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心紮根—菩薩戒前言 由藝術觀點及臨床經驗談戒律

  信心紮根—菩薩戒前言 由藝術觀點及臨床經驗談戒律

  道證法師講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首先要向大家忏悔表明,末學實在沒有資格向大家介紹戒律,因爲末學只是初學,學佛的資曆是很淺,對戒律雖然很有信心,但是研究並不深入,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而且實行的程度也不很好,只能說是藉這一個介紹的因緣,提醒自己、勉勵自己,要盡心遵守佛戒,順便讓大家作一個參考,和大家共同勉勵而已。目前有許多位精通戒律、而且很用心爲大衆講解的法師,大家如果對戒律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去親近,恭聽他們的講解,末學在這裏只是作一個很粗淺的介紹。

  末學一直很感謝佛門許多位師長、善知識,因爲他們的提倡與指導,才讓末學有機會了解戒律的重要性,學習去受持。如果能有一點一滴的受持,都是他們的功勞和功德,如果有作不到的地方,都是末學自己沒有觀照、沒有定力、沒有智慧的差錯。所有一切對不起佛菩薩,以及師長、父母教導之恩的過失,在這裏也要向大家哀求忏悔,懇請大家原諒,慈悲教導。

  當我們提起戒律這個名詞,對現代講究自由,很不喜歡受約束的人,最初聽起來,很可能會覺得是老古板的一種束縛,或者以爲戒律是很呆板的法律條文。教我們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如果做了,就是犯戒;又教我們應當如何做,該做而沒有做,也是犯戒。不了解戒律的人會想說:限製那麼多,根本就像拿繩索綁自己的手腳,讓自己活動不方便,自找麻煩嘛。有人甚至問說:在這個社會上,像法律、交通規則、校規,已經夠多了,爲什麼還有人去寺廟求受戒呢?這實在是活受罪。還有一些自認爲很先進、要改革的人,他們主張把佛所製定的戒律廢止,說不用持戒,或者認爲戒律已經過時,要改進,好像他們比佛還要有眼光,更了解現代人的需要。其實,這都是對戒律有誤會,不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印度的梵文中,“戒”這個字是“波羅提木叉”這是音譯。要注意它的意思並不是:波羅提著木頭做的叉子。甚至有人望文生義,以爲波羅就是鳳梨,所以意思是拿木頭牙簽來吃鳳梨。“波羅提木叉”只是梵文發音,大家千萬別誤會。

  波羅提木叉,它原來的意思可以翻譯成“別別解脫”,也可以翻成“保解脫”。“別別”是各別各別的意思,所以“別別解脫”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守一條戒,就能解脫某一類的心病、痛苦,得到相當的自由自在。如果我們每一條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脫心病痛苦,過著快樂清淨的生活,和我們原本的佛性完全相應,就可以將佛性中本具的福報、本具的智慧,完全發揮出來,使我們安樂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應該是保護衆生,讓衆生能得解脫自在的原則。所以它另一個翻譯叫做“保解脫”。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證能解脫,未來不會受痛苦的束縛。所以戒律是保護衆生,讓衆生得解脫自在的原則,並不是要將人綁住的條文。像戒律這種解脫自在的原則,應該是最適合想要自由的現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應該遵守戒律的原則,若不遵守,心就會被心病纏繞,一定不會自由快樂。

  我們要了解,戒律並不是很呆板,它是很活潑。我們要先了解“活潑”真實的意義。活潑,是讓我們的慈悲心活潑,讓我們的佛性活潑,起作用,發揮良知良能。我們若是沒有慈悲心,生怨恨,就像我們的慈悲心死了一樣,遵守戒律就是要讓我們的慈悲心“活”起來,發揮功能作用。並不是要讓我們的壞念頭、壞習慣,活潑起來。若是讓我們黑暗的壞念頭、壞習慣活潑起來,那就是痛苦、束縛的根源。所以說,活潑也得要主題正確,並不是四處活蹦亂跳才叫活潑。活潑是要讓我們的慈悲活起來,讓我們的智慧活起來,必須要把我們的佛性開發出來、放光。這才是“活潑”。凡事能替別人設想,發揮幫助衆生身心安樂的功能,這種活潑才有意義,才是主題正確。

  我們現代人的心大都散亂習慣了,心靜不下來,我們知道就像一湖水,水面若是很平靜,就像鏡子一樣,有映照的功能。如果水亂動起波動、波浪,就失去了鏡子的功能。這就好比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減弱了,若是安定的力量減弱,遇到事情就看不清楚,不知如何是好,心慌意亂,忘東忘西,意氣用事,感情用事,辦事情就辦不好。遇到意外的災難,也驚慌失措。甚至有人在火災時,心中一慌張,拿這樣也不對,抱那樣也不對,末了是抱了一個糞桶跑出去。這就是內心拿不出安定的力量來判斷事情。戒律就是教我們一些原則和方法,將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重新找回來,讓我們安定的力量活潑起來。隨時能夠安靜下來,安定的水面就像一面鏡,什麼東西都能映照得清清楚楚。有安定的心,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處。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智慧顯現,也就是智慧的“活潑”。四處蹦蹦跳,靜不下來,這樣的活潑是沒有用處的,必須是要慈悲心、智慧,“活潑”才有用。

