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笑著進入七寶池▪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把滿腔的憂苦向阿彌陀佛哭訴,一切一切對凡夫而言極難走過的道路,她都跪在阿彌陀佛面前,請佛幫助。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可以說每一個佛教機構,每一位有緣的法師,學佛的朋友,在她的至誠哀禱下,都一起發心來相助,都願陪她走這段坎坷的路。由此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件事,在至誠恭敬中,極弱變極強,無助有佛助!當一個人明白了生死道上,凡夫力窮時,低下頭來求佛哀佑,這時謙卑柔軟的心生起,才對大悲的佛,能真正信靠、仰賴,才能投入佛的懷抱,與佛相通無隔閡。當一向剛強難化的“我執”滅弱,低頭了,通往佛道的大門就打開了。信心和謙卑柔軟的心,是我們本有佛性的“性德”,一個人若能低下頭來向心中的佛祈禱,也是在開發自心的潛能及性德。這一份“至誠哀禱”的力量是無限的,不可思議的,也是令佛菩薩乃至任何人都不忍拒絕的。

  末學曾經觀察過許多病人,末學發現雖然人人多少都有一份往生西方的希望,可是對于疾病啃齧身體,還是不免有一份恐怖。一病下來對于種種疼痛、衰弱、症狀,都有一份難忍之苦,這是沒有破除身見的凡夫所共同難免的;相信你我若遇此境,也是一樣,情感同然。如果家屬太強調身體的變化,有時會給病人不良的暗示,加強他對痛苦的注意力,加深他對身體的執著,反而讓他更苦。但是如果家屬太漠視病人痛苦的感受,只一味地要求他忍痛放下,念佛求生西方,往往會使病人因太苦太難忍,又無人了解體諒他的病苦,他反而會抗拒念佛。家屬若無表達關懷及慈悲的善意,病人會覺得“你們都不要我了,我病久了,你們都煩了,都希望我早死。”這種感覺很容易夾帶著遺憾的嗔心。這種嗔恨心比起貪戀心,更不容易放下釋懷。很多念佛的眷屬,本來是好意要幫助病人未來能生到極樂世界,卻因爲太強調要病人一心念佛萬緣放下,而把與我們相同是凡夫的病人估計錯誤,認爲他是已經能不感覺病苦的“證果阿羅漢”。由于家屬太把病人的“苦受”置之度外,沒有將心比心去細心地盡力幫他解除痛苦,所以病人從所謂“學佛的家屬”中沒辦法體會到慈悲心及關懷;如此的話,病人會很難有感恩的心去歡喜念佛,更難體會阿彌陀佛的慈悲。所以要幫助病人念佛,不能只有理智、冷硬的勸導,那樣會使他不服氣,發生反彈的情緒。病人會想:“痛苦的不是你,你才在一旁說風涼話,哼!如果輪到你,看你多會放下念佛!”,有的病人甚至會想:“你們學佛的人這麼冷酷沒有關懷心,我才不要學佛念佛呢!”一旦病人有這種不服氣的情緒,他就很難承認勸導的人真有慈悲心幫助他;這一點,希望學佛的眷屬要特別注意斟酌。“言語”的作用往往比藥物更強烈,這是大家要謹慎小心的。善言一句叁冬暖,同樣的,冷言一句叁夏寒。如果是一句冷言惡語,聽的人可能十年後還放不開這股怨氣。我們可以仔細體會,佛有萬德萬能,但是一般人只習慣稱“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可以說沒有人念“大智大慧”阿彌陀佛或“大雄大力”阿彌陀佛。因爲衆生需要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因爲苦難太難忍太難捱了,好希望有人能拔苦予樂,這就是衆生的希望,衆生的悲仰。佛菩薩若只有大智大慧而沒有慈悲,這樣的話,佛就與衆生一點關系也沒有;這是我們學佛的人該了解學習的。沒有一尊佛菩薩會漠視衆生的苦難與悲仰。我們要成就佛菩薩的智慧花果,必須要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因爲衆生與佛菩薩是一體的,衆生是樹根,佛菩薩是花果。沒有以大悲的水灌溉樹根是不可能成就華果的。在幫助病患,乃至臨終助念,都是如此。楞嚴經說觀音菩薩,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從另一個角度說,慈悲即是最深的智慧,有最深的智慧,才懂得如何拔苦予樂,才能夠隨時隨緣幫助衆生,實踐慈悲。

  當陳太太很熱切地問末學:“我該如何幫助他”的時候,末學向她提出了以上的觀點。她又問該怎麼做?她很怕自己做不好,沒辦法給他最大的助力。(所謂的助力,即是:壽未盡時,能安康速愈;壽已盡時,隨阿彌陀佛去西方極樂世界。)末學建議她:“您要有一種使命感,肯定您是阿彌陀佛特別派來幫助他成佛的最佳人選,您一定能做好;您可以常在心中默禱、祈求阿彌陀佛引導您,讓您知道如何幫助他。當他有難忍的痛苦時,您最好在他身旁陪他祈禱念佛,您要誠懇地跪下來,合掌把您心中至誠的祈禱詞念出聲來,讓他聽見。祈禱詞如下:“弟子○○祈求阿彌陀佛幫助陳進池,疾苦休止、憂惱解脫、身心安樂、能安心念佛......”他在痛苦中,只要常聽見“阿彌陀佛幫助陳進池”,久久就如薰香染香氣,一有狀況,他就自動會有“阿彌陀佛幫助陳進池”的心念,這一念就由苦中脫出,和佛搭上線,和佛又溝通了。眷屬的心念,是個橋梁,讓病患能由痛苦的娑婆世界,通往極樂佛的懷抱。”令末學敬佩的是,陳太太真的一路這樣做,並且做成功了。

