成就,(8)解脫見慧成就。(9)如來聖眾,能掌護叁寶。(10)如來聖眾,能降伏外道異學。(11)如來聖眾,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禮僧者,當思惟此十一法,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在《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一》:「世尊告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說禁戒。雲何爲十?所謂(1)承事聖眾;和合將順;(2)安隱聖眾;(3)降伏惡人;(4)使諸慚愧比丘,不令有惱;(5)不信之人,使立信根;(7)已有信者,倍令增益;(8)於現法中,得盡有漏;(9)亦令後世諸漏之病,皆悉除盡;(10)復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當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謂,比丘,十法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而說禁戒。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世尊告諸比丘:聖所居之處有十事,叁世諸聖常處其中,雲何爲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護一事,將護四部眾,觀諸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脫,智慧解脫。

  雲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結已斷,如是五事已除。

  雲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雲何比丘恒護一事?於是,比丘恒護於心有漏,無漏,有爲,無爲至涅槃門,如是比丘恒護一事。

  雲何比丘將護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爲將護四部之眾。

  雲何比丘觀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眾行已盡,如是比丘,平等親近。於是,比丘叁結已盡,是謂比丘平等親近。

  雲何比丘正向無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無漏。

  雲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無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雲何比丘心善得解脫?於是,比丘愛已除盡,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脫。雲何比丘智慧解脫?於是,比丘觀苦諦,習,盡,道諦,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脫。

  四雙八輩是誰呢

   他們是: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良好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直接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正確的修持佛法以求脫離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適當的依教奉行,修習清淨梵行;們即是四雙八輩行者(CATTĀRI PURISAYU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向須沱洹,須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叁果],向阿羅漢,阿羅漢[四果])那才是世尊的追隨者僧伽,應當虔誠禮敬,應當熱忱歡迎,應當布施供養,應當合什敬禮,是世間的無上福田。(《南傳佛法朝暮課誦》)

  

  佛在《大涅槃經》裏對須跋(Subhadda)說:「須跋!于任何法、律中,無八支聖道者,其處則無第一之沙門果、無第二之沙門果、無無叁之沙門果、亦無第四之沙門果。須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聖道者,其處則有第一之沙門果、有第二之沙門果、有第叁之沙門果、亦有第四之沙門果。外道沙門之言論皆是空幻。然,須跋!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

  

  因此這四雙八輩是佛聖道的聖者。

  四攝法與六和敬

  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中佛說:「何等爲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又在《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九解釋說:「四攝者:一布施攝事,二愛語攝事,叁利行攝事,四同事攝事。雲何布施攝事?答:此中布施者,謂諸施主布施沙門及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飲食、湯藥、衣服、花蔓、塗散等香,房舍、臥具、燈燭等物,是名布施。複次如世尊爲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法布施中法施最勝,是名布施。雲何愛語攝事?答:此中愛語者,謂可喜語、可味語、舒顔平視語、遠離颦蹙語、含笑前行語、先言慶慰語、可愛語、善來語,謂作是言善來具壽,汝于世事可忍,可度安樂住不,汝于飲食、衣服、臥具及余資緣勿有乏少,諸如是等種種安慰,問訊語言名善來語,此及前說總名愛語;複次如世尊爲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愛語中最爲勝者,謂善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屬耳聽法,時時說法,時時教誨,時時決擇,是名愛語。雲何利行攝事?答:此中利行者,謂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難困苦無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語業方便供侍,方便救濟,是名利行;複次如世尊爲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利行中最爲勝者,謂不信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信圓滿,若破戒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戒圓滿,若悭貪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施圓滿,若惡慧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慧圓滿,諸如是等說名利行。雲何同事攝事?答:此中同事者,謂于斷生命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斷生命,若于不與取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不與取,若于欲邪行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欲邪行,若于虛诳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诳語,若于諸酒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飲離諸酒,諸如是等說名同事;複次如世尊爲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同事中最爲勝者,謂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與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

  布施攝有以下幾點:(1)法施---以佛法教化衆生。(2)財施---以一切資生物供養僧人衆。(3)個人自施---以自身的能力、知識、技術等作布施。

  愛語攝有以下幾點:(1)令衆生喜---用通俗的語言令衆生歡喜。(2)鼓勵學佛---用淺白的語言鼓勵衆生學佛。

  利行攝有以下幾點:(1)慈悲協助---從慈悲之心利益苦難的衆生,激勵學佛的信心。(2)生起信心---使衆生對佛法生起正信。

  同事攝有以下幾點:(1)救拔離苦---幫助衆生離苦得樂。(2)共同學佛---與衆生相同身份共同學佛。

  佛陀覺悟十二年後,由于僧團日益擴大,有來自不同社會階級的僧衆,原來清淨和諧的僧團變的不清淨和諧,有些弟子因放逸而受譏嫌,有些弟子因見解不同而爭吵,爲了維持僧團的和樂清淨,佛陀採取“隨犯隨製”的方式,以“六和敬” 爲綱領製定了戒條。佛陀並沒有指定繼承人就是在這個原則下的實踐,比丘衆依法不依人(《中阿含.瞿默目揵連經》)。在處理僧伽诤論時以“七滅诤法”及“六和敬法”等來軌範出家衆的四威儀。

  

