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安般念到涅槃 正念觀照

  正念觀照

  一切身心的現象,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美,醜,遠,近;都是在不停地生滅,沒有一刻是固定的。觀照者在作了數千數萬次的觀照後,如實地知道這些身心現象的無常(anicca)和不實,實在是不園滿,是屬于苦,沒有一絲毫可以稱爲是“我”或“我的”,這種觀智稱爲叁法印智(Sammasanañāņa)。現在的壞滅了,就成爲過去,而未來的,就進入現在。它們只是一系列不停地生滅的物理與心理現象。

  一個觀照者在明白了這些教法之後,依上述的四念處培養正念,安般念是最基本的業處,以正念專注在鼻尖的入息與出息,任何雜念或妄念來時,以正念看住它,並放下它。直至達到止(samatha)或更深的定(samadhi)。這個部分是正定的修習或止禅的修習(奢摩他samathabhavana)。止,巴利文samatha奢摩他,意義是止,依業處修止而得住心,不再散漫,代表心的甯靜。定,巴利文samadhi叁摩地,叁昧,義爲定,等持,依業處修習而得定,指心的高度專注。

  修定的前方便是調服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而後修業處。修安般念以斷散漫、愁憂之想。修惡露不淨想以除滅貪欲。修慈心以除盡瞋恚。修悲心以除盡害心。修淨戒、多聞與正思惟以除疑。修喜心以除盡嫉心。修光明想以除睡眠。修護心(舍心)以除盡憍慢。

  觀照是要保持正念,而定能使正念清晰,並持續不斷。正念與正定又能保護心念,免除混亂,散漫,昏沈,生起邪見及其他煩惱的入侵。當正念因正定而加強時,觀照者能把正念維持在當下,面對著境塵,不起分別心,正觀現象境塵的生與滅,精確有效地觀照著,並正知現象的真性。

  當遇到障礙或心爲煩惱入侵時,觀照者能安靜地面對它,正知現象的無常,以及現象依賴衆緣的和合才能生起(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na),因此他過去的煩惱習氣將不會起作用,他的心柔軟適業,因此能放下或以中舍(upekkha)的態度應對障礙或煩惱。

  我們致力斷除一切的不善心所,心結,煩惱等,並思惟應如何應用佛法去對治,以及如何去滅除苦,心一起粘著,就修習觀照。我們的感情作用和習氣是根源于對人、事、物的錯誤觀念,執著而放不下,所以應以無常觀不淨觀對治;瞋念一起以慈心觀對治;害念一起以悲心對治;妒忌心以喜心對治;貢高我慢心以無常觀無我觀對治。一直對境以舍念或舍想來對治。從十二緣起來看,觸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識滅→識滅故行滅。要做到意行不生(不想),並要一直這樣做。對身心的觀照能使我們對身心有正確的認識,生起正見與智慧,由于智慧我們才得脫離衆苦。

  當我們在修習觀照時,依靠對叁寶的信心,生起強烈要證取道果的意願,精勤地追循著正確的方法在聖道前進,這就是戒定慧學,或八正道,或更細的叁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在現在資訊便利的時代,一個行者若聽到某位法師或看到某些書籍所提到的新鮮課題或方法,他可能想去嘗試一下,這是極爲平常的事,無論如何,依靠正思惟,如理思惟檢討一下,若如法則可以采用。但不要生起希求之心,想得到更快速的證悟方法,這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要常念:「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親自體會和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向內返照,智者皆能各自證知。」一切都得自己親自修持和體證,指導老師只是提供修行的方法的參考而已。

  在修習時必需認知我們心中的五種主要障礙,在[相應部.覺支相應第33煩惱(1)經]裏佛說道:「金的隨煩惱有五種(鐵、銅、錫、鉛、銀);被此隨煩惱汙染時,金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堪正用…….心的隨煩惱有五種(欲貪、瞋、惛眠、掉悔、疑等五蓋);被此隨煩惱汙染時,心則不柔軟,不堪任,不清淨,脆而不能正盡諸漏。」

  這些障礙尤其是以欲貪爲主要的煩惱,世尊指出,若要正確地修習四念處,開發我們的心意,應當注意心裏的欲(kama),設法解決心中的欲念。在《雜阿含913經》裏這麼記載:「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衆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習(狎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衆苦。………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

  如何調伏對世間的貪欲呢

  我們要知道心無厭足,所以應多觀照“無常”,人、事與外物皆不久長,就算你現在滿足了你的欲望,心還是會生起其他的欲想,那時心還是被欲所纏住,還是不自在。因此要趕快以正確的方法對付我們心裏的貪欲。對人的執著應以不淨觀來斷除,對事與外物的執著應以無常觀來斷除,若是對人的瞋恚或害念則要以慈心觀來調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