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32

  ..續本文上一頁‧蘊經KhandhaSutta,KhandhaVagga,SamyuttaNikaya》。

  問7-2:記憶、推理與創造屬于那一種心所?它們是五蘊的一部份,然而何以說它們是苦呢?

  答7-2:何謂記憶?如果你記得,或能辨識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究竟名色(paramattha-namarupa)以及它們的因緣,並能辨識它們爲無常、苦與無我,這是正念,是與觀智相應的念。這個念與叁十叁種名法相應。它們合起來是四種名蘊(nama-khandha)。記得佛、法、僧以及過去所做的善行也是正念。回憶過去的行爲時若産生善法,則該回憶是正念。但若是産生不善法,則該回憶不是正念,而是與不善法相應的不善想(akusala-sabba),它們也屬于四種名蘊。

  善與不善的名蘊都是無常的,因爲它們一生起之後就立即消滅。它們遭受相續不斷的生滅,所以它們是苦的。

  問7-3:「緣取對象」屬于那一種心所?

  答7-3:所有的心(citta)與心所(cetasika)都能緣取對象,若沒有對象則它們無法生起。若沒有對象(arammana)則主體(arammanika)不能産生。主體(arammanika)指的是:能緣取對象的現象或法。換句話說,就是能認知對象的法。如果沒有對象可被它們認知,則這些認知對象的法不會生起。不同組合的心與心所緣取不同的對象。總共有八十九種心(citta)與五十二種心所(cetasika),它們都緣取自己個別的對象。例如:道果的心與心所緣取涅槃爲對象;安般禅那的心與心所緣取安般似相爲對象;地遍禅那的心與心所緣取地遍似相爲對象;而欲界心(kamavacara-citta)則緣取善或惡、好或壞的不同對象。如果要詳細地了解,你必須研讀《阿毗達摩Abhidhamma》。更精確地說,你應研讀《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vgaha》的所緣(Arammana)部份。

  問7-4:爲僧團工作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嗎?這是否因人而異?禅修者能否不受影響,而在工作之後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定力?

  答7-4:佛陀在許多經中呵責有下列行爲的比庫:

  一、Kammaramata:耽樂于工作;

  二、Bhassaramata:耽樂于談話;

  叁、Niddaramata:耽樂于睡眠;

  四、Savghanikaramata:耽樂于友伴;

  五、Indriyesuaguttadvarata:不守護諸根門[1];

  六、Bhojaneamattabbuta:飲食不知節製;

  七、Jagariyeananuyutta:不警覺地努力修行止觀;

  八、Kusitaorkosajja:怠惰于止觀的修行。

  因此,如果必須爲僧團或爲自己做某些工作,你應盡快將它做完,然後以平靜的心回到你的修行。如果過度耽樂于工作,它將成爲修行的障礙。這種耽樂不能産生良好的定力,因爲對修行對象強而有力的正念無法因那樣的耽樂而獲得。

  問7-5:若有人懷著邪惡的動機來求達到禅那,則達到禅那對他是否有任何利益?例如:若他將僧團的錢移來自己花用,而且不認爲那種行爲是錯誤的。當這種人達到第四禅時,他的心或見解會改變嗎?

  答7-5:這件事你必須將在家居士與比庫的情況分開來看。若他是比庫,違犯戒律則會障礙他證得禅那。例如:若他將僧團的錢移來作爲自己私人之用,則很難達到禅那,除非他改正這項罪過(apatti)。這意味著:他必須拿與所用掉金錢同等價值的日用品來賠償僧團,然後必須對僧團或另一位比庫忏悔犯戒的罪過(apattidesana)。改正過錯之後,如果努力修行止觀,則他能證得禅那與道果。如果不改正過錯,而他真的達到禅那,那麼可能他不是真正的比庫,所以那項犯戒事實上並不是犯戒。

  如果是在家居士,則情況不同。對在家人而言,戒清淨只是就禅修期間而言。盡管他們在禅修之前是邪惡的,如果在禅修當中他們能清淨自己的戒行,那麼還是能達到禅那。例如《法句經Dhammapada》的注釋中提到久壽多羅(Khujjuttara)的故事:她是優填王(KingUdena)王後差摩婆帝(QueenSamavati)的婢女。優填王每天給她八錢爲王後買花,但久壽多羅每天將四錢放進自己的口袋,只用其余的四錢買花。有一天,佛陀領著僧衆到賣花者家中接受飲食供養,久壽多羅幫忙賣花者供養飲食。飯後佛陀開示佛法時,久壽多羅邊聽邊修禅而成就初果須陀洹(sotapanna)。那天,她不再將四錢放進自己的口袋,而以全部八錢買花[2]。當她將花獻給差摩婆帝王後時,王後很訝異,因爲花多出來了。那時,久壽多羅向王後承認過錯。