  六和敬即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意和同悅”、“語和無诤”、“身和同住”、“利和同均”。(《長阿含.遊行經》(六成法、六重法)六和敬爲:“見和同解”是指想法一致,見解相同;“戒和同行”是指遵守共同的戒律,因而道德觀念一致;“利和同均”是指寺院財物公有,有利同享;“意和同悅”是指僧伽意念融洽,無有糾紛;“身和同住”是指以和樂爲本,尊重他人,融洽生活在僧團裏;“語和無诤” 是指不出言不遜,不爭吵,不說損害人的話。六和敬的原則不僅適用于僧團,也適用于任何社會團體,若能以六和敬的精神來貫澈實行,一定會使團結和合,給全體成員帶來和樂環境。

  見和同解:佛教最重正知正見。南傳不是小乘,所有學佛者皆是爲了聽聞純正的佛法而來的,我們應依了義教,不要依不了義教。

  戒和同修:戒是定慧二學的根本,戒律乃是維持僧團的根本,學佛者間的诤論,以滅诤法來處理,排除不包容、不接受、不認知、不化解、不負責的惡性態度,有如司法製度。每個人都想得到他人尊重,但卻忘了尊重他人,這是許多糾紛的原因。肯認錯的人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沒有勇氣承認過錯。寬容是美德,它給犯錯的人獲得清淨的新機會。

  利和同均:在行、住、坐、臥、飲食等時候,僧俗一律平等,共享施主的供養。

  身和同住:四衆弟子無論是勞作、禅修、煮飯燒菜,或是在寮房,四衆都是和合。在釋尊或其他大弟子帶領下學習教法、禮儀和戒律,要坐禅觀法。其時間安排如下:

  中夜(10:00pm~2:00am):休息

  後夜(2:00am~6:00am):修禅

  晨朝(6:00am~10:00am):洗刷盥洗,打掃住處,外出乞食托缽

  日中(10:00am~2:00pm):休息或修禅

  日沒(2:00pm~6:00pm):修禅或爲其他比丘、信衆說法

  初夜(6:00pm~10:00pm):修禅

  語和無诤:四衆弟子共住只是討論佛法、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要說愛語、柔軟語、正語、真實語、實義語,保持聖者的默然,沒有閑聊雜話。

  意和同悅:四衆弟子來自四方,以戒定慧叁學調伏自心,雖然對經文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大家學佛的精神是一致的,都能心平氣和地相處。

  佛告諸比丘過去世在雪山山麓有一大尼拘律樹,有叁親友;鵽、猕猴和象。它們互不尊重、不畏敬、不和合而住。它們想它們應恭敬尊重年長者,依彼教誡而住。于是鵽及猕猴問象你憶念過去事嗎?它說憶念小時腿跨過尼拘律樹,樹頂芽觸及它的腹。鵽及象問猕猴你憶念過去事嗎?它說憶念小時坐于地吃尼拘律樹頂芽。猕猴及象問鵽你憶念過去事嗎?它說憶念小時它啄一果,在空中大便,此尼拘律樹依此而生,所以它是最年長者。猕猴及象恭敬尊重鵽是年長者,叁親友持五戒,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身壞命終生于善處天上。佛言畜生尚且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何況于善說之法與律出家者?先受具足戒者,十人不得禮∶後受具足戒者,未受具足戒者,異住而非法說之年長者,女人,黃門,別住,受本日治者,受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受出罪者。應禮有叁∶先受具足戒者,異住而如法說之年長者,如來應供等正覺者。(《律藏》《小品》VI 6)

  優波離(Upali)問僧诤和破僧之事,佛教示說∶

  (1)僧诤,是僧團不和合,意見分爲兩派,取籌,不同意人數在九人以下。

  

  (2)僧诤亦破僧,是僧團不和合,意見分爲兩派,取籌,不同意人數在九人或九人以上。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雖圖破僧但非破僧。

  

  (3)破僧,有比丘,說非法爲法,說法爲非法,說非律爲律,說律爲非律,說非如來所說所言爲如來所說所言,說如來所說所言爲非如來所說所言,說非如來所常行法爲如來所常行法,說如來所常行法爲非如來所常行法,說非如來所製爲如來所製,說如來所製爲非如來所製,說無罪爲罪,說罪爲無罪,說輕罪爲重罪,說重罪爲輕罪,說有余罪爲無余罪,說無余罪爲有余罪,說粗罪爲非粗罪,說非粗罪爲粗罪。以此十八事,誘惑而行不共布薩,行不共自恣,行不共僧伽羯磨。

  

  (4)和合僧,有比丘,說非法爲非法,說法爲法,說非律爲非律,說律爲律,說非如來所說所言爲非如來所說所言,說如來所說所言爲如來所說所言,說非如來所常行法爲非如來所常行法,說如來所常行法爲如來所常行法,說非如來所製爲非如來所製,說如來所製爲如來所製,說無罪爲無罪,說罪爲罪,說輕罪爲輕罪,說重罪爲重罪,說有余罪爲有余罪,說無余罪爲無余罪,說粗罪爲粗罪,說非粗罪爲非粗罪。以此十八事,不誘惑,不行不共布薩,不行不共自恣,不行不共僧伽羯磨。(《律藏》《小品》VII 5)

  《長阿含經》卷4:「佛告之曰: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須跋!今我法中有八聖道,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外道異衆無沙門果。」所以因爲有佛,才有正法;因爲有正法,才有沙門;因爲有沙門,才有沙門果。

  《南傳朝暮課誦本》:「于我無他皈依處,佛是我真皈依處,以此虔誠真實語,願在導師道成長。于我無他皈依處,法是我真皈依處,以此虔誠真實語,願在導師道成長。于我無他皈依處,僧是我真皈依處,以此虔誠真實語,願在導師道成長。」你還想要求什麼皈依呢?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 3 于僧不壞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