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把满腔的忧苦向阿弥陀佛哭诉,一切一切对凡夫而言极难走过的道路,她都跪在阿弥陀佛面前,请佛帮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以说每一个佛教机构,每一位有缘的法师,学佛的朋友,在她的至诚哀祷下,都一起发心来相助,都愿陪她走这段坎坷的路。由此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件事,在至诚恭敬中,极弱变极强,无助有佛助!当一个人明白了生死道上,凡夫力穷时,低下头来求佛哀佑,这时谦卑柔软的心生起,才对大悲的佛,能真正信靠、仰赖,才能投入佛的怀抱,与佛相通无隔阂。当一向刚强难化的“我执”灭弱,低头了,通往佛道的大门就打开了。信心和谦卑柔软的心,是我们本有佛性的“性德”,一个人若能低下头来向心中的佛祈祷,也是在开发自心的潜能及性德。这一份“至诚哀祷”的力量是无限的,不可思议的,也是令佛菩萨乃至任何人都不忍拒绝的。
末学曾经观察过许多病人,末学发现虽然人人多少都有一份往生西方的希望,可是对于疾病啃啮身体,还是不免有一份恐怖。一病下来对于种种疼痛、衰弱、症状,都有一份难忍之苦,这是没有破除身见的凡夫所共同难免的;相信你我若遇此境,也是一样,情感同然。如果家属太强调身体的变化,有时会给病人不良的暗示,加强他对痛苦的注意力,加深他对身体的执著,反而让他更苦。但是如果家属太漠视病人痛苦的感受,只一味地要求他忍痛放下,念佛求生西方,往往会使病人因太苦太难忍,又无人了解体谅他的病苦,他反而会抗拒念佛。家属若无表达关怀及慈悲的善意,病人会觉得“你们都不要我了,我病久了,你们都烦了,都希望我早死。”这种感觉很容易夹带著遗憾的嗔心。这种嗔恨心比起贪恋心,更不容易放下释怀。很多念佛的眷属,本来是好意要帮助病人未来能生到极乐世界,却因为太强调要病人一心念佛万缘放下,而把与我们相同是凡夫的病人估计错误,认为他是已经能不感觉病苦的“证果阿罗汉”。由于家属太把病人的“苦受”置之度外,没有将心比心去细心地尽力帮他解除痛苦,所以病人从所谓“学佛的家属”中没办法体会到慈悲心及关怀;如此的话,病人会很难有感恩的心去欢喜念佛,更难体会阿弥陀佛的慈悲。所以要帮助病人念佛,不能只有理智、冷硬的劝导,那样会使他不服气,发生反弹的情绪。病人会想:“痛苦的不是你,你才在一旁说风凉话,哼!如果轮到你,看你多会放下念佛!”,有的病人甚至会想:“你们学佛的人这么冷酷没有关怀心,我才不要学佛念佛呢!”一旦病人有这种不服气的情绪,他就很难承认劝导的人真有慈悲心帮助他;这一点,希望学佛的眷属要特别注意斟酌。“言语”的作用往往比药物更强烈,这是大家要谨慎小心的。善言一句三冬暖,同样的,冷言一句三夏寒。如果是一句冷言恶语,听的人可能十年后还放不开这股怨气。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佛有万德万能,但是一般人只习惯称“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可以说没有人念“大智大慧”阿弥陀佛或“大雄大力”阿弥陀佛。因为众生需要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因为苦难太难忍太难捱了,好希望有人能拔苦予乐,这就是众生的希望,众生的悲仰。佛菩萨若只有大智大慧而没有慈悲,这样的话,佛就与众生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该了解学习的。没有一尊佛菩萨会漠视众生的苦难与悲仰。我们要成就佛菩萨的智慧花果,必须要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因为众生与佛菩萨是一体的,众生是树根,佛菩萨是花果。没有以大悲的水灌溉树根是不可能成就华果的。在帮助病患,乃至临终助念,都是如此。楞严经说观音菩萨,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从另一个角度说,慈悲即是最深的智慧,有最深的智慧,才懂得如何拔苦予乐,才能够随时随缘帮助众生,实践慈悲。
当陈太太很热切地问末学:“我该如何帮助他”的时候,末学向她提出了以上的观点。她又问该怎么做?她很怕自己做不好,没办法给他最大的助力。(所谓的助力,即是:寿未尽时,能安康速愈;寿已尽时,随阿弥陀佛去西方极乐世界。)末学建议她:“您要有一种使命感,肯定您是阿弥陀佛特别派来帮助他成佛的最佳人选,您一定能做好;您可以常在心中默祷、祈求阿弥陀佛引导您,让您知道如何帮助他。当他有难忍的痛苦时,您最好在他身旁陪他祈祷念佛,您要诚恳地跪下来,合掌把您心中至诚的祈祷词念出声来,让他听见。祈祷词如下:“弟子○○祈求阿弥陀佛帮助陈进池,疾苦休止、忧恼解脱、身心安乐、能安心念佛......”他在痛苦中,只要常听见“阿弥陀佛帮助陈进池”,久久就如薰香染香气,一有状况,他就自动会有“阿弥陀佛帮助陈进池”的心念,这一念就由苦中脱出,和佛搭上线,和佛又沟通了。眷属的心念,是个桥梁,让病患能由痛苦的娑婆世界,通往极乐佛的怀抱。”令末学敬佩的是,陈太太真的一路这样做,并且做成功了。
