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觀照(VipassanaBhavana)
觀照(Vipassana),Vi指分離,Passana指觀照世間現象無常、苦、無我的真理。舊譯爲毗缽舍那。現代也有譯爲智慧禅或內觀禅或觀禅的,它是戒定慧叁學的重要環節,屬于慧學的部分。一個修行者是必需先具備戒清淨的基礎,進而修習觀照(Vipassanabhavana)而達到定(由觀而止),或進而修定(SamathaBhavana)而達到修習觀照(由止而觀)的目的。
每一個修習者都必需通過七清淨法戒清淨的階段,持戒能清淨我們的身心,這是培養正念和生起定根的首要工作,除了五戒之外,每一位禅修者都會被鼓勵自願受持增上戒,活命八戒或布薩八戒,這兩者的戒條都一樣,即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梵行),不妄語,不飲酒,過午不食,不歌舞娛樂香鬘飾身,不坐睡高廣床座。活命八戒可以天天受持,而布薩八戒只在六齋日,即陰曆初八,十四,十五,卄叁,卄八,卄九或卄九,卅日受持。八戒是能修到阿羅漢果的。
戒的修習調禦我們身、口、意的行爲,正念提升時,我們就能以正念檢討我們的心意,言行舉動,馴服心不再攀緣,防止貪、瞋、癡等諸煩惱的生起。
修習觀照是以正念觀照所謂的“我”。“我”有兩部份:即是身體與心。要出離叁界先要破除身體是“我”的身見;然後才破除心是“我”的我見。在佛法裏身體是色法(Rupa),心是名法(Nama)。這是觀照智慧的名色分辨智(Namarupa-paricchedañāna),觀照的修習是要觀照身心的真相,達到解脫于執取身心是“我”的衆多苦惱。
在佛法上這執取身心是我的有五部份,即是五蘊,巴利文,蘊khandha,是指五個生命組合體,或五個執取的組合體upādānakkhandha。它們是佛陀分析歸納我們的身心現象所作的結論,即色rupa,受vedana,想saññā,行sankhara,識viññānam。這些是愚癡無聞凡夫當成是“我”或“我的”個體的五部份。
爲了有效的斷除執取,我們必須檢討所有執取爲我的現象。一切我們當成是“我”或“我的”諸“色”;無論從時間上來探究,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色”,或從空間上來探究,不論內、外、粗、細、美(高貴)、醜(低下)、遠、近的“色”;若正確地觀察它們,皆是“色”,若我們對諸色生起執取,那即是“色執取蘊”,(rūpu-pādāna-kkhandha)。同樣地,對受、想、行、識,一切我們當成是“我”或“我的”的諸受、想、行、識;無論從時間上來探究,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受、想、行、識,或從空間上來探究,不論內、外、粗、細、美(高貴)、醜(低下)、遠、近的受、想、行、識;若正確地觀察它們,皆是“受”、“想”、“行”、“識”;若我們對諸受、想、行、識生起執取,那即是“受執取蘊”(vedanu-pādāna-kkhandha),“想執取蘊”(saññu-pādāna-kkhandha),“行執取蘊”(sankharu-pādāna-kkhandha),和“識執取蘊”(viññānu-pādāna-kkhandha)。
在[善戒行經SilavantaSutta]有一位比丘問舍利弗如何證初果,舍利弗答說觀照五蘊現象是無常,苦,無我。他又問如何證二果,舍利弗答說觀照五蘊現象是無常,苦,無我。他又問如何證叁果,舍利弗答說觀照五蘊現象是無常,苦,無我。他又問如何證四果,舍利弗答說觀照五蘊現象是無常,苦,無我。由此可知,唯有觀照五蘊現象是無常,苦,無我,才能達到解脫。
佛對彌醯說:「彌醯!一個已領悟無常者,無我的知覺亦生起。」(《彌醯經》)佛又說:「當自性的無常被觀照,自性的無我也被理解,叁相之一若被察覺,其他二相也會被領悟。」([叁菩提經Sambodhisutta])
[清淨道論]在討論“生滅隨觀智”這麼說:「因爲不憶念,被什麼所覆蔽而不現起叁相的呢?