  再者,請思惟盎崛摩羅(Avgulimala)尊者的例子:他是出名的殺人魔頭。但是出家修行之後,他清淨自己的戒行,並且精進修行,所以能證得阿拉漢果。也請考慮這項事實:在生死輪回中,每個人都做過善事與惡事;沒有不曾做過惡事的人。如果必須清淨了所有的過去惡業才能證悟道果,那麼就絕不會有人證悟道果。事實上,只要在今世沒有造下五種無間業[3](anantariya-kamma)的任何一者,而且在修行之時有清淨的戒行,那麼從前的惡行不能障礙他們達到禅那。

  五無間業是:

  一、殺害自己的母親;

  二、殺害自己的父親;

  叁、殺害阿拉漢;

  四、惡意地使佛陀流血;

  五、造成僧團分裂。

  如果今生做過這五種惡業中的任何一種,則今生無法證得禅那、道與果。例如:阿阇世王(KingAjatasattu)。阿阇世王原本有足夠的波羅蜜,能在聽聞《沙門果經SamabbaphalaSutta》之後證得初果須陀洹。但是因爲他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KingBimbisara),這項惡業障礙他證得聖位(ariya)。

  你問:達到禅那之後,他們的心或見解是否會改變?禅那可以長時間去除五蓋。這裏的長時間指的是:如果他們進入禅那一小時,則在那一小時內五蓋不會生起。但是當他們從禅那中出來之後,五蓋還是會由于不如理作意而再度生起。所以無法確定地說達到禅那之後他的心是否會改變,我們只能說當他處在禅那之中時五蓋不會生起。

  也有例外的情況,如大龍大長老(MahanagaMahathera)。他是法施阿拉漢(Dhammadinnaarahant)的老師,並且已經修行止觀超過六十年以上,但是他還是一個凡夫(puthujjana)。雖然他還是一個凡夫,但是因爲強而有力的止觀禅修,在那六十年當中沒有煩惱生起,因此他以爲自己已證得阿拉漢果位。但是法施阿拉漢知道老師還是凡夫,所以他間接地使老師了解自己還是凡夫。當大龍大長老發現自己還是凡夫時,他再度修行觀禅,並且在幾分鍾之內就證得阿拉漢果。然而這是極罕見的特例。

  你也應記住另一件事:這位大長老已精通教理(pariyatti)與禅修(patipatti),而且是指導禅修的老師(kammatthanacariya業處阿奢梨[4]),許多阿拉漢都是他的弟子,如:法施尊者。雖然他精通止觀,但是有時因爲禅修經驗的相似處,他也會産生誤解。所以,如果你自認爲:「我已經證得初禅……」,你應當以多日乃至多月的時間,徹底地檢查自己的禅修經驗。爲什麼呢?如果是真正的禅那與真正的觀禅,那麼它們能帶給你很大的利益,因爲它們能幫助你證得真正的涅槃;涅槃是上座部佛教的「淨土」[5]。然而,若是虛假的禅那與虛假的觀禅,則不能産生這種利益。你想得到真實的利益還是虛假的利益呢?你應當問自己這個問題。

  所以,我想建議你不要急著對別人說:「我已經證得初禅……」,因爲可能有人不相信你。你的體驗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如大龍大長老那般是虛假的。你必須覺察這個問題。

  問7-6:色聚與究竟色之間有何差別?

  答7-6:色聚指的是由究竟色法組成的微粒。如果禅修者能夠分析這些色聚,他將能見到究竟色。在每一粒色聚中至少有八種究竟色: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與食素。某些色聚中有九種究竟色,那就是加上命根色(jivita-rupa)。某些色聚中有十種究竟色,那就是再加上性根色(bhava-rupa)或淨色(pasada-rupa)。

  [6]色聚不是究竟色,不是觀智的對象。如果借著觀察迅速生滅的色聚爲無常、苦、無我來修行觀禅,那是虛假不真的觀禅。存在每一粒色聚裏的究竟色才是觀智的對象。所以當你見到色聚時,你應分析它們,借著透視其中的究竟色來修行觀禅。

  某些禅修者見到微粒(色聚)時無法分析它們[7],而只是借著觀察那些微粒的生滅來修行無常、苦、無我。根據佛陀教導的《阿毗達摩》,那些微粒只是概念法(pabbatti)而已;概念法不是觀智的對象。如果他們那樣修行,漸漸地那些微粒會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的物體。于是他們專注于那白色透明的物體,認爲那就是色法的息滅。他們不了解如果注意白色透明體的空間(akasa),他們將能再度見到微粒。爲什麼他們不了解呢?因爲他們並未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他們也許只以一界或幾界作爲對象來修行。然而由于他們的波羅蜜,所以他們能見到微粒。但是他們無法分析每一顆微粒裏的四界。然後,當那些微粒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體時,他們也不知道應當注意白色透明體…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