陈太太有一句很好的话,可以鼓舞绝望的眷属;她说:“因为我太爱他了,不忍心他受苦,所以我把心爱的他交给阿弥陀佛,希望他永远不必再受苦,成佛度众生,也让众生不必再受苦。”多好的一个心念,多值得赞叹的一句话—由个人的小爱,扩大到佛的大悲;由世俗的恩爱眷属,提升为佛道上的菩提眷属。她是世间的一位贤妻,陪先生走过癌病的道路,到最后的助念,即使累了也不敢休息,自己瘦到只剩三十多公斤。这位瘦弱的女子,实践了菩萨的精神,终于让先生永远离苦得乐,笑著挥手去极乐世界,在极乐佛国等她、和家人及一切众生。
而这喜剧收场的故事,其中的情节也不是完全平坦的,也是有起有落。因为凡夫的心是无常的,当“忍力”没有圆满成就时,都难免有忍不住退心的时刻。当病患因苦而退失信心,不能坚持念佛时,周围的人很重要,必须用慈悲柔软的心体会病患不得已、苦不堪言的苦衷,让他的苦先有一个出口可以宣泄,能得到一份体谅,再善巧鼓舞他再提起信念;不宜责备或一味地对他表示失望、放弃。周围的人,常宜将心比心体会—如果是我自己的状况和他一样,我能表现多好?能不能信心充满,笑容满面?如果我们自己不能,那么病患偶然信心不能坚持也是可谅解的,这就是我们做眷属的人修福修慧的机会。陈太太在这一点真的很用心去实践,她用心体谅,并且善能代他默默忏悔。真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忏悔求佛哀祐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大家遇到低潮,遇到挫折不要沮丧,要善用心力,至诚忏悔,求佛引导,要知道我们没有比佛少什么东西,而只是多了一点脏东西—就是“贪、嗔、痴、慢、疑”若有一念回心洗刷,本具佛性的光明福报就会露出来。
85年冬天,由于癌侵犯了脑部及腋下,使他发音困难,手臂麻痛。他一向强壮健康的人,没有生病的经验,一苦起来,好难过,就懊恼起来,生气不念佛了;心中怪罪佛菩萨没有好好替他安排,一气之下念珠也丢了。而佛菩萨慈悲,总是不忍众生苦,对众生都是一份父母心,即使众生是因自己往昔造业因,今在承受苦果;即使众生埋怨佛菩萨,佛菩萨也依然愿代众生受苦,等待适当的机缘度化众生。就在他苦得无法坚持信念时,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佛菩萨应他们平日虔诚祈求,让末学梦见他痛苦地在哭。于是就在醒来后赶紧去打电话给他,他的公子说他今天刚去医院挂急诊,陈太太把这事转达给在急诊室的他,他忽然哭得像孩子一样。末学去探望他,他告诉我,以一副天真欲厚的表情说:“我起叛了,向佛摊牌,不要念佛了,就被佛知道了,被您知道了。现在我和佛又恢复沟通了,我会再念佛了,虽然不能念出声,我心里都有默念。”听了他的话,看到大家在这条路上挣扎奋斗,末学真的心痛酸楚,只向他说:“这条路真的很辛苦,还好有阿弥陀佛一起走。”末学说完后他就哭了,末学也哭了。我们都是有血有泪的人,佛会原谅我们的,擦擦眼泪再出发,再上路,大家一起互相帮助欢喜归乡。哭一哭,心中不压抑了,末学就和他互勉:“我们痛苦的时候,就想想,以前我们曾令众生这样受苦,现在我们自己亲身体会到了,就诚恳地向他们道歉、忏悔、念佛,回向让他们安乐。”他点点头说好。一切的苦难黑暗都会过去,就像幻影,只要我们能面向光明、至诚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过去所做一切不好的业,都是因为我们心中有贪心、有生气、有愚痴,心中的贪、嗔、痴发动我们的意念、言语和行为,做出来的就是伤害众生,让众生痛苦的事。这一切的痛苦都会回到我们身上,我们要及时忏悔。如果您自己或您的家人有信心不继的情形,不要气馁,想想这位陈进池居士,也是这样走过来。让我们再回心再发心念佛,佛也依然慈悲,伸长了手接引,看看这位陈居士,他还是能朗笑牵上佛的手回到西方。
在经历了灰心、起叛、摊牌后他又回心发菩提愿了,真可贵能把悲叹自己苦痛的心,转成帮助众生的念头。他在病床上告诉末学,他有一块地,想建一个让病人能静养能拜佛念佛的地方,帮助受苦的人。末学想能在病苦中发愿助人很难得,“一善破千灾,大愿解千愁”,能以愿力善心扭转痛苦沮丧是很好的,大愿发时即是痛苦的解脱。虽然末学自己对有形的场地建设,并无兴趣也一窍不通,但深心嘉许他,在病到了脑子已受压迫,发音困难时,还有这份心。姑且不论此生有无因缘去完成它,总是一念大悲饶益众生,便等于灌溉了诸佛菩萨智慧的花果。原以为他是一时起善念,说说而已,没想到他真的用半麻木疼痛的手,画了很多设计图,图上写“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佛堂。他往生后,他的一位亲戚梦见他住在极庄严堂皇的殿宇中,大概也是他生前常想布施佛堂给苦难众生有地方念佛的感应吧!因果都是相符的…
《笑著进入七宝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