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隨念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隨念(Anussati)是隨適而念,數數起念,對于十隨念,在應隨念處就隨念。這十隨念是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施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至念、安般念與寂止隨念。
1. 佛隨念(Buddhānussati)──這是隨念世尊是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1]等的功德。隨念佛能得近行定。
佛對釋子摩诃男言:「 若比丘在于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彼于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饑人,身體羸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如是,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修六隨念,乃至疾得安隱涅槃。
何等六念
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于如來正法,于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輕安);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崄衆生中,無諸罣閡(罣礙),入法流水(進入佛法修行),乃至涅槃。」(《雜阿含931經》)由此可知隨念佛的功德能至涅槃,這是隨信行[2]乃至信解脫[3]阿羅漢。
2. 法隨念(Dhammānussati)──這是隨念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超越時間概念)、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這些教法與九出世間法應常予以隨念。隨念法能證得近行定。
《雜阿含931經》裏佛對釋子摩诃男言:「複次。聖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升進涅槃。」這是指隨法行能得涅槃。
3. 僧隨念(Sanghānussati)──這是隨念聖僧伽的功德。世尊的聲聞衆是善行道的(良好地修行佛法),世尊的聲聞衆是正直行道的(直接地修行佛法),世尊的聲聞衆是真理行道的(正確地修持佛法以求脫離苦),世尊的聲聞衆是正當行道的(適當地依教奉行,修習清淨梵行),即四雙八輩賢聖,所應(應虔誠禮敬)、奉迎(應熱忱歡迎)、供養(應布施供養)、承事(應合什敬禮並伺候左右),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隨念僧亦能得近行定。
在《雜阿含931經》裏佛對釋子摩诃男言:「複次。聖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叁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爲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升進涅槃。」這是念僧的隨信行和隨法行,乃至涅槃。
4. 戒隨念(Sīlānussati)──隨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實無毀、無穿、無汙點、無雜、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不爲愛與見所觸,亦不爲人責難),令起于定。隨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與果定生起。
《雜阿含933經》裏佛對釋子摩诃男(Mahānama)言:「汝見如來,不見如來;見諸比丘,不見諸比丘;且汝常當勤修六法:何等爲六?正信爲本,戒、施、聞、空(舍)、慧以爲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诃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隨念,念如來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種念成就。彼聖弟子諸惡退減不增長,消滅不起。離塵垢,不增塵垢。舍離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緣自涅槃。」是故依正信、念戒、布施、聞法、修慧與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證涅槃。前六法是實踐,後六法是隨念。
關于持戒的功德佛在《長阿含經》(卷二)裏說道: 「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爲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叁者在所至處,衆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爲五?一者諸有所求,辄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産,增益無損;叁者所往之處,衆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5. 施隨念(Cāgānussati)──一位行者在發願行布施後,應常慷慨布施,並作如是念:「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悭垢衆生中,而得離悭垢處,于非家行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舍法,具足等施。聖弟子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施所熏,升進涅槃。」(《雜阿含931經》)于非家行解脫施是指對離家、出家的修行者,布施四資具給他們,以使他們能安心修行求解脫。
