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笑著進入七寶池

  笑著進入七寶池

  道證法師講述

  蕭凱華敬記

  笑著進入七寶池 釋道證

  往生事迹 蔡碧秀(陳妻)

  給陳進池居士的信 釋道證

  笑著進入七寶池

  道證法師講述

  這件真人真事的主角名叫陳進池,據他妻子說,本來認爲進池是“進入水池”,沒有什麼前途,很想改名。沒想到在這一生最末最緊要的關頭,才知道進池原來是絕佳的好名字、好預兆。進池—進入七寶池,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能進入佛的七寶池,就是保證以後能成佛廣度衆生;這是最光明的前途!

  爲什麼要介紹這位菩薩呢?他是位淋巴癌蔓延全身的患者。這似乎是“悲劇”起端,但卻由佛力加被有了“喜劇”的收場。他臨終時,到場爲他助念的人,每一個都忍不住打從內心爲他歡喜,因爲最後的一刻,他竟然舉起曾已麻木而不靈活的手,向大家揮手微笑,向左邊助念的朋友揮手笑笑,再轉向右邊揮手笑笑,一臉開心的笑,從他病後久已不曾開心笑過,這一笑,笑得在旁助念的妻子,感覺到憂惱全消,也跟著湧出了一聲朗笑的“阿彌陀佛”!他就這樣完成了這一生的任務,笑著跟阿彌陀佛進入七寶池了。他曾有個大願,要幫助同病的朋友們及一切痛苦的病人,而他往生的過程,正好可以驗證好幾段佛經中的經文,給一些念佛卻沒有十足信心的人打一針強心劑。

  還有他賢慧的妻子,和兩位孝順的孩子,在他生病當中,給他極大的扶持,當他的手因癌的侵犯而酸痛時,只要稍動一下,孩子們就會自動去爲他按摩,從頭到尾沒有請過看護幫忙,日夜都由自己家人輪流照顧,不但是身體的照顧,而且不斷地幫助他感受佛的慈悲,提起正念,最後還當上了最好的啦啦隊,把他送到最好的世界去成佛,使他得到今生中最大的利益和成就。看得出來,陳居士到最後是以對家屬很深的感恩心,鼓起信願念佛的,他們堪稱是最佳的眷屬。真由痛苦的此岸,相助提攜到安樂的彼岸。他們的精神是可敬而值得參考學習的。所以末學在這裏,不揣淺陋地把這個故事簡單介紹:

  末學在近二十年前就認識陳居士,因爲他是家兄的朋友。在見他第一面時就感覺他很忠厚踏實,當年就向家兄說:“我覺得您所有朋友中,最善良最好的就是陳進池。”從這次以後就都沒有因緣再與陳居士碰面。一直到他的背上長了一個像一只螃蟹那麼大的淋巴癌,我們才又見面。見面的那天正是他第一次由醫院住院歸來,心情很苦、很緊張,他告訴末學:“這邊一床奄奄一息,那邊一床皮包骨,看了很恐怖。”他說:“我很不希望這樣過生活,不希望這樣結束生命。”末學告訴他:“只要您信佛、念佛,不會那樣!您可以先仔細想想,得了癌病要怎樣過日子?沒別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盡心盡力好好歡喜過生活,一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就跟阿彌陀佛歡歡喜喜到極樂世界去過更快樂的生活,就是這樣最好。您想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他聽完後笑了一下,好像忽然頓悟地說:“對,生病也可以歡喜過活,不要亂想嚇自己,日子還是很光明。”我們談了很多,結論是—這雖然是一條坎坷的道路,但我們還是可以用最好的心境走過去。最後他告訴末學:“我在高雄中學有認識的朋友,我設法去租借雄中的大禮堂,我想聯絡在醫院裏認識的那些同病的朋友,請他們一起來,麻煩您把剛才告訴我的話告訴他們,免得大家都覺得好黑暗、好恐怖,不知如何是好。”他很認真地提出這個願望,並且重覆了兩叁次。因末學自忖,還沒有那份實力,只有笑笑告訴他:“您有這一念爲大家著想的心就是大悲心、菩提心,用這樣的心念佛,就和佛心相應。我們要實踐佛教我們做的,如果真的能證實佛的教示,大家就會相信。對佛産生信心,自然就不恐怖,這就是真正幫助大家。”如今他最後的一刻證實了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他露出了開懷的微笑,又舉手揮別,歡喜地先到極樂世界留學。這喜劇的收場,安了大家的心,真的實現了他想幫助病友的一份慈悲願。他的成功鼓舞了很多頹喪的人,我們現在講他的曆程給大家參考,也是圓滿他的悲願,也讓大家知道我們都可以像他一樣,笑著進入七寶池。

  陳居士有一位年僅十歲的侄子,稱陳居士爲“姨丈”。因幼時患了腦瘤,已壓迫腦幹,原本是不能言語的。但在陳居士往生後,有一天這孩子竟然在一張報紙上先寫下了“姨丈也是佛”,然後又開口向陳太太說:“姨丈也是佛。”;小侄子怕人家聽不清他的話,又指寫著的那行字,重覆地說姨丈也是佛。這孩子是生長在不同宗教的家庭,他卻特別向陳太太說他在痛苦時都念阿彌陀佛,又說他見過阿彌陀佛。此後,這孩子漸能說話,相當不可思議。確實,阿彌陀佛的大願就是如此,一個平凡的凡夫,透過信願念佛,一旦往生極樂,在阿彌陀佛的世界,不但永遠安樂不再受苦,而且保證成佛,永不退轉。這沒有讀過佛經,又原不能說話的孩子,能說出這句話,實是不可思議!

