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放在觀音菩薩的聖號上,常常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而且唯有觀世音菩薩的正念,再也沒有其他的雜念存在心裏,自然就可得到菩薩的感應,而使你的欲念冰消。同時,你如能將當前的一位女子,看成不是普通的女性,而就是觀音菩薩的示現,也會立刻滅卻你心頭的欲念。相傳過去有位行者,忽然欲念沖動,要與一位女子苟合,女子要他將觀音菩薩的畫像,墊在床上,然後可以答應他的所求。就在這個時候,行者醒悟過來,知道這是做不得的,于是從此遠離欲念。佛陀深知衆生的病根所在,所以特別指示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在這當中,最要的是常念兩字。就是真正要做到如鑽木取火,如雞抱卵那樣的,一刹那都不停息的念,才會發生功效。假定念而不念,不念又念那樣的,仍是難以得到效果的。

  “若”有另外一類衆生,嗔恚心非常重,特別“多”于“嗔恚”,那有什麼辦法可對治?依正常道說,當然是修慈悲觀,因爲慈悲是對治嗔恚的。嗔恚是大病,慈悲是法藥,有著非常的特效。不管你的嗔恚心多麼重大,只要慈悲觀行修得如法,沒有不能根治嗔恚的。依方便道說,如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觀音菩薩是以大慈大悲爲最大的特色,所以常能稱念,與觀音菩薩的慈悲相應,自然不會生起嗔恚。試看世間不管脾氣怎樣大的人,只要他一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天大的脾氣也就化爲烏有。這是最簡單而又最易行的方法。諸位如發脾氣時,不妨試用一下看,包你會得特別的效用。不說常常的稱念可以離嗔,就是有時觀其慈和端嚴的聖容,亦會使你的脾氣無由發起。因爲面對慈和的聖容,覺得自己發脾氣是沒有意思的。佛陀深知衆生的心理,爲使衆生不要生起嗔恚,特別令諸衆生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嗔恚是衆生心中最不正常最爲暴惡的一種心理現象,一旦發作起來,過失是很重的。華嚴經說:“一念嗔恚起,障百法明門”。大集經說:“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就修行者說,百法明門,本可發生,但因一念嗔恚,障蔽令不得生。魔鬼對于行者,本是沒有辦法擾亂的,但因一念起嗔,魔鬼就可藉此機會,起來擾亂,使你無法進修。想想嗔恚對于行人的影響多大?再就一般人說,如果嗔恚心大,動辄暴發脾氣,小則會以鞭撻施于他人,大則能夠剝奪他人生命。世間很多悲劇的發生,都是緣于一念不忍的嗔心引起,所以佛法認爲嗔恚是最要不得的。

  嗔恚生起的原因,當然是很多的,稍微有點不如意,就可能大發脾氣。所以現實世間,到處充滿了乖戾之氣。不過佛經將各種嗔恚歸納起來,有時說爲如下的叁種:

  一、順理嗔:謂自己從來沒有開罪于人,亦從來沒有惡意批評過別人,更沒有什麼對人不起的地方,而莫名其妙的受人侮辱,被人惡罵,爲人毀謗,遭人破壞,甚至給予無情的毆打!在這樣的情形下,任何有修養的人,亦不免要發脾氣。像這樣的發脾氣,在情理上似可說得過去,亦即情有可原,近乎道理,名爲順理嗔。但站在佛法的立場說,如是而發脾氣,還是不必要的。因雖無緣無故的被罵被打,但若能忍還是以忍爲上。要知打罵于你的人,亦不是他自己要如此的,而是爲煩惱之所驅使的。在他自己根本就做不得主,我爲什麼要對他發脾氣?這麼一想,不特不會對他發脾氣,而且相當的同情他,覺得他可憐。如是,化戾氣爲祥和,彼此身心安然!

  二、非理嗔:謂根本沒有什麼原因,無緣無故的大發脾氣。如有些人原本好好的,既不曾有人侵犯他,亦沒有逆境擾亂他,可是突然的脾氣大發,使人感到莫名所以。這種現象,不特在普通社會上可以常常見到,即在佛法的行者中亦屢見不鮮。如有住茅蓬的老修行人,自烹自食,根本沒有第二個人去打擾他,但是偶然遇到天雨,柴濕不能著火,因而懊惱忿恚,甚至氣得連飯都不吃!當知這就是非理嗔。以佛法說,這是更要不得,發脾氣有個對象,似還說得過去,自己發自己的脾氣,在理怎麼說得通?不過是開自己的玩笑而已。諸如氣得飯也不吃,試問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爲什麼要這樣捉弄自己?所以非理嗔,佛更嚴格的指責,要我們不要無理嗔。

  叁、爭論嗔:謂如叁五好友,共同在討論問題時,最初很能情投意合的談論,可是經過一個時候,由于你說來,我駁去,各持己見,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互不相讓,于是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鬧得相吵相鬥,名爲爭論嗔。這種情形,在現實世間,也是到處可以見到的。其實,這是沒有嗔恚的必要。要知不論什麼問題的爭論,總是真理愈辯愈明,何必要作不必要的爭論?更何必爲此而大發脾氣?如是言不及義的爭論,更是毫無意義,喪失彼此的友誼,是更不值得的。所以因嗔而爭,因爭而嗔,都是要不得的。試想想看,爲了討論一個問題,竟然冒起叁丈高的嗔恚之火,使自他都感到不安,何苦乃爾?是故佛法亦不認爲這嗔是對的,而是應當予以遏止的。

