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P32

  ..续本文上一页‧蕴经KhandhaSutta,KhandhaVagga,SamyuttaNikaya》。

  问7-2:记忆、推理与创造属于那一种心所?它们是五蕴的一部份,然而何以说它们是苦呢?

  答7-2:何谓记忆?如果你记得,或能辨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究竟名色(paramattha-namarupa)以及它们的因缘,并能辨识它们为无常、苦与无我,这是正念,是与观智相应的念。这个念与三十三种名法相应。它们合起来是四种名蕴(nama-khandha)。记得佛、法、僧以及过去所做的善行也是正念。回忆过去的行为时若产生善法,则该回忆是正念。但若是产生不善法,则该回忆不是正念,而是与不善法相应的不善想(akusala-sabba),它们也属于四种名蕴。

  善与不善的名蕴都是无常的,因为它们一生起之后就立即消灭。它们遭受相续不断的生灭,所以它们是苦的。

  问7-3:「缘取对象」属于那一种心所?

  答7-3:所有的心(citta)与心所(cetasika)都能缘取对象,若没有对象则它们无法生起。若没有对象(arammana)则主体(arammanika)不能产生。主体(arammanika)指的是:能缘取对象的现象或法。换句话说,就是能认知对象的法。如果没有对象可被它们认知,则这些认知对象的法不会生起。不同组合的心与心所缘取不同的对象。总共有八十九种心(citta)与五十二种心所(cetasika),它们都缘取自己个别的对象。例如:道果的心与心所缘取涅槃为对象;安般禅那的心与心所缘取安般似相为对象;地遍禅那的心与心所缘取地遍似相为对象;而欲界心(kamavacara-citta)则缘取善或恶、好或坏的不同对象。如果要详细地了解,你必须研读《阿毗达摩Abhidhamma》。更精确地说,你应研读《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的所缘(Arammana)部份。

  问7-4:为僧团工作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吗?这是否因人而异?禅修者能否不受影响,而在工作之后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力?

  答7-4:佛陀在许多经中呵责有下列行为的比库:

  一、Kammaramata:耽乐于工作;

  二、Bhassaramata:耽乐于谈话;

  三、Niddaramata:耽乐于睡眠;

  四、Savghanikaramata:耽乐于友伴;

  五、Indriyesuaguttadvarata:不守护诸根门[1];

  六、Bhojaneamattabbuta:饮食不知节制;

  七、Jagariyeananuyutta:不警觉地努力修行止观;

  八、Kusitaorkosajja:怠惰于止观的修行。

  因此,如果必须为僧团或为自己做某些工作,你应尽快将它做完,然后以平静的心回到你的修行。如果过度耽乐于工作,它将成为修行的障碍。这种耽乐不能产生良好的定力,因为对修行对象强而有力的正念无法因那样的耽乐而获得。

  问7-5:若有人怀着邪恶的动机来求达到禅那,则达到禅那对他是否有任何利益?例如:若他将僧团的钱移来自己花用,而且不认为那种行为是错误的。当这种人达到第四禅时,他的心或见解会改变吗?

  答7-5:这件事你必须将在家居士与比库的情况分开来看。若他是比库,违犯戒律则会障碍他证得禅那。例如:若他将僧团的钱移来作为自己私人之用,则很难达到禅那,除非他改正这项罪过(apatti)。这意味着:他必须拿与所用掉金钱同等价值的日用品来赔偿僧团,然后必须对僧团或另一位比库忏悔犯戒的罪过(apattidesana)。改正过错之后,如果努力修行止观,则他能证得禅那与道果。如果不改正过错,而他真的达到禅那,那么可能他不是真正的比库,所以那项犯戒事实上并不是犯戒。

  如果是在家居士,则情况不同。对在家人而言,戒清净只是就禅修期间而言。尽管他们在禅修之前是邪恶的,如果在禅修当中他们能清净自己的戒行,那么还是能达到禅那。例如《法句经Dhammapada》的注释中提到久寿多罗(Khujjuttara)的故事:她是优填王(KingUdena)王后差摩婆帝(QueenSamavati)的婢女。优填王每天给她八钱为王后买花,但久寿多罗每天将四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只用其余的四钱买花。有一天,佛陀领着僧众到卖花者家中接受饮食供养,久寿多罗帮忙卖花者供养饮食。饭后佛陀开示佛法时,久寿多罗边听边修禅而成就初果须陀洹(sotapanna)。那天,她不再将四钱放进自己的口袋,而以全部八钱买花[2]。当她将花献给差摩婆帝王后时,王后很讶异,因为花多出来了。那时,久寿多罗向王后承认过错。

