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patisandhi-citta-投生時的心。它連結今生與前生,所以稱爲結生心。一生之中,結生心只在投生時出現一次。(Com M Abh Ⅲ.8 p.122)
[9] 帝釋sakka-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王。
[10] 淨居天suddhavasa-deva-**中最高的五層天;乃是叁果阿那含與四果阿拉漢居住的地方。他們不會再投生于更低的界,只會在淨居天達到最後的解脫。(Com M Abh Ⅴ.6 p.193)
[11] 編者注:第四禅不能去除無明,只能暫時降伏無明而已。
[12] 出世間lokuttara-超過世間的境界。有九種法,即:無爲的涅槃與直接體悟涅槃的四道、四果。
[13] 差提優佛塔與大金塔都是緬甸著名的佛塔。
第四講
如何辨識色法
前言
今天,我要解說如何從四界[1]分別觀及對各種色法的分析下手,開始修行觀禅。禅修者有兩條修行觀禅的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先修行止禅(如:安般念)達到禅那,然後進一步修行觀禅。第二條路徑是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專注力達到近行定,然後就直接修行觀禅[2]。在緬甸的帕奧禅林,這兩條路徑我都教授。然而,無論依循那一條路徑,在開始修行觀禅之前,禅修者都必須修行四界分別觀。
如何修行四界分別觀
在巴利聖典中記載兩種修行四界分別觀的方法,即:簡略法與詳盡法。簡略法乃是針對利慧者說的,而詳盡法[3]乃是針對修行簡略法有困難者說的。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導簡略法:
「比庫如此觀察其身,無論此身如何被擺置或安放,都只是由各種界組成的:『在此身中,只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清淨道論‧第十一品‧第四一至四叁段Visuddhimagga, Ch.XI, para.41-43》更進一步地解釋:「因此,先說想修行此業處的利慧者,獨居靜處,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物質構成的全身:『在此身中,堅硬性或粗糙性的是地界;流動性或黏結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熱性的是火界;推動性或支持性的是風界。』他應當如此注意觀察諸界,並一再地憶念:『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就是說,只是各種界的組合,不是一個有情,也沒有靈魂。當他這樣精進修行,不久之後,他的定力就會生起,此定力因爲照見各種界差別的智慧而得以增強。因爲此定力以各種元素作爲對象,所以它只是近行定,而尚未達到安止定。」
「或者,正如舍利弗尊者所說身體的四個部位,顯示在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即:『當一個空間被骨、腱、肉、皮所包圍時,于是稱它爲色(rupa物質)。』(M.1.p.190)他應當逐一地剖析它們,用智慧的手來分開它們,以上述的方法來辨識,即:『在此身中,堅硬性……它只是近行定,而尚未達到安止定。』」
以帕奧禅林所教導的方法,辨識全身中四界的十二個特相:
一、地界的六個特相:硬、粗、重、軟、滑、輕。
二、水界的兩個特相:流動、黏結。
叁、火界的兩個特相:熱、冷。
四、風界的兩個特相:支持、推動。
若要修行四界分別觀,首先你應逐一地辨識四界的十二種特相或性質。對于初學者,一般先教導較易辨識的特相,較難辨識的特相則留待于後。通常教導的先後順序是:推動、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黏結。辨識每一種特相時,應先在身體的某個部位辨識到它,然後嘗試在全身各部位辨識它。
一、開始辨識「推動」時,你可以經由觸覺來注意呼吸時頭部中央所感受到的推動。能夠辨識推動之後,應當專注于它,直到你的心能很清楚地認識它。然後,你應轉移注意力到附近的另一個身體部位,辨識那裏的推動。如此,慢慢地,你將能先辨識頭部的推動、然後頸部、軀體、手臂、腿乃至腳。必須如此一再地重複許多次,直到無論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那個部位,你都能很容易地感覺到推動。
如果不容易在頭部中央辨識到呼吸的推動,那麼,嘗試辨識呼吸時胸部擴張的推動,或腹部移動時的推動。如果這些地方的推動不明顯,嘗試辨識心跳時脈搏的推動,或其它任何形式明顯的推動;有移動的地方就有推動。無論從那個部位開始辨識,必須繼續慢慢地培育透視力,使你在全身各處都能辨識到推動。盡管某些部位的推動很明顯,某些部位的推動很微弱,但是推動確實存在全身的每一個部位。