因爲不憶念生滅,爲相續所覆蔽,故不現起無常相。
因爲不憶念數數之逼惱,爲四威儀所覆蔽,故不現起苦相。
因爲不憶念種種界的分別,爲堅實所覆蔽,故不現起無我相。
然而把握生滅破除相續之時,則依如實的自性而現起無常相。」
修習觀照的最重要工具是正念(sati),正念的修持是直接的面對著觀注的目標,它是對當下的境從名法與色法作觀照,正念是以四念處爲基礎的訓練。
佛在[長部.22大念處經]裏說:「諸比丘!爲衆生之清淨,爲度憂悲,爲滅苦惱,爲得真理,爲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
在[相應部.念處相應]戒住品卅叁經中佛又說:「若有得于此四念處者,乃正得于順苦盡之聖道。」
正念的培育,有四個業處,業處(kammatthana)即是修習之處。四念處即身體念處,感受念處,心意念處和法念處。正念是指心能跟著,不遊于外。“正念”是以憶念爲相,不忘失爲味,守護爲現起。我們在這四個業處作止或定的修習(止禅)與觀照修習(觀禅)。佛陀教導四念處,是爲了不同的有善根的衆生的利益來指示的。貪欲強者(tanha-carita)而悟性低的行者應修身念處,因身體各態粗顯。貪欲強者而悟性高的行者應修受念處。見解強者(ditthi-carita)而悟性低的行者應修心念處。見解強者而悟性高的行者應修法念處。
業處的修習以眼門來說,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時,當下就要以正念面對這色境,並念住它,觀照它的“生起”;當該物體移離或消失之後,當下就要以正念面對這色境,並念住它,觀照它的“消滅”或“壞滅”。同樣的,當耳根面對聲境,鼻根面對香境,舌根面對味境,身根面對觸境,意根面對法境,也要如此地觀照。觀照的方法是不加以思惟的正知(sampajañña)這些現象的“生起”與“消滅”。正知是指心對著業處,知道在做什麼。“正知”以不癡爲相,推度爲味,選擇爲現起。
正念加強之後,帶來正定;因爲正念與正定的關系,當我們面對境塵時,當下生起正知,那就是知道現象是色法或名法(名色分辨智Namarupaparicchedañāna),它們的生滅變化,它們出現的因緣,以及它們消失的因緣(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na),它們是不園滿,是苦的,無有常存不壞的自性。因此正念有如明燈,正知有如明燈下看到的真相。
一個沒有修習觀照的人,當看到一個物體時,他以心識辨別之後,馬上就以過去的經驗,生起分別心思惟它是好是壞,在佛法上這叫做作意(manasikāra)。這個人于是對喜好的境生起貪愛,對不喜好的境生起瞋恨,因而陷入不同程度習慣性的感官的好惡反應。
一個修習觀照的人,當看到一個物體時,他以心識辨別之後,馬上就觀照它是色境的“生起”,這在佛法上叫做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他以正念和正知心對著業處,不陷入不同程度習慣性的感官的好惡的反應。
當一個行者修習觀照一段日子,因爲重複地在觀照生滅,他心中將得到結論,那即是現象是不停地在生滅,他會生起正見,知道生起的現象無可避免的趨向消滅,已消滅的現象已經壞滅,壞滅之後就不再生起。
他會發現所謂現在,只存在短暫的一刹那而已,很快的就會成爲過去,而未來的也會成爲現在,並會在不久之後成爲過去。他在作了數千數萬次的觀照之後,他會生起正見,對這些不停地在生滅的無常現象,認爲實在是不園滿,是屬于苦,因此他會對這些無常的現象生厭,舍棄。他的心對這些無常的現象不會生起貪愛,因爲他看到這些現象的虛幻不實。
凡夫因爲沒有觀照現象的真性,整天在衆多的現象中團團轉,回想消失的過去,憑著不足夠的經驗策劃未來,嘗試控製變幻不定的現象,就算他們能夠如願的暫時獲得成功,不久就栽在自己錯誤所得的結論中。這是因爲他們不認識現象無常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