  所以我們說,戒律是活潑的,意思就是我們佛性的裏面,本來就有的優秀功能,都能透過“遵守戒律”活潑起來。把沒有必要的心病醫好,把沒有必要的垃圾丟掉,將我們內心種種不好的動亂,不好的作用降伏、消除。所以說,戒律是內心健康安定的基礎,也是開發最高覺悟的基礎,也是成佛的基礎。所以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意思就是,戒是無上菩提,無上覺悟的根本。任何人想要開發自己的覺性成佛,就必須要以戒律作爲根本的法則。

  以上是解釋“戒”這一個字,是“別別解脫”、“保解脫”的總原則。

  以下我們再簡單介紹“律”這個字。我們說戒律這個律,就是合理的規則規律。合理就是和真理相應。要和佛性真理相符合,是有一定的規律法則的。“律”這個字在印度梵語叫做“毗尼耶”,或叫“毗尼”這是音譯。毗尼的意思就是消滅、調伏、是要消滅什麼呢?要消滅妨礙我們成佛的危險和障礙,也就是要調伏我們不好的心念行爲,才能消滅危險障礙,才能和佛性真理相應。這也是佛所說的教理。而且是和宇宙的因果規律完全相應相符合的。如果按照這個教理規律去實行,改惡行善。就能清涼安穩。這樣就叫做“戒行”。戒行,梵語叫做“屍羅”,含有清涼、安穩、安靜,種種的意思。

  再進一步說,實行規律所得到的結果,就是保證解脫,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波羅提木叉”、“保解脫”。我們研究戒律時,時常會遇到這些名詞,如果以交通規則作譬喻,“毗尼”就好像交通規則、路標,甚至說出如果違犯規則,會有什麼處罰,什麼結果。“屍羅”就是照著規則去實行,一路上安穩清涼。“婆羅提木叉”就是解脫危險,平安到底。所以“毗尼”、“毗尼耶”是就教理而言,“屍羅”是就實行而言,“波羅提木叉”是說結果。

  我們又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說到藝術,各種藝術,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隨意發揮,但是其中必然是有原則、有規律的。大自然當中的一切,也都是有規律的,我們可以觀察,大至星球的運行,到一枝草、一朵花的生長,這一切都是有規律的。我們看每一朵花,它的花瓣都是有規則、有規律的,不會隨便長。一棵樹,樹枝該如何長,樹葉該如何長,一定是有法則。就像我們這個地球,它每天都快速的旋轉,不但自轉,也繞太陽轉,月球也繞地球轉。如果地球轉得很有規律,我們每天就能很安定在地球上生活,也沒有感覺地球在轉。如此合乎規律的世法,雖然在動,但是在運動中間,也可以有安定。動中安定的規則,就叫做“律”。

  如果星球的運轉失去規律,星球可能就會互相碰撞,發生大災難而毀滅。我們看到,只要發生地震,地面沒有按照平時安定的規律,就會有許多死傷發生。所以規律、安定是不可少的。一旦失去規律,就會世界大亂。所有一切的安定,都是由規律來的。輪子若是轉得很有規律,我們在車內就坐得很安穩。若是沒有規律,就會出車禍。

  同樣的道理,修行中的禅定,也是由規律而來。佛說修行的規律,就是“戒律”。我們遵守戒律,不該做的就不要做,不該想的就不要想,才有可能將心安定下來,得到禅定。禅定並不是靜靜坐在那兒,禅定不管是在動中、在靜中,心都能安定。能安定,才有可能將事理看得清清楚楚,觀照到明明白白。不然,心就胡思亂想,亂波動。心地波動就像地震,就像地球胡亂旋轉,那裏有可能過安定美好的生活呢?光是去受苦受難,救苦救難就來不及了。所以說我們在共同生活的活動中,必須要有規律做基礎。修行是要恢複我們本來得佛性,在恢複本來佛性的修行生活中,也必須要有戒律做基礎。

  我們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譬如說煮菜這種藝術,當然我們是可以隨意發揮。但是隨意當中也有它的規律、原則。比如煮面線,必須要水開了之後才放面線,若是水還是冷的就放下去,最後面線一定會糊掉。又比如說炒米粉,若是米粉硬硬的沒有用水燙過,或是沒有加水炒,就會炒成像鐵絲。又比如要做面包、饅頭,多少面粉和多少水,多少發粉,多少鹽、糖,都有規律、比例,不可以差太多。要煮飯還是煮稀飯,米跟水也都有一定的比例。炒青菜用多大火,炒多久,這也有規律。如果炒得太久,就會變黃、變爛。不但難看,也沒有營養。若是要沾粉炸東西,要如何才能炸得酥脆,這也有規律。可以說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沒有離開因果的規律。若沒有按照規律去做,就會失敗。每一盤成功的菜,裏面一定含藏有它的規律,那一樣要先放,那一樣後下鍋,都是有次第。會煮菜的人不一定會用言語清楚說出這些規律,但他的內心一定有掌握到其中的規律,靈活運用。如果失去規律,該脆的就爛,該有韌性的就會糊掉,該軟反而硬梆梆,就煮不出好的菜來供養大衆。

  人生的修行也一樣,若是沒有把握到其中的規律、道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不可能有成就。

  大家都知道音律、韻律,戒律就像音律、韻律的“律”字,是自然的規則。若是彈琴…

《信心紮根—菩薩戒前言 由藝術觀點及臨床經驗談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笑著進入七寶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