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的空间,因此他们误以为那是色法的息灭。
专注于那白色透明体时,有时他们的心落入有分(bhavavga)当中,而以为那就是名法的息灭。于是误以为他们已达到名色法息灭的涅槃。事实上他们连观禅的开始阶段──名色分别智──都还未达到。
因此在修行观禅之时,你也应记住这项事实。
问7-7:当禅修者能辨识色聚与究竟色之后,他的心(citta)与见(ditthi)会改变吗?
答7-7:当他以观智见到每粒色聚中的究竟色时,他的心与见已暂时改变,因为观智能暂时地去除邪见与其它烦恼。证得圣道(ariyamagga)之后,他才能逐步完全地灭除邪见与其它烦恼。
问7-8:禅定如何使心清净?禅定能去除那些烦恼?
答7-8:禅定与五盖正好互相对立。近行定与安止定能长时间去除五盖。如此,禅定的心是已被净化的心,所以禅定称为心清净(citta-visuddhi)。
问7-9:观禅如何使见清净?观禅能去除那些烦恼?
答7-9:在透视究竟名色、它们的因缘与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之前,禅修者会有错误的见解或想法,像:「这是男人、女人、母亲、父亲、自己……」。但是,当他清楚地透视它们时,这种错误的见解会暂时消失。为什么呢?因为他见到只有究竟名色与因缘。他也见到它们一生起之后就立即消灭的无常本质;见到它们总是遭受不断生灭压迫的苦本质;见到名色与因缘当中没有自我的无我本质。这就是观智,也就是正见。正见能去除邪见,也能去除伴随邪见而生的烦恼,如:贪爱与骄慢。当禅修者修行观禅时,他具有正见;但是当他停止修行时,由于不如理作意的缘故,邪见会再度生起。于是他会再度认为:「这是男人、女人、母亲、父亲、自己……」而相应的烦恼如:贪爱、骄慢、瞋怒等,会依靠邪见再度产生。不过,当他再度修行观禅,邪见又会消失。所以,观智只能暂时去除邪见与其它烦恼。但是,如果达到道与果,他的道智将能逐步地完全灭除邪见与其它烦恼。
问7-10:心(citta)与见(ditthi)之间有什么差别?
答7-10:心指的是心识;但是在心清净中,它特别指近行定心与安止禅心。见指的是邪见,是一种心所,它和四种与邪见相应且以贪为根的不善心同时生起。
邪见中的一种是我想(atta-sabba)。有两种我想:一种是认为有男人、女人、父亲、母亲等。这是基于传统承袭的邪见,我们称它为「世间通称我论」(loka-samabba-attavada)。另一种是认为有一个不可破坏的自我(atta)存在之见,称为「我见」(atta-ditthi)。此外,还有认为不可破坏的我是由造物者(parama-atta最胜我)所创造的想法,这也是一种邪见,也称为「我见」(atta-ditthi)。
在三十一界[8]当中没有自我存在,只有无常、苦、无我的名色与它们的因缘;在三十一界之外也没有自我存在。因此观智(亦即观禅正见vipassana-samma-ditthi)能暂时地破坏包括我见在内的邪见;而道智(亦即道正见magga-samma-ditthi)能完全地灭除邪见。至此我们已提到三种见:一、邪见;二、观禅正见:世间(lokiya)的正见;三、道正见:出世间(lokuttara)的正见。
在《梵网经BrahmajalaSutta》中讨论到所有六十二种邪见都从我见衍生。我见也称为身见(sakkaya-ditthi萨迦耶见;个体常住见)。身(sakkaya萨迦耶;个体)指的是五蕴;身见指的是将五蕴认定为我的一种邪见。而正见也有许多种──「禅那正见」,即:与禅支相应的禅那智慧;「名色摄受正见」(namarupa-pariggaha-samma-ditthi),即:透视究竟名色的观智;「业果正见」(kammassakata-samma-ditthi),即:辨识因缘的智慧(paccaya-pariggaha-bana缘摄受智);「观禅正见」,即:透视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观智;「道正见」与「果正见」,即:以涅槃为对象的道智与界智。所有这些正见都称为四圣谛的正见(catusacca-samma-ditthi)。
问7-11:禅修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修行止观当中练习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
答7-11:最好的如理作意是观禅。如果能修行达到观禅的阶段,你就能真正了解最好的如理作意。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观禅,它将产生善果,如:透视涅槃的道与果。但是,如果你尚未达到观禅的阶段,则你应思惟一切行法都是无常的(sabbesavkharaanicca诸行无常)。这也是如理作意,但是它的力量很弱,只是「第二手」(间接)的如理作意。
你也能修行四梵住(brahmavihara),尤其是舍梵住,它是上等的如理作意,因为修行舍梵住是知见业的法则为:「sabbesattakammassaka」──「一切众生以业为他们自己的所有物。」有时你也应思惟不如理作意所产生的恶果:由于不如理作意,许多会产生四恶道(apaya)种种苦报的不善业一连串地生起。如此了解即是如理作意。你应在每天的生活中练习它。
问7-12:作意(manasikara)与修行七觉支(bojjhavga)有何差别?
