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17

  ..續本文上一頁種特相時,默念它們爲風界。繼續如此辨識它們爲地、水、火、風……以便使心平靜及獲得定力。不斷重複地修行百次、千次乃至百萬次。但這時某些禅修者會感到緊繃及諸界失去平衡。若是如此,禅修者應放松身心,並運用上述的方法平衡諸界中的對立特相。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的注釋還提到,以十種方法專注來培育定力,即:有次第、不太快、不太慢、避開幹擾、跨越觀念、舍棄不清晰的、辨明諸相、以及依據《增上心經Adhicitta Sutta》、《無上清涼經Anuttarasitibhava Sutta》及《覺支經Bojjhavga Sutta》的方法修行。

  一、有次第(anupubbato):這裏的次第指的是佛陀教導的順序,即:地、水、火、風。

  二、不太快(natisighato):否則四界將不清晰。

  叁、不太慢(natisanikato):否則無法修完

  四、避開幹擾(vikkhepapatibahanato):保持心只專注于禅修的對象(四界),不讓它轉移到其它對象。

  五、跨越觀念(pabbattisamatikkamanato):不應只是心念「地、水、火、風」而已,同時要注意它們所代表的真實內涵,即: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與推動。

  六、舍棄不清晰的(anupatthanamubcanato):在你熟練于辨識所有十二種特相之後,而分成四組而培育專注力時,可以暫時舍棄不清晰的特相。然而,如果這樣會導致諸界失去平衡而産生痛或緊,那麼就不適合如此做。此外,對于每一界你應至少保留一種特相,不能只以叁界、二界或一界修行四界分別觀。最好是所有十二種特相都清晰,而不舍棄任何特相。

  七、辨明諸相(lakkhanato):當你開始禅修,而每一界的自性相(sabhava-lakkhana)還不清晰時,也可以專注于它們的作用;當定力較佳時,你應專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相,即:地界的硬與粗;水界的流動;火界的熱與冷;風界的支持[4]。此時你將只照見各種界,並且照見它們既不是「人」,也不是「我」。

  八、九、十:注釋中還建議依據(八)《增上心經Adhicitta Sutta》、(九)《無上清涼經Anuttarasitibhava Sutta》、(十)《覺支經Bojjhavga Sutta》來修行。這叁部經教導禅修者平衡信、精進、念、定、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七覺支。

  繼續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並且趨向于近行定(upacara-samadhi)時,你將見到不同種類的光。對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剛開始的光是猶如煙一般的灰色。若繼續辨識灰光中的四界,它將變得白若棉花,然後白亮得有如雲朵。此時,你的全身會呈現爲一團白色的物體。繼續辨識白色物體中的四界,你將發現它變得透明晶瑩,猶如冰塊或玻璃。

  這種明淨的色法(透明的物質)乃是五根,我們稱之爲「淨色」(pasada)。在這五種淨色[5]當中,身淨色(kaya-pasada)遍布于全身。在此階段,身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與舌淨色看起來像透明的團塊,這是因爲你還未能破除相續、組合及作用這叁種密集(ghana)的緣故。

  繼續辨識此透明體中的四界,你將發現它閃耀與放射光芒。當你能持續地專注于此光至少半小時,即已達到近行定。這時,你應當在此光的幫助之下,注意透明體內的小空間。你將發現透明體粉碎成許多微粒,這些微粒稱爲色聚(rupa-kalapa)。達到此階段時,稱爲心清淨(citta-visuddhi)。你可以借著分析這些色聚而進一步培育見清淨(ditthi-visuddhi)。

  在解釋如何修行觀禅之前,我應當舉出禅那與近行定的實修利益。修行觀禅時必須辨識許許多多的法,疲勞可能因而産生。當感到疲累時,能休息一陣子是很好的。在《中部‧雙尋經 Dvedhavitakka Sutta, Majjhima Nikaya》的注釋舉了一個譬喻來說明以禅那作爲休息處的情況:在戰爭當中,有時士兵們感到疲勞,然而敵人還很強盛,無數的飛箭不斷射來。此時,疲勞的士兵們可以撤退到碉堡中休息。在碉堡堅壁的掩護下,不會受敵人飛箭的危害。他們可以休息到疲勞消除,體力恢複之後才離開碉堡,回到沙場作戰。對于止行者,禅那就像一座碉堡,是修行觀禅時的休息處。對于沒有禅那而直接修行四界分別觀的純觀行者,他可以近行定作爲休息處。休息到恢複清新與活力之後,他們可以回到觀禅之戰場,繼續觀照。這就是擁有休息處的利益。

