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她說:“念佛實在有夠好!阿彌陀佛足好!”(臺語)
她的女兒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在花蓮拜佛開會間,會忽然很急去打那電話,只能說:“感應道交難思議吧!”
當我們的心真正放下度化衆生,放在念佛,自己的事就真的不用操心,阿彌陀佛會“顧條條”!
救山救海,保護地球
老娘已經八十二歲了,她每天還可以煮很好吃的菜,供養每一位有緣來到她家的人。她還很熱心做環保,八十二歲的老人家不惜辛苦親自去做,也領導大家做垃圾的分類。她的女兒告訴她說:“老娘你救山救海、保護地球,功德很大”。老娘就開玩笑說:“你們都一直這樣誇獎我,讓我一直做不完,也做不累。”
爭贏的—贏得日後苦果
讓人的—自得極樂佛果
有些表面上很平凡的人,內心卻有不平凡的修養和功夫。一般人放不下、必需要計較的,她能放得下,可以讓人;一般人忍得很痛苦的,她很平靜又自在。一般人都喜歡相爭,希望爭取勝利贏一口氣;事實上仔細觀察,爭贏的人並沒有得到什麼,除了得到不好的因果和日後的痛苦之外,實在沒有什麼可得啊!而看起來傻傻讓給別人、輸給別人的人,其實也沒有失去什麼;相反地,她(他)得到自在開闊的心,和佛性的慈悲快樂。
能吃大虧—佛道上占大便宜(福報無限)
我時常感覺,用不好的手段去爭取一時表面上的勝利,時常會在佛道上吃了大虧!而能夠吃大虧的人,時常是在佛道上占了大便宜,因爲他得到了看破、放下的智慧,開發出自己的心量,他(她)的福報是無限的。
氣“善變凡夫”,不如念“佛”(地獄和極樂之別)
說實在,會變心的凡夫實在不值得去忿恨,不如拿那個精神來念佛,念永遠不變心的佛。如果把和凡夫相爭的力量,拿來供養永不變心的佛,同樣這一輩子結果會有天差地別。不只是天差地別,是地獄和極樂世界的差別,至于要選擇什麼?就看我們的智慧了。
沒人規定,非痛苦不行
有一次有一位太太,因爲她的先生有新的女朋友,她感覺到失去先生很悲哀、傷心,她每天都在哭訴,希望先生可以回來自己的身邊。她感覺到先生是一種“沒有就不行”的角色,失去先生她就感覺活不下去,又覺得很沒面子,她哭了好幾年還是在哭。事實上,是不是被先生抛棄就要痛苦一生呢?有一天我跟她說:“我們這些出家師父都沒有先生,但是也都可以過得很好!像這位老娘她把先生讓給別人,自己清淨念佛,也可以過得很快樂、很自在。世界上並沒有人規定,遇到婚姻的變化,就不痛苦不行啊!”
當下種樂因!(何必怨恨種苦因?)
一樣的遭遇,這位老娘可以很清淨歡喜念佛,心都沒有怨恨,又可以圓滿種種功德。爲什麼同樣的境遇,我們必須要怨恨、罵一輩子,又哭一輩子呢?老娘以當下的平靜快樂,種下快樂的因,以後必然得快樂的果;而怨恨哭罵的人,以當下痛苦又會種下痛苦的因,以後還是得苦果,你(你)願意選擇那一種呢?
怨親平等,同歸極樂
話說,那位小姨成爲植物人,在病床上受苦折磨了十多年,然而承蒙她的孝子,以及老娘和兒媳的勸導,她在病中,似乎也知道要忏悔念佛。當她初病倒時,老娘的公子,毅然負擔她龐大的醫藥費,也不因她是父親的小姨而虧待她。後來有一位高僧看過她之後,說她是在病中忏悔,修行念佛,將來也會成就。十多年臥床的日子過去,最近她也往生了,她的孝子、孝媳爲她助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不可思議,她終于露出了安詳的微笑,而且面容、皮膚年輕了將近二十歲,令人以爲“認錯了人”,不敢相信!知道她往生,老娘還是慈悲如昔,叫自己女兒去爲她念佛,並安慰其子。尤其殊勝的,老娘的娘家,在喪禮時,還作小姨娘家代表,出來向親友致謝,真是極難能可貴,無嫌、無恨,一團和氣和諧!這樣慈悲包容也並沒有吃什麼虧,也不會失去什麼!相反地,人人心中湧起溫暖的贊頌熱流,佛菩薩必然也笑咪咪稱歎她們—“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老娘一家,用慈悲的心,寫下了“一切怨親,同生極樂”的美好詩篇;也體會了阿彌陀佛無私,徹底的悲懷;在五濁、充滿鬥爭的惡世中,圓滿慈父的大願,留下清淨、極樂的一頁—喚醒迷失的人心......
執著變灑脫—改變價值觀,就離苦得樂
快樂無憂是名爲佛
禅宗有一位祖師說:“快樂無憂,是名爲佛”,但是我們時常都不快樂,所以一直不能成佛,那怎麼辦呢?
我們爲什麼不快樂?
我們來想想看,我們爲什麼不快樂呢?可能是因爲我們失去一樣很喜歡、很寶貴的東西,也可能是失去一個很喜歡的人;比如說先生有了外遇,喜歡上別人不回家了,或者是好朋友誤會你(你),你失去了一個好朋友;也有可能是聽到一句很不中聽的話或者批評;也可能是工作的成果或者考試成績不如理想;也可能是因爲失去一個好機會或者是沒有得到關懷,甚至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我們有沒有想過,爲什麼發生這些事情,我們就會不快樂呢?