  陳太太有一句很好的話,可以鼓舞絕望的眷屬;她說:“因爲我太愛他了,不忍心他受苦,所以我把心愛的他交給阿彌陀佛,希望他永遠不必再受苦,成佛度衆生,也讓衆生不必再受苦。”多好的一個心念,多值得贊歎的一句話—由個人的小愛,擴大到佛的大悲;由世俗的恩愛眷屬,提升爲佛道上的菩提眷屬。她是世間的一位賢妻,陪先生走過癌病的道路,到最後的助念,即使累了也不敢休息,自己瘦到只剩叁十多公斤。這位瘦弱的女子,實踐了菩薩的精神,終于讓先生永遠離苦得樂,笑著揮手去極樂世界,在極樂佛國等她、和家人及一切衆生。

  而這喜劇收場的故事,其中的情節也不是完全平坦的,也是有起有落。因爲凡夫的心是無常的,當“忍力”沒有圓滿成就時,都難免有忍不住退心的時刻。當病患因苦而退失信心,不能堅持念佛時,周圍的人很重要,必須用慈悲柔軟的心體會病患不得已、苦不堪言的苦衷,讓他的苦先有一個出口可以宣泄,能得到一份體諒,再善巧鼓舞他再提起信念;不宜責備或一味地對他表示失望、放棄。周圍的人,常宜將心比心體會—如果是我自己的狀況和他一樣,我能表現多好?能不能信心充滿,笑容滿面?如果我們自己不能,那麼病患偶然信心不能堅持也是可諒解的,這就是我們做眷屬的人修福修慧的機會。陳太太在這一點真的很用心去實踐,她用心體諒,並且善能代他默默忏悔。真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忏悔求佛哀祐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大家遇到低潮,遇到挫折不要沮喪,要善用心力,至誠忏悔,求佛引導,要知道我們沒有比佛少什麼東西,而只是多了一點髒東西—就是“貪、嗔、癡、慢、疑”若有一念回心洗刷,本具佛性的光明福報就會露出來。

  85年冬天,由于癌侵犯了腦部及腋下,使他發音困難,手臂麻痛。他一向強壯健康的人,沒有生病的經驗,一苦起來,好難過,就懊惱起來,生氣不念佛了;心中怪罪佛菩薩沒有好好替他安排,一氣之下念珠也丟了。而佛菩薩慈悲,總是不忍衆生苦,對衆生都是一份父母心,即使衆生是因自己往昔造業因,今在承受苦果;即使衆生埋怨佛菩薩,佛菩薩也依然願代衆生受苦,等待適當的機緣度化衆生。就在他苦得無法堅持信念時,或許是巧合,也或許是佛菩薩應他們平日虔誠祈求,讓末學夢見他痛苦地在哭。于是就在醒來後趕緊去打電話給他,他的公子說他今天剛去醫院挂急診,陳太太把這事轉達給在急診室的他,他忽然哭得像孩子一樣。末學去探望他,他告訴我,以一副天真欲厚的表情說:“我起叛了,向佛攤牌,不要念佛了,就被佛知道了,被您知道了。現在我和佛又恢複溝通了,我會再念佛了,雖然不能念出聲,我心裏都有默念。”聽了他的話,看到大家在這條路上掙紮奮鬥,末學真的心痛酸楚,只向他說:“這條路真的很辛苦,還好有阿彌陀佛一起走。”末學說完後他就哭了,末學也哭了。我們都是有血有淚的人,佛會原諒我們的,擦擦眼淚再出發,再上路,大家一起互相幫助歡喜歸鄉。哭一哭,心中不壓抑了,末學就和他互勉:“我們痛苦的時候,就想想,以前我們曾令衆生這樣受苦,現在我們自己親身體會到了,就誠懇地向他們道歉、忏悔、念佛,回向讓他們安樂。”他點點頭說好。一切的苦難黑暗都會過去,就像幻影,只要我們能面向光明、至誠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們過去所做一切不好的業,都是因爲我們心中有貪心、有生氣、有愚癡,心中的貪、嗔、癡發動我們的意念、言語和行爲,做出來的就是傷害衆生,讓衆生痛苦的事。這一切的痛苦都會回到我們身上,我們要及時忏悔。如果您自己或您的家人有信心不繼的情形,不要氣餒,想想這位陳進池居士,也是這樣走過來。讓我們再回心再發心念佛,佛也依然慈悲,伸長了手接引,看看這位陳居士,他還是能朗笑牽上佛的手回到西方。

  在經曆了灰心、起叛、攤牌後他又回心發菩提願了,真可貴能把悲歎自己苦痛的心,轉成幫助衆生的念頭。他在病床上告訴末學,他有一塊地,想建一個讓病人能靜養能拜佛念佛的地方,幫助受苦的人。末學想能在病苦中發願助人很難得,“一善破千災,大願解千愁”,能以願力善心扭轉痛苦沮喪是很好的,大願發時即是痛苦的解脫。雖然末學自己對有形的場地建設,並無興趣也一竅不通,但深心嘉許他,在病到了腦子已受壓迫,發音困難時,還有這份心。姑且不論此生有無因緣去完成它,總是一念大悲饒益衆生,便等于灌溉了諸佛菩薩智慧的花果。原以爲他是一時起善念,說說而已,沒想到他真的用半麻木疼痛的手,畫了很多設計圖,圖上寫“南無阿彌陀佛”表示佛堂。他往生後,他的一位親戚夢見他住在極莊嚴堂皇的殿宇中,大概也是他生前常想布施佛堂給苦難衆生有地方念佛的感應吧!因果都是相符的…

《笑著進入七寶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