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23

  ..續本文上一頁anna-修行觀禅達到緣攝受智的禅修者稱爲小須陀洹。初果須陀洹聖者已經完全滅除邪見與懷疑;他們永遠不會再投生于四惡道,並且再投生人道不超過七次就會入涅槃。若禅修者達到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他們能暫時去除邪見與懷疑,與須陀洹類似,但還不是真正的須陀洹,稱爲小須陀洹。他們來世不會投生于四惡道。(Ess Abh p.406)

  [21] 沙門samana-出家人、隱居修行者。(P-E Dict p.682)

  [22] 梵志-佛教以外其它宗教的出家修行人。(P-E Dict p.430)

  [23] 盜法-學習佛法得到成就之後,不表明是從佛法中學來的,而宣稱是自己的本事。

  [24] 編者注:叁輪教法指的是無常、苦、無我這叁種共相。

  [25] 菩提bodhi-證悟;智慧或道智。(P-E Dict p.490)

  [26] 叁明vijja-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乃是六神通之中的叁項。(P-E Dict p.617)

  [27] 中陰身-北傳佛教所提到,在今世(前有)死亡之後與來世(後有)投生之前的中間生存狀態(中有)。

  [28] 死亡心cuti-citta-在一生之中的最後一個心,其功能是執行死亡。(Com M Abh Ⅲ.8 p.124)

  [29] 由旬yojana-古代印度測量距離的單位。一由旬相當于七英哩(十一公裏多)。(P-E Dict p.559)

  [30] 托缽pindapata-比庫以缽接受的食物。比庫依靠他人布施食物而維持生活的方式。(P-E Dict p.458)

  [31] 阿諾羅富羅與大村都是斯裏蘭卡的地名。

  第五講

  如何辨識名法

  前言

  在上次的講座中,我解釋如何修行四界分別觀,以及如何分析稱爲色聚的色法微粒。在這次講座裏,我要就如何辨識名法(nama-kammatthana名業處)作一些說明。在觀禅(vipassana毗婆舍那)的修行中,名業處是接續在色業處之後的階段。

  首先要簡略地解釋《阿毗達摩Abhidhamma》的基本理論。若要了解名業處,必須先知道這些理論。

  在《阿毗達摩》中,名(名法;精神)包含能認知對象的「心」與伴隨著心生起的「心所」。心所有五十二種,例如:觸(phassa)、受(vedana)、想(sabba)、思(cetana)、一境性(ekaggata)、命根(jivitindriya)、作意[1](manasikara)等。

  心總共有八十九種,可以根據它們是善、不善或無記而分類;也可以根據它們存在的界而分類:欲界(kamavacara)、**(rupavacara)、無**(arupavacara)或出世間(lokuttara)。另一種簡單的分類是把諸心分爲兩種:一、心路過程心(cittavithi-citta);二、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即發生于結生、有分及死亡時候的心。

  心路過程有六種: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分別取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爲對象。前五種心路過程合稱爲五門心路過程(pabcadvara-vithi);第六種稱爲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每一種心路過程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心,這些心依照心的定法(cittaniyama)而以適當的次第生起。若要辨識名法,你必須依循此定法的次第去照見它們。

  辨識名法之前,你必須先培育定力,無論下手處是安般念、其它止禅法門或四界分別觀。如果是純觀行者,還必須先辨識色法(rupa-kammatthana色業處),然後才能辨識名法(nama-kammatthana名業處)。

  名法的辨識包括四部份,即:

  一、辨識內在某一門心路過程(vithi)的各種心。

  二、辨識該心路過程中每一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叁、逐一地辨識六門心路過程中的所有名法。

  四、整體地辨識外在的名法。

  如何辨識禅那心路過程

  如果你已能用安般念或其它法門達到禅那,那麼,辨識名法最佳的起點是辨識與禅那相應的心和心所。

  這麼做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在培育禅那時,你已經觀察五禅支,因此對于辨識與禅那相應的心所方面已經有一些經驗。第二個理由是,禅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連續生起許多次,因此非常顯著而且容易辨識。對照之下,這與欲界心路過程(kamavacara-vithi)差別懸殊。在平常的欲界心路過程中,速行心(javana)只生起七次。