“價值觀”令人不樂
如果今天丟掉的是一件不太喜歡的東西,我們可能就會覺得很平常啊,心裏不會難過,因爲那件東西你覺得不怎麼有價值。
如果今天是別人失去了她的先生,你也不會覺得不快樂,可以說根本就不會受影響。因爲別人的先生對你不怎麼重要,你不認爲他對你有份量,就是送給你,你也不認爲有必要,所以失去了也覺得不要緊啊!
有些話我們聽了實在很不合意,譬如說嫌我們不好的話,人家如果說:“你爲什麼那麼笨啊!做這個是什麼工作啊!考這種什麼成績啊!”,我們聽了就會很傷心。第一方面,因爲他嫌的是“我”,我們對自我都有執著,如果他嫌的是別人,我們就不會那麼難過。第二方面,因爲我們覺得“笨”是不好的,“能幹的”、“棒的”才是好的。因爲我們有這種觀念,認爲“笨”比較沒有價值,“棒”的才有價值,所以聽了那種話才會不高興。
那一種比較有價值呢?
其實是不是“棒的”就比較有價值,“笨”就比較沒有價值呢?是不是成績好的人比較有價值,成績不好就比較沒有價值呢?這是不一定的。我小時候隨著別人的觀念也有這種想法,但是現在,我完全舍棄這種觀念。有些父母對我說,本來他覺得有幾個孩子很棒很好,結果那些孩子都去留學了,沒有一個留在身旁照顧他,當他老了,骨節酸痛、行動不便的時候,竟然是那個最笨、不能去留學的孩子留在身邊照顧他,你說是那一種比較有價值呢?
價值是沒有標准的—隨人心執著而定;執著的愛,使你痛苦
“價值”是沒有標准的,是隨著人心的執著才訂出來的。譬如說,對一個小學生來講,可能一臺電動玩具對他很有價值,但是對我來講,實在沒有必要。所以一個很愛電動玩具的孩子,如果他的電動玩具丟掉了,他一定很難過;但是對我來講,我本來就不要,如果丟掉才不會占地方,反而更好。所以可以說,其實不是失去什麼東西會使人痛苦,是你愛那個東西的“執著”才使你痛苦。假如你有一件貂皮大衣價值連城,可能你會很得意,穿起來很快樂,不過如果丟掉了你也會很著急,好幾天睡不著又吃不下;但是對我來講,那種衣服是充滿了殘忍的血和淚,我一輩子都不想要那一種衣服。所以價值是沒有標准的,是個人觀念不一樣的,也是隨時在改變的。
認爲有價值,就不能看破、放下
我們時常說:“看得破、放得下”。如果你覺得某一種東西,或者是某一件事情還有價值的話,那是不可能看破又放得下的。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去體會,體會到認爲一件事完全沒有什麼特殊的價值,才有可能真正看破,把它放下。
要怎麼修忍辱?(爲什麼會覺得那是種侮辱、壓力?)
有人問我說:“要怎麼修“忍辱”?”因爲他說他遇到好多困難的境界,實在忍得很痛苦,心裏好像壓一塊石頭。我就回答說:“你最好不要問我這個問題,因爲我自己都不會,怎麼能教你呢?”我真的不會忍辱,強忍和硬忍實在是很痛苦的,我只會慢慢地去體會,反問自己說:“爲什麼我會覺得那是一種侮辱和壓力,使我必須去忍耐呢?”,我一定是認爲某一種情形是有價值的,才會覺得它的反面就是侮辱、是一種難堪的境界,所以才會覺得必須要用到“忍辱”這種偉大的功夫啊!否則一切都是很平常,哪有什麼需要用到“忍辱”的大事啊!
虛“榮”無價值,則無“辱”可忍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上廣下欽老和尚在世的時候,有一次一位新聞記者,因爲看到大家供養老和尚的紅包很多,他就動了壞念頭,上山去向老和尚威脅勒索。他見到老和尚就把手伸出來向老和尚說:“把錢拿來,不然我的筆是很厲害的,如果你不把錢拿出來,我就給你寫一篇上報,明天報紙一刊登,保證你全山都沒人要來,沒有半只蒼蠅、蚊子!”,老和尚聽了之後只是安然自在向他說:“拜托!你寫愈壞、愈好!隨便你怎麼寫,我不需要人家恭敬我。人家如果恭敬我求我加持,我就得每天持大悲咒加持大悲咒水;人家如果不恭敬我,我正好可以靜靜念阿彌陀佛!”,這位記者一聽,真覺得不同凡響,他說他走過大江南北,沒有看過像這樣的老和尚!真是“事到無心皆可樂,人到無求品自高”。這種事情在老和尚看起來可以說是很平常啊!可以說根本不必要用到“忍辱”偉大的功夫。因爲我們普通人,一定認爲被登報稱譽爲“高僧大德”、“好人好事”這種事是有相當價值的,所以我們才會怕有反面的情況出現。但是對老和尚來講,他認爲報紙刊登你是高僧大德、神通廣大也沒有什麼價值啊!所以寫得多壞也沒有什麼要緊啊!
榮辱虛名,有價值嗎?沒價值的,放在心中做什麼?
其實自己好不好並不是要等到別人批評才決定的,如果自己真的不好,那麼即使報紙上寫你有多好,那也沒有用啊!自己如果沒有做壞事,報紙上寫你如何的不好,那也就不是在寫你,跟你也沒有…
《毛毛蟲變蝴蝶—缺陷變寶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