  再者,请思惟盎崛摩罗(Avgulimala)尊者的例子:他是出名的杀人魔头。但是出家修行之后,他清净自己的戒行,并且精进修行,所以能证得阿拉汉果。也请考虑这项事实:在生死轮回中,每个人都做过善事与恶事;没有不曾做过恶事的人。如果必须清净了所有的过去恶业才能证悟道果,那么就绝不会有人证悟道果。事实上,只要在今世没有造下五种无间业[3](anantariya-kamma)的任何一者,而且在修行之时有清净的戒行,那么从前的恶行不能障碍他们达到禅那。

  五无间业是:

  一、杀害自己的母亲;

  二、杀害自己的父亲;

  三、杀害阿拉汉;

  四、恶意地使佛陀流血;

  五、造成僧团分裂。

  如果今生做过这五种恶业中的任何一种,则今生无法证得禅那、道与果。例如:阿阇世王(KingAjatasattu)。阿阇世王原本有足够的波罗蜜,能在听闻《沙门果经SamabbaphalaSutta》之后证得初果须陀洹。但是因为他杀害父亲频婆娑罗王(KingBimbisara),这项恶业障碍他证得圣位(ariya)。

  你问:达到禅那之后,他们的心或见解是否会改变?禅那可以长时间去除五盖。这里的长时间指的是:如果他们进入禅那一小时,则在那一小时内五盖不会生起。但是当他们从禅那中出来之后,五盖还是会由于不如理作意而再度生起。所以无法确定地说达到禅那之后他的心是否会改变,我们只能说当他处在禅那之中时五盖不会生起。

  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大龙大长老(MahanagaMahathera)。他是法施阿拉汉(Dhammadinnaarahant)的老师,并且已经修行止观超过六十年以上,但是他还是一个凡夫(puthujjana)。虽然他还是一个凡夫,但是因为强而有力的止观禅修,在那六十年当中没有烦恼生起,因此他以为自己已证得阿拉汉果位。但是法施阿拉汉知道老师还是凡夫,所以他间接地使老师了解自己还是凡夫。当大龙大长老发现自己还是凡夫时,他再度修行观禅,并且在几分钟之内就证得阿拉汉果。然而这是极罕见的特例。

  你也应记住另一件事:这位大长老已精通教理(pariyatti)与禅修(patipatti),而且是指导禅修的老师(kammatthanacariya业处阿奢梨[4]),许多阿拉汉都是他的弟子,如:法施尊者。虽然他精通止观,但是有时因为禅修经验的相似处,他也会产生误解。所以,如果你自认为:「我已经证得初禅……」,你应当以多日乃至多月的时间,彻底地检查自己的禅修经验。为什么呢?如果是真正的禅那与真正的观禅,那么它们能带给你很大的利益,因为它们能帮助你证得真正的涅槃;涅槃是上座部佛教的「净土」[5]。然而,若是虚假的禅那与虚假的观禅,则不能产生这种利益。你想得到真实的利益还是虚假的利益呢?你应当问自己这个问题。

  所以,我想建议你不要急着对别人说:「我已经证得初禅……」,因为可能有人不相信你。你的体验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如大龙大长老那般是虚假的。你必须觉察这个问题。

  问7-6:色聚与究竟色之间有何差别?

  答7-6:色聚指的是由究竟色法组成的微粒。如果禅修者能够分析这些色聚,他将能见到究竟色。在每一粒色聚中至少有八种究竟色: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与食素。某些色聚中有九种究竟色,那就是加上命根色(jivita-rupa)。某些色聚中有十种究竟色,那就是再加上性根色(bhava-rupa)或净色(pasada-rupa)。

  [6]色聚不是究竟色,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借着观察迅速生灭的色聚为无常、苦、无我来修行观禅,那是虚假不真的观禅。存在每一粒色聚里的究竟色才是观智的对象。所以当你见到色聚时,你应分析它们,借着透视其中的究竟色来修行观禅。

  某些禅修者见到微粒(色聚)时无法分析它们[7],而只是借着观察那些微粒的生灭来修行无常、苦、无我。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那些微粒只是概念法(pabbatti)而已;概念法不是观智的对象。如果他们那样修行,渐渐地那些微粒会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的物体。于是他们专注于那白色透明的物体,认为那就是色法的息灭。他们不了解如果注意白色透明体的空间(akasa),他们将能再度见到微粒。为什么他们不了解呢?因为他们并未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他们也许只以一界或几界作为对象来修行。然而由于他们的波罗蜜,所以他们能见到微粒。但是他们无法分析每一颗微粒里的四界。然后,当那些微粒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体时,他们也不知道应当注意白色透明体…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