布施有物施(財施)、法施、和無畏施。物施是對僧伽作四事(資具)供養;法施是對信衆無報償的作佛法的解說或勸導;無畏施是對生命與財物的保護。布施時要有叁種清淨思,即施前快樂,施時心清楚與清淨,施後歡喜。受施者也要具有叁種清淨思,即無貪或修持離貪,無瞋或修持離瞋,無癡或修持離癡。這樣清淨的布施的福報是無量的。如是以無貪無瞋無癡所纏之心隨念自己的施德可得近行定,再修增上戒定慧乃至涅槃。
6. 天隨念(Devānussati)──修天隨念是隨念諸天之德,以及自己所具的信、戒、施、聞、舍、慧等之德,如此獨處禅思諸天如四大天王、叁十叁天(仞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樂天、梵衆天等等的天界,諸天神因爲具備信、戒、施、聞、舍、慧等,得于命終之後生于天上,我亦具這樣的信、戒、施、聞、舍、慧等德,心無貪、瞋、癡的纏縛,正直並鎮伏了五蓋,于一剎那生起五禅支而能證得近行定。修天隨念的行者常爲諸天所愛護,若不證得更高果位,來世亦能生于善趣。
《雜阿含931經》裏佛對釋子摩诃男言:「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凶崄衆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升進涅槃。」
7. 念死(Maranānussati)──死是指一個有情命根的斷絕。它有時節死和非時節死兩種,時節死是指因福盡或壽盡或兩者俱盡的死,非時節死是因爲宿業的因緣致死,在其時其地生命斷絕。念死有二法,其一是如理作意「死將來臨,命根將斷」,以鎮伏五蓋,生起正念而得證近行定。其二是鈍根者得以如下八法念死:(一)殺戮者追近,(二)死之必然,(叁)將己與有大名、大福、大力、大神變、大慧、辟支佛、和正等覺者比較,(四)身爲諸多蟲類所共居,死緣甚多,(五)身命無力無主,因須賴出入息,四威儀平衡、冷熱平衡、四大平衡、適當食物維生,(六)壽命不定,因時間、疾病、時刻、死處、生趣都不定,(七)壽命不長,(八)壽命剎那相續。如是住于不放逸,殷勤修習斷漏。死時不陷于恐懼與昏昧。
8. 身至念(Kāyagatāsati)──這是[大念處經]四念處章裏的身念處。佛言修習身念者,得受用不死(指涅槃)。這裏有十四個部分,即(一)安般念,(二)四威儀,(叁)四正知,(四)身不淨,(五)四界作意,(六)至(十四)九種墓墟觀。修叁十二身分(身不淨)的色(青、黃、赤、白遍)而得證四禅六通。
9. 安般念(Anāpānasati)──這是從上述的身至念抽出來的,安般念的業處有十六部分:(一)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二)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叁)覺知息全身我出息、覺知息全身我入息;(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安息身行我入息;(五)覺知喜我出息、覺知喜我入息;(六)覺知樂我出息、覺知樂我入息;(七)覺知心行我出息、覺知心行我入息;(八)覺知安息心行我出息、覺知安息心行我入息;(九)覺知心我出息、覺知心我入息;(十)念心喜悅我出息、念心喜悅我入息;(十一)念心等持我出息、念心等持我入息;(十二)令心解脫我出息、令心解脫我入息;(十叁)觀無常我出息、觀無常我入息;(十四)觀離欲我出息、觀離欲我入息;(十五)觀滅我出息、觀滅我入息;(十六)觀舍遣我出息、觀舍遣我入息。
第一至四是對初學者的奢摩他業處而說的(修身念處的止);第五到十六各四法的叁種是對已證禅那的行者觀受、心、法念處的毗缽舍那業處而說的。
身念處的奢摩他還有下列七法作意:(一)數息,不數過十,以製散亂;(二)隨逐,以出息從臍至心至鼻,入息由鼻至心至臍而作意以製散亂的身心;(叁)觸,是出入息所觸之處而作意;(四)安住,依于出入息,生起似相,生起諸禅支而安住,似相因人而異;(五)觀察,對出入息名色法的確定,以上依七清淨至度疑清淨;(六)還滅,對色聚的叁相思惟,斷了十種觀的隨煩惱,以上至七清淨的道非道智見清淨;(七)遍淨,于一切諸行解脫,以上至七清淨的行道智見清淨。修習安般念能知自己的壽量,事前准備就緒,並清清楚楚自己的最後的出入息之滅。
10. 寂止隨念(Upasamānussati)──這是隨念一切苦的寂止的涅槃之德。佛指出:「諸比丘!法只是有爲與無爲,于彼等諸法中,離欲稱爲最勝,即憍(慢)的粉碎,渴(愛)的調伏,阿賴耶(執著)的破滅,輪回的摧毀,愛的除去,離欲、滅與涅槃。」(《增支部》2.34)徹底的離欲包括舍憍慢惡習,渴愛與五欲的執著(阿賴耶),以致摧毀叁界的輪回。因這無爲法而能脫離諸結縛並出叁界、四生、五趣、六道、七識住和九衆生居而得涅槃。因寂止隨念是念種種寂止之德,故只得近行定。
注:
1.《清淨道論》第七章說六隨念品列出十種佛的功德,少了如來,又把無上士調禦丈夫分爲二。
2.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隨信行和隨法行,他們在接觸佛法後,對叁寶生起信心,然後依法修持。漸漸學習道迹,受教受诃,然後得究竟智。信行與法行可證初果,二果,叁果乃至四果,不過初果必得。于六根門用信、勤、念、定、慧五法以少慧觀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門用這五法以增上慧觀察忍的是法行。
3.若于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滿足者,得俱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于彼若軟若劣者,得見到。于彼若軟若劣者,得信解脫。這些都是阿羅漢。
法增比丘,澳洲佛寶寺
願衆生安樂!
《十隨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