答7-12:七觉支通常是一组三十四个名法之首,而作意则是其中的一个名法。有时这三十四个名法称为观智,因为第三十四个名法就是观智(pabba般若),它是这些名法当中的最主要因素。
在此,你应了解三种作意:
一、作为缘取对象基本原因的作意(arammana-patipadaka-manasikara);
二、作为心路过程基本原因的作意(vithi-patipadaka-manasikara);
三、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javana-patipadaka-manasikara)。
(一)、作为缘取对象基本原因的作意指的是作意心所。它的作用是使对象在禅修者的心中清楚显现。
(二)、作为心路过程基本原因的作意是五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vithi)中的五门转向心(pabca-dvaravajjana)。其作用是令五门心路过程能够缘取它们个别的对象而生起。
(三)、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是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中的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以及五门心路过程中的确定心(votthapana)。这个作意可以是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速行心(javana)则依靠它产生。如果它是如理作意,则对于凡夫与有学[9](sekkha初道至四道)而言,速行心是善的;但是对阿拉汉而言,速行心只是唯作[10]的(kiriya作用性的)。当它是不如理作意时,速行心则是不善的;对阿拉汉而言,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11]修行七觉支时,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很重要。在每一个速行剎那中有三十四个名法,作意心所(manasikara-cetasika)就是其中的一个。因此,我想在此举例说明:若你有系统地修行安般念,则安般似相会生起,那时有七觉支存在:其中,明记安般似相不使忘失的正念是念觉支(sati-sambojjhavga)。那时你必须注意安般似相;若没有注意(作意),则对安般似相的正念不能生起。那个注意是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javana-patipadaka-manasikara);此时它是如理作意。
透视安般似相的智慧是择法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vga)。为什么称为「透视」呢?在修行安般念的开始阶段,你无法见到安般似相。如果持续地逐步修行,当定力成熟时,你就能见到安般似相,因此我们说你透视安般似相。这是择法觉支。
为了清楚知道安般似相而做的努力是精进觉支(viriya-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愉悦是喜觉支(piti-sambojjhavga);专注安般似相时心与心所的平静是轻安觉支(passaddhi-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一心专注是定觉支(samadhi-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平等中性是舍觉支。因此当你专注安般似相时有七觉支存在。
现在你正注意听我的开示,不注意安般似相,因此对安般似相的七觉支就不存在。所以在你修行七觉支时,作意是非常重要的。
问7-13:能否请禅师解释学程图表[12]?如果依照这种系统修行,是否必须修行三十种以上的业处?如此做有什么利益呢?
答7-13:我对图表没有兴趣。有一位对图表很有兴趣的学校老师画了一张图表;这里的图表乃是根据那一张画成的。对于想修行多种止禅法门的人,我才教导他们多种法门。如果他们不想修行所有法门,而只想修行一种,如:安般念,那么我只教导一种止禅法门。当他们拥有禅那为基础时,我教他们直接转修观禅,然后有系统地逐步修行上去。修行止观的过程中,有时障碍会生起,如:贪欲(raga)、瞋恨(dosa)、散乱(vitakka)等。这些将干扰你的禅定与观禅。下列的修行法门是去除这些障碍的最佳武器,即佛陀在《弥醯经MeghiyaSutta》当中指导的方法:“Asubha bhave…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