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安般念到涅槃 趣向涅槃

  趣向涅槃

  在[雜阿含490經](同[相應部.閻浮車相應1經])中閻浮車(Jambukhadaka)問舍利弗:「雲何爲涅槃者?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貪瞋癡等的煩惱的滅盡無余,就是涅槃。

  向須陀洹是第一聖者,他要破除五下分結的前叁結,即身見、戒禁取(兩者屬邪見)和疑。他對叁寶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已解脫無始輪回的惡趣之門,使七聖財(信、戒、慚、愧、聞、舍、慧)現前,斷除了四漏(Asava)的邪見漏,舍斷八邪道而修習八正道。

  須陀洹是第二聖者,他已息滅一切怖畏(因身見破除故),于十四不善心所,已斷除了邪見、疑、悭和嫉心所,並堅守他(她)的戒,成爲佛子,累積了數百種的功德。他會(1)觀察道,(2)觀察果,(3)觀察已斷的煩惱,(4)觀察殘余的煩惱,(5)觀察涅槃。即是他(1)以“我實由此道而來”而觀道,(2)以“我曾獲得這樣的功德”而觀果,(3)以“我曾舍斷此等的煩惱”而觀已斷的煩惱,(4)“我實有此殘余的煩惱”,(5)最後觀察不死的涅槃:“我以此法爲所緣而通達”,這是須陀洹聖者的五種觀察。

  向斯陀含是第叁聖者,爲使欲貪與瞋恚輕薄及爲證得第二果,他集中了五根、五力、七覺支、以智思惟區別五蘊的諸行是無常、苦、無我而反複思惟觀察,而進行觀照。

  斯陀含是第四聖者,名爲一來或一還(Sakadagami),叁種在天界涅槃,兩種在人間涅槃。證者最多一次人天往返就滅盡苦而般涅槃。他會(1)觀察道,(2)觀察果,(3)觀察已斷的煩惱,(4)觀察殘余的煩惱,(5)觀察涅槃。即是他(1)以“我實由此道而來”而觀道,(2)以“我曾獲得這樣的功德”而觀果,(3)以“我曾舍斷此等的煩惱”而觀已斷的煩惱,(4)“我實有此殘余的煩惱”,(5)最後觀察不死的涅槃:“我以此法爲所緣而通達”,這是斯陀含聖者的五種觀察。

  向阿那含是第五聖者,他爲了斷欲貪與瞋恚的無余,及爲了證得第叁果,他集中了五根、五力、七覺支、以智思惟區別五蘊的諸行是無常、苦、無我而反複思惟觀察,而進行觀照,它斷了四漏的欲漏,也斷瞋與惡作兩個不善心所。

  阿那含是第六聖者,名爲不來(Anagami),即不再來欲界而在色界或淨居天般涅槃。他會(1)觀察道,(2)觀察果,(3)觀察已斷的煩惱,(4)觀察殘余的煩惱,(5)觀察涅槃。即是他(1)以“我實由此道而來”而觀道,(2)以“我曾獲得這樣的功德”而觀果,(3)以“我曾舍斷此等的煩惱”而觀已斷的煩惱,(4)“我實有此殘余的煩惱”,(5)最後觀察不死的涅槃:“我以此法爲所緣而通達”,這是阿那含聖者的五種觀察。阿那含聖弟子已斷五下分結(orambhagiyasamyojana)。

  向阿羅漢是第七聖者,他要用七清淨法與十六觀智的道智或余漏智,審察他所剩余的煩惱,並致力斷除它們,以達到漏盡而證果。這個工作即是法住智。佛以各種名詞解說,完全看聽的人的根性而定。還有五上分結(uddhambhagiyasamyojana)系縛他于生死輪回裏,這是要斷色貪或色界生命之欲,無色貪或無色界生命之欲,掉舉、我慢與無明,爲證得道果,第七聖者向阿羅漢的行道智集中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叁相反複思惟觀察,而進行觀照。

  阿羅漢果是第八聖者,當一個行者明白自身不是我或屬于我的時候,他所剩下的工作就是致力于切斷對叁界的連系,那就是心對世間所起的一切念。這唯有靠修定才能清楚看到,那時念來就舍,一直修到定爲止。以正念開始,一步一步的擇法對治,依精進、喜、身覺樂、一心,最後入四禅定,心中清清楚楚的知道這念法的心(執持證果與涅槃)也要舍。他再也不會回到叁界來了。阿羅漢是大漏盡者,具最後身,卸去重擔,得到自己的目的,斷盡諸有結,是以正知解脫,爲天及(人)世間的最高應供者。阿羅漢有信解脫、身證、俱解脫、見到及慧解脫五種。它斷了四漏的有漏與無明漏。它也斷除了其余不善心所:癡、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沈與睡眠,阿羅漢已斷除五上分結,所以阿羅漢也被稱爲漏盡者(Khinasava)。他會(1)觀察道,(2)觀察果,(3)觀察已斷的煩惱,(4)觀察涅槃。即是他(1)以“我實由此道而來”而觀道,(2)以“我曾獲得這樣的功德”而觀果,(3)以“我曾舍斷此等的煩惱”而觀已斷的煩惱,(4)最後觀察不死的涅槃:“我以此法爲所緣而通達”,這是阿羅漢聖者的四種觀察。

  法增比丘19/12/2009于馬來西亞沙登(Serdang)佛教會

  

✿ 继续阅读 ▪ 十二甘露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