二、當你對自己能如此辨識感到滿意之後,可以嘗試辨識「硬」。首先,在牙齒辨識硬的特相:將上下牙齒咬在一起,以便感覺它的堅硬;然後把咬緊的牙齒放松,再去感覺牙齒的堅硬。能夠清楚地感覺到硬之後,以辨識推動時同樣的方法,有系統地從頭到腳辨識全身的硬,但不要故意將身體繃緊。
能夠辨識全身硬的特相之後,你應再度辨識全身推動的特相。辨識了全身從頭到腳的推動之後,接著辨識全身從頭到腳的硬。如此交替地辨識推動與硬,一遍又一遍,重複許多次,直到熟練滿意爲止。
叁、然後嘗試辨識「粗」。以舌面磨擦牙齒的尖端,或以一手磨擦另一手臂的皮膚,感覺粗糙的特相。然後像前面一樣有系統地辨識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覺到粗,你應重複辨識推動與硬,就會辨識到粗與它們在一起。當你能辨識粗之後,繼續辨識全身從頭到腳的推動、硬、粗,一次辨識一種,不斷重複,直到熟練滿意爲止。
四、然後你應辨識全身的「重」。將雙手重疊,放在膝上,感覺上面的手是重的;或將頭垂向前,感覺頭的重。有系統地修行,直到你能在全身各處辨識到重。然後繼續逐一地辨識全身的四種特相:推動、硬、粗、重,直到熟練滿意爲止。
五、然後你應辨識全身的「支持」。先放松背部使身體稍微向前彎曲,然後再挺直身體,保持豎立。保持身體挺直、靜止、豎立的力量就是支持。繼續有系統地修行,直到能夠辨識全身從頭到腳的支持。若如此做有困難,你應嘗試在辨識支持的同時也辨識硬,因爲這樣能比較容易辨識到支持。能夠輕易地辨識支持之後,你應辨識全身的推動、硬、粗、重、支持。
六、能辨識這五種特相之後,借著以舌頭輕壓嘴唇的內側,可以感受到「軟」。放松你的身體,並且有系統地修行,直到能夠辨識全身的軟。然後你應逐一地辨識全身的推動、硬、粗、重、支持、軟。
七、接著,潤濕你的嘴唇,然後以舌頭在嘴唇上左右滑動,你能辨識到「滑」。如上述那樣修行,直到能夠辨識全身的滑。然後在全身逐一地辨識七種特相。
八、接著,上下地彎動一根指頭,感覺它的「輕」。修行直到能辨識全身的輕。然後辨識全身的八種特相。
九、接著辨識全身的「熱」,通常這是很容易做到的。
十、接著在吸氣時感覺進入鼻孔氣息的「冷」,然後有系統地辨識全身的冷。現在你能辨識十種特相。
注:以上十種特相都是可以直接由觸覺得知的;然而,最後的流動與黏結這兩種特相只能根據其它十種特相推理而得知。這就是爲什麼要將它們留在最後才教授的理由。
十一、要辨識「黏結」,你應覺察身體如何借著皮膚、肌肉、腱而凝結在一起。血液靠皮膚包圍而維持在身內,猶如氣球中的水一樣。如果沒有黏結的作用,身體將分裂成碎片或顆粒。將人體粘附在地面的地心引力也是黏結的作用。如果黏結不明顯的話,你應重複逐一地在全身辨識前面的十種特相。熟練之後,你會發現黏結的特相也變得很清楚。萬一黏結還是不清楚,你應一再地只注意推動與硬這兩種特相。最後,你會感覺全身好像被一捆繩子綁住一樣,這就是黏結的特相。
十二、要辨識「流動」,你應覺察唾液進入口中的流動、血管中血液的流動、空氣進入肺部的流動、或熱氣在全身的流動。萬一流動的特相沒有變得清楚,你應在辨識它的同時也辨識冷、熱或推動,于是你將能辨識到流動。
能夠在全身從頭到腳很清楚地辨識到所有十二種特相之後,你應繼續以如此的順序一再地辨識它們。對自己能這麼做感到很滿意之後,你應將順序重新排列成前面最初談到的那種,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以這樣的順序從頭到腳逐一地辨識每一種特相,直到你能辨識得相當快速,一分鍾內大約叁轉。
如此修行之時,某些禅修者的諸界會失去平衡。有些界會變得過強且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硬、熱與推動。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你應將較多的注意力放在與過強者相對立的特相上,並繼續那樣培育定力。如此可以再將諸界平衡,這就是最初要教導十二種特相的理由。當諸界平衡時,就比較容易培育定力。
平衡諸界時相對立的特相是:硬與軟;粗與滑;重與輕;流動與黏結;熱與冷;支持與推動。
假使一對當中的一個特相過強,可以多注意與它相對立的特相來平衡它。例如:當流動過強時,可以多注意黏結;當支持過強時,可以多注意推動。其余各對也以同樣的方法處理。
當你已清楚地辨識全身的十二種特相,而且能辨識得相當快速(一分鍾內大約叁轉)時,你應同時遍觀全身:好像你正從兩肩後面向前遍視全身,或好像從頭頂上向下遍視全身。爲了保持心專注與平靜,你不應像前面那樣將注意力從身體的一個部位轉移到另一個部位,而應將全身當作一個整體,逐一地遍觀全身的十二的特相。當你熟練到幾乎可以同時遍觀十二個特相時,應當將它們分成四組:同時辨識前六種特相時,默念它們爲地界;同時辨識接著的兩種特相時,默念它們爲水界;同時辨識接著的兩種特相時,默念它們爲火界;同時辨識最後的兩…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