  陳居士在蓮友們慈悲安排下介紹他到蓮因寺,舉行受叁皈依的儀式,在忏公師父(上忏下雲法師)的座下成爲正式的佛弟子。師父很慈悲地留他在蓮因寺住幾天,爲他回向,他雖體力不支也勉力隨衆住了一天。下山來他很感慨地說:“出家的生活不簡單,過了正午就不吃東西,功課又多,早上叁點就要起床。”他又很驚奇地告訴末學說:“我都沒開口,也沒向師父報告過我以前就認識您,忏公師父竟然特別叫我去,吩咐我說:“回去請問道證師,該怎樣念佛,怎樣飲食調養。””這就是因緣吧!既然是忏公師父慈悲的吩咐,我們爲人弟子就一定要盡心相助到底的。

  第一次聽陳居士談起他和佛的因緣,真讓末學忍不住笑出來。他很認真,很老實而一本正經地告訴我說:“我每天早上都准時上香供茶,放普門品的錄音帶,然後看早報,每天晚上再把錄音帶和經本翻面,放阿彌陀經,然後看晚報。我這樣放了十年,從來沒間斷過。”他看末學笑起來,就又很老實地說道:“因爲我看佛經看不懂,聽講經也聽不出味道,所以就看早報。”(他有點不好意思,也笑一笑。)陳太太補充說明,他無論多忙,或有什麼重要的事,也一定要這樣實行,才會放心出門去,真是十年如一日,我雖然覺得這種“放錄音帶看早報”的方式怪可愛、怪有趣的,但也由衷感佩此人的特質,他有敬重聖者的一股虔敬之心,也有特殊的毅力及憨厚。這樣的人,只要一念真能領納佛的教導,以這一念的虔敬去實踐念佛,必然會成就的,這是末學心中的肯定。

  如果極樂世界只有聖人菩薩可以去,那就和我們這些平凡的凡夫毫不相幹,然而,極可貴的是,佛平等對待聖人和凡夫,建立最好的世界,隨時歡迎我們去。只要信得過,又願意去的人,肯念佛,阿彌陀佛便會來帶領,讓我們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輪回之苦,愉快地到極樂世界,實在比移民更輕松,比留學更殊勝。如果您被宣判已在生命的末端,請不必浪費生命在哭泣及擔憂上,應該把眼光望向光明的極樂,隨時牽上阿彌陀佛慈悲柔軟的手。我們要知道“往生”的意思不是死亡,也不是死了才去,而是隨時活在光明快樂的世界。

  陳進池居士和我們大家一樣是一位凡人,他很可貴的是心地善良、個性溫和、生活規律,待人接物有禮忠懇,不論對外人或妻子從不惡言惡色。唯一使他後來受苦的嗜好,就是喜歡吃海産,他吃了很多活海鮮、螃蟹;有人看了他背後鼓出的淋巴癌,感歎地說:“好像一只螃蟹,還有腳。”就和一般人一樣,他也會擔心身體無力營養不夠,不肯放棄肉食。當他的淋巴癌壓迫右手的神經血管,使他疼痛發麻時,他像個孩子一樣地告訴我,他手痛又麻,動彈困難。末學告訴他:“您現在體會到手痛好苦了。但是回想一下,我們吃螃蟹時把它五花大綁,拔下它的鉗,拔下它的手腳,它也好痛好苦,它在哭您知道嗎?我們要由這份苦的體會,發起大慈大悲的心,願一切衆生,不要因爲我貪愛好吃的滋味而受疼痛苦楚。願我們能像佛一樣,救拔一切衆生的痛苦。”聽了末學的話,他流下了眼淚,深深點了一下頭。

  後來他告訴末學:“有一天半夜裏,雨好大,住在醫院中聽見好似有人要來抓我的聲音,覺得很痛苦睡不著,後來是以前放生的泥鳅來幫助我救我。”他往生後,我們發現他的住院劄記中寫著:“生物之間都有互動性、關聯性,你對它有一份關懷愛護的心,它也會來幫助你,所以放生很重要,出院之後還要再去放生。”

  有很多人,雖然念佛很久,卻沒有一分真切往生的信心。總擔心自己不知道能不能往生,總有一絲懷疑存在心中,不很相信自己本有佛性,不大肯定阿彌陀佛大慈悲一定不會舍棄我。很多人會想到:“自己有很多缺點,不大認真修行,念佛又念得少,不像祖師大德一天念八萬、十萬聲佛號。又愛吃肉,又怕痛,臨終不知道會不會太痛苦?不知道會不會昏迷?”總有一堆的擔憂及疑心。我們的眼光只要一落在凡夫惡的一邊,業障的一邊,就覺得不可能往生佛國;仿佛擺一個小銅板在瞳孔前,就足以把整個世界的太陽光明全遮住。但是假如我們把眼睛望向光明的太陽,廣闊的虛空,即使有一千個、一萬個銅板也擋不住陽光,也不能形成任何障礙。我們要透過遮蔽去看陽光,要透過業障去看佛光。信、願、行,只是一個念頭而已,一個回轉而已。自己轉不過來時,旁邊的親友也可以幫忙,讓我們能從痛苦的執著中導向佛光。

  陳進池居士長得又高又壯,而他的妻子,在他病後,必須兼顧會計事務所和照料他作放射線治療及化療,真是又忙又累,變成又瘦又小。又瘦又小的弱女子,卻扮演了巨人偉大的角色;她始終敏捷而堅強地照顧他。任何有益健康的食療、藥療都親手烹調,讓他即使經過化療而食欲不振還能胖二公斤。他們二人出現在診療室,護士會找陳太太打針,因爲她瘦弱得像病人,陳居士則被她照顧得很強壯的樣子。直到臨終,陳居士仍然面容莊嚴,氣色紅潤不變。陳太太一直努力把安樂給他,而…

《笑著進入七寶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