  現在我應當從如何分析色聚開始解釋如何修行觀禅。

  如何分析色聚

  色聚有兩種,即明淨(透明)色聚與非明淨(不透明)色聚。含有淨色(pasada-rupa)(五淨色中的任何一種)的色聚才是明淨,其它的色聚都是非明淨。

  首先應當辨識個別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地、水、火、風四界。你會發現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滅,而你還無法分析它們,因爲你還看到色聚是有體積的微小粒子。由于還未破除叁種密集[6],即:相續密集(santati-ghana)、組合密集(samuha-ghana)與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你還停留在概念[7](pabbatti施設法;假想法)的領域,尚未達到究竟法(paramattha勝義法;根本真實法)的境界。

  由于還未破除組合與形狀的概念,所以還有小粒或小塊的概念存在。如果不更進一步地分析各種界(dhatu),反而以觀照這些色聚的生滅來修行觀禅,那麼,你只是對著概念修行觀禅而已(不是真正的觀禅)。所以必須更進一步分析色聚,直到你能在單獨一粒色聚中見到四界,如此做乃是爲了見到究竟法。

  如果因爲色聚極度迅速的生滅,使你無法辨識單一粒色聚裏的四界,那麼你應該忽視它們的生滅。這就好像與不想見的人不期而遇時,裝作沒看到或沒注意到他一樣。不去理會生滅,而只是專注于辨識單一粒色聚裏的四界。正因爲禅定的力量,才使你能夠忽視色聚的生滅。

  若還不能成功,那麼你應同時注意全身的硬,然後再注意單一粒色聚裏的硬,如此一再交替地辨識,直到能清楚地辨識單一粒色聚裏的硬。然後對地界的其它特相及水界、火界、風界的特相也都應當逐一地如此修行。應當如此辨識明淨與非明淨色聚裏的四界。

  成功後,你即可逐一地辨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與心髒裏諸色聚的四界。應當辨識這六處裏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四界。

  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種色法;它們稱爲「八不離色」,即:地、水、火、風、顔色、香、味與食素。辨識六處裏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地、水、火、風這四界之後,你也應辨識它們的顔色、香、味與食素。

  顔色(vanna):每一粒色聚裏都有,它是色所緣(ruparammana視覺的對象)。此色法非常容易辨識。

  香,或氣味(gandha):每一粒色聚裏都有。應當辨識鼻淨色與有分心兩者。首先辨識鼻子裏的四界,你將很容易地看到鼻淨色。必須在鼻子裏正確的色聚中才能看到鼻淨色。

  當你能成功地辨識六處裏明淨與非明淨色聚中的四界時,就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心(即:意門manodvara),它存在心髒裏,以心處(hadayavatthu心所依處)爲依靠。心處是由稱爲「心色十法聚」[8]或「心色爲第十個色法的色聚」(hadaya-dasaka-kalapa)的非明淨色聚組成的。

  辨識鼻淨色與有分心之後,你可以選一粒色聚來辨識它的香。香是一種可由鼻識或意識認知的法(dhamma事物;現象)。鼻識依靠鼻淨色而生起;意識則緣于有分心生起,而有分心本身依靠心色。這是爲何想要辨識色聚裏的香時,必須先辨識這過程當中的鼻淨色與有分心的理由。

  味(rasa滋味):每一粒色聚裏都有。在辨識舌淨色與有分心之後,選一粒色聚來辨識它的味,可以從辨識舌頭上唾液的味開始。與上述的香情況相似,味是一種可由舌識或意識認知的對象,所以舌淨色與有分心兩者都必須辨識。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中提到:sabbopi panessapabhedo manodvarika-javaneyeva labhati。這顯示可以只憑意識來認知色聚中的顔色、香與味。當禅修工夫還未深時,你用鼻識與舌識來協助自己學習如何以意識認知香與味;當禅修工夫深且強時,你就能夠只以意識去認知香與味。

  食素(oja營養素):每一粒色聚裏都有。有四種食素,即:由業(kamma)、心(citta)、時節(utu火界)或食物(ahara)所産生。透視到任何一粒色聚裏,你都可以找到食素,並且能見到從這食素一再地生出許多色聚。

  辨識色聚中這八種基本的色法之後,你應嘗試辨識特定色聚中其它種類的色法。

  命根(jivita):這是維持業生色生命的色法。在心生色聚、時節生色聚與食生色聚裏沒有命根,只有業生色聚裏才有命根。明淨色聚都只由業産生,所以應當先在明淨色聚裏找命根。你應辨識一粒明淨色聚裏的八不離色,然後尋找命根。命根只維持同一粒色聚裏其它色法的生命,不維持其它色聚裏色法的生命。

  辨識明淨色聚裏的命根之後,你也應嘗試辨識非明淨色聚裏的命根。身體中有叁種非明…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