  因此,你可以先進入安般念初禅,出定之後,應同時辨識有分心(即意門)與安般似相。當安般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現時,你可以根據禅支的個別特相來辨識五禅支。五禅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似相;

  二、伺(vicara):使心維持在似相;

  叁、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而引生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繼續修行,直到你能在每一個初禅速行心(javana-citta)的心識剎那中同時辨識所有五個禅支。然後,你應辨識其它名法[2],從識(vibbana)、觸(phassa)或受(vedana)其中最顯著的一種開始辨識。成功之後,才漸漸增加所辨識的名法,一次加上一種。于是,剛開始時你能在每一個初禅速行心中見到一種名法,接著兩種、叁種……直到你能見到所有叁十四種名法。

  然後,你應辨識在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裏其它每一種心識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初禅的意門心路過程由一連串不同功能的六種心組成。第一種是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在這個心識剎那裏有十二個名法(此心及與它相應的十一個心所)。其余五種心各有叁十四個名法,即一個心與叁十叁個心所。它們是:遍作心[3](parikamma)、近行心[4](upacara)、隨順心[5](anuloma)、種姓心[6](gotrabhu)及一連串的禅那速行心(jhana-javana-citta)。

  要辨識這些,你必須先進入初禅,如:安般念初禅。從禅那出定之後,你應同時辨識有分心與安般似相。當該似相在有分心中出現時,你可以觀察到剛才生起的禅那意門心路過程。觀察在初禅心路過程中每一種不同的心的十二個或叁十四個名法。

  然後,你應辨識所有名法的共同特相,即:傾向並黏著對象。然後辨識它們整體爲名法(nama)。

  你應以同樣的方法辨識與分析安般念第二禅、第叁禅與第四禅的名法,以及你曾以其它法門達到的任何禅那,例如:不淨觀,白遍,慈心觀。

  然而,如果你只以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而達到近行定,那麼你無法辨識禅那的名法,只能辨識該近行定的名法。首先你應再度修行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此時你的身體呈現爲閃耀發光的透明體。在近行定當中休息一段時間之後,以恢複活力與清新的心轉向修行觀禅,辨識近行定的名法。

  辨識你之前已修過的所有止禅的心路過程之後,接著你應辨識欲界意門心路過程(kamavacara-manodvara-vithi)中的名法。

  如何辨識欲界心路過程

  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欲界心路過程可以是善或不善的,這決定于其「作意」是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或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這兩種作意是決定欲界心是善或不善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你取一個對象,並且如實地認知它爲色(rupa)、名(nama)、因或果、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或不淨(asubha),則你的作意是如理作意,你的速行心是善的。

  如果你以概念(世俗觀念)的角度來看一個對象,如:人、男人、女人、衆生、金、銀、或認爲它是恒常、快樂、自我,則你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你的速行心是不善的。

  然而,例外的情況是,與概念相應的速行心也可以是善的,例如:修行慈心觀時或實行布施時。當你親自辨識那些心路過程時,你將見到其中的差異。

  如何辨識意門心路過程

  你應從辨識意門心路過程開始,因爲在它裏面心的種類比較少。

  若要辨識欲界的善意門心路過程(kamavacara-kusala-manodvara-vithi)的名法,首先你必須辨識有分心(亦即意門),然後再看眼淨色(cakkhu-pasada),以眼淨色爲對象。當眼淨色出現在意門之時,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

  欲界的善意門心路過程由一連串不同的叁種心組成。先是有十二個名法的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然後是七個各有叁十四、叁十叁或叁十二個名法的速行心(javana-citta);最後是兩個各有叁十四、叁十叁、叁十二、十二或十一個名法的彼所緣心[7](tadarammana-citta記錄心)。

  以辨識禅那意門心路過程的方法,從識、受或觸開始辨識欲界善意門心路過程裏每一心識剎那中的名法,一次加上一種。即先見到一種名法,接著兩種、叁種,直到你能見到每一種心識剎那中所有不同的名法。…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