  一切嗔恚,不外這叁種,而任何一種,都是不好的,不能讓它繼續生起,要知嗔恚之害是很大的,如說“起一念之嗔,能燒盡菩提之種”。是以嗔是失佛法的根本,是墮惡道的因緣,是法樂的冤家,是善心的大賊,不特修學佛法的行者,不應起嗔,就是普通一般的人們,亦不應起嗔。假定嗔恚生起時,你立刻稱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其嗔就可以遠離。關于這個,現在說一事實如下:

  過去我國有位高蕃先生,非常聰敏而有才學,在十四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到了弱冠之年,娶妻樊氏,名字叫做江城,雖很美貌如花,但性情暴惡,所以秀才很有點怕她,並且有說不出的痛苦,致以身體一天天的衰弱。後來丈母娘知道了,不值自己女兒的所爲,非常同情自己的女婿,但沒其他的辦法,只好祈求于觀音菩薩。由于嶽母的虔誠,菩薩一夜在夢中啓示她說:你的女兒前世,是一寺院中僧人所養的長生鼠,你的女婿前生,曾在該寺讀書,而將長生鼠弄死,現在一報還一報,你女非磨折你婿不止,是沒有辦法可救的。如真欲救你的女婿,唯有虔誠念普門品。嶽母得到這個啓示,不特自己虔念,並要女婿父母以及全家持念。可是經過數月這樣虔誦,絲毫沒有得到感應。但嶽母的信心是很堅定的,不但自己沒有停念,更要女婿發心同念。自己的冤業是要自己消的,由于秀才亦參加稱念,沒有過了很久,忽有一老僧來,這位老僧,不特深明因果,而且精于相術,所以很多鄉人,來向老僧求問。秀才之妻樊氏,亦去請求老僧,指點她的迷津,老僧當即對她說了:“莫要嗔,莫要嗔,前生既非假,今世亦非真,咄!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說完這六句話,複用杯水噴在她的面上。鄉人素來知道樊氏潑辣,現在看到老僧這樣對她,大家都爲老僧捏一把汗,以爲樊氏定會大發雷霆。然而奇怪的是,當樊氏聽後若有所悟,不特沒有發怒,而且脾氣全改,成爲賢妻良母。可見念觀世音菩薩,是能遠離嗔恚的。

  “若”複又有一類衆生,愚癡非常的重,特別“多”于“愚癡”。愚癡,就是迷惑愚昧,對于事理認識不清。對事理認識不清的人,不一定完全是沒有知識的;有的甚至知識廣博,學問高深,但因不信善惡因果,佛法說爲愚癡。反過來,有一種人,雖沒有什麼學識,但真切的深信因果,佛法說有智慧。是愚癡不是愚癡,不在有無知識上分,而在信不信因果上分。深信因果的,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信因果的,就是愚癡的人。所以信因果,在佛法中,是極爲重要的。有人以爲見不到的就不信,殊不知佛法所說的因果,是通于叁世的,不能因爲不見,就抹煞它的存在。有的人現在作惡多端,表面看來享受是很好的,但他的大苦在後頭!我們不必對他羨慕,更不可效法他的所爲。有的人現在廣行善事,可是所處環境非常惡劣;或有以爲做好事沒有好報,其實他的快樂果報在未來,決不會落空的。我們不要因此退心,更要效法他的樂善好施。明白叁世因果的絲毫不爽,那你自然就不敢作惡而行善了。可惜世人每每不明這個道理,以爲佛法不靈,或者怨天尤人。以佛法說,這就是愚癡。有了愚癡存在,那又應當怎辦?能修因緣觀的,最好修因緣觀,不能修因緣觀的,如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也“得”以“離癡”。

  念觀音菩薩可以離癡得智慧,在中國佛教界,是普遍深信的。如過去中國寺廟收小和尚,師父首先教小和尚于睡前,拜一支香的觀音菩薩,並且口中這樣念著:“弟子某某,求聰敏、拜智慧,廣大靈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念一次,拜一拜。經過長期的禮拜,得菩薩感應的很多。原來很愚笨的,後來聰敏起來。現在不妨說個拜觀音得感應的事實如下:

  過去有個初出家的小沙彌,生來極爲愚蠢,老和尚教他念經,不論怎樣的苦讀,總是沒有辦法記得。其師後來無法可施,就教他天天拜念觀音,以期消除業障而開智慧。每天規定拜一支香的時間,到時師父以鳴鈴爲號,在未聽到鈴聲,不得休息去睡。這樣不間斷的,整整拜了叁年。有一天,小和尚如常禮念觀音,可是師父忘了拉鈴,而鈴竟然不拉自響。小和尚聽到鈴聲,當然就去安寢,但師父後來責備他,說他不聽號令去睡,故意偷懶。小和尚對師說:我不是偷懶,聽到鈴聲才睡的。師父當時暗想,我未搖鈴,怎麼會有鈴聲?難道小和尚已得菩薩感應?師父爲了試試是否真得靈驗,第二天晚上故意不搖鈴,看看是否會有鈴聲?奇怪,次日小和尚拜完一支香,鈴聲又自然的響起。師父知是虔誠的感應,就不再規定小和尚禮拜的時間,而小和尚從此念經,不但過目不忘,而且了解其意,成爲一個有名的講經法師。

  因此,若有衆生,知道自己愚癡,常念觀音聖號,必然會得智慧的。問題就是世間的人,大都自以爲聰敏的,根本不承認自己愚癡,所以你要他念觀世音,不免成爲問題。爲人還是最好不要自作聰敏,而應承認自己的智慧有限,請求觀音菩薩的加被,多念觀音菩薩的聖號,確信觀音菩薩會賜給智慧,使我…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