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根也會變弱。
如果精進根過強,其余的信、念、定、慧諸根就不能實行其決定、確立、不散亂和透視的作用。過強的精進使心不能平靜地專注于似相,這也意味著七覺支中輕安、定和舍覺支的強度不夠。
同樣地,若其它諸根如定根、慧根過強,也將有不良的影響。
信根與慧根,定根與精進根的平衡是諸聖者所贊歎的。假使信強慧弱,則爲迷信。此人將相信、崇拜缺乏真實利益與內涵的對象。舉例而言,他們信仰、尊敬正統佛教以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對象,例如:造物主、鬼怪、護法神等。
反之,若慧強信弱,則將使人傾向于狡黠;自己不實際修行,卻整天批判與評論。他們猶如吃藥過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難以治療。
然而,若信慧平衡,則能信于當信之事。他相信叁寶、業果,確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將能體驗似相及達到禅那。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並運用智慧透視似相,這時信根與慧根就能平衡。
再者,假如定強而精進弱,則因爲定有産生怠惰的傾向,怠惰將征服他的心。若精進強而定弱,則因爲精進有産生掉舉(擾動)不安的傾向,掉舉將征服他的心。唯有當定根與精進根平衡時,心才不會墮入怠惰或掉舉,而能達到禅那。
對于想修行止禅業處者,堅強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他想:「如果我培育對似相的專注力,一定能達到禅那。」于是,借著信根的力量及對似相的專注,他必定能達到禅那,因爲專注是禅那的主要基礎。
對于修行觀禅者,慧根強是非常適合的。因爲當慧根強時,他能夠透視叁相(無常、苦、無我),以及獲得領悟叁相的智慧。
當定慧平衡時,世間禅[41](lokiya-jhana)才能生起。佛陀教導定慧兩者必須並修,因爲出世間禅[42](lokuttara-jhana)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時才會生起。
無論是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定與慧,念根都是必要的。念根適用于所有情況,因爲念可以保護心,使心不會由于過強的信、精進或慧而陷于掉舉,也不會由于過強的定而陷于怠惰。
因此,在所有的情況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調味汁都需要鹽,也像國王的所有政務都需要宰相處理一般。所以在古注裏提到:「世尊說:『念在任何業處都是需要的。』」爲什麼呢?因爲在修行時,念是心的依靠處與保護者。念是依靠處,因爲它能幫助心達到前所未到、前所未知的高超境界;若沒有念,心則無法達到任何超凡的境界。念可以保護心及不使禅修的對象失落。這就是爲什麼當禅修者以觀智辨識念時,他會見到念的相狀是:它能保護修行時所專注的對象,以及保護禅修者的心。若缺少念,禅修者就不能策勵或抑製自己的心。這是爲何佛陀說念能應用于一切情況的理由。(亦參見清淨道論‧第四章‧第四九段。大疏鈔Mahatika‧第一冊‧第一五○至一五四頁)
平衡七覺支
如果禅修者想以安般念來達到禅那,平衡七覺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七覺支是:
一、念覺支(sati):記得似相並持續地辨識似相;
二、擇法覺支(dhammavicaya):透徹理解似相;
叁、精進覺支(viriya):努力統合及平衡諸覺支于似相。尤其是努力于強化擇法覺支及精進覺支本身;
四、喜覺支(piti):體驗似相時心中的歡喜;
五、輕安覺支(passadhi):以似相爲對象時,心與心所的甯靜;
六、定覺支(samadhi):一心專注(心一境性)于似相;
七、舍覺支(upakkha):乃是心的平等性,不使心興奮或退出所專注的似相。
禅修者必須培育及平衡這七覺支。如果精進不夠,禅修者的心將會遠離禅修對象(似相)。此時他不應加強輕安、定和舍這叁覺支,而應加強擇法、精進和喜這叁覺支,如此心才能再度振作起來。
當過于精進而心生起擾動和散亂時,他不應加強擇法、精進和喜這叁覺支,而應加強輕安、定和舍這叁覺支。如此才能抑製與平靜擾動的心。
這就是平衡五根及七覺支的方法。
達到禅那
當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時,定力將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達到禅那時,心將持續不間斷地覺知似相,這情況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心持續地專注于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你應嘗試辨識心髒裏意門(bhavavga有分識;有分心)生起的部位,也就是心色[43](心所依處)。有分心是明亮清澈的;注釋中說,有分心就是意門(manodvara)。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將能辨識到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意門(有分心),以及呈現在意門的似相。能如此辨識之後,你應嘗試逐一地辨識五禅支,一次辨識一禅支。持續不斷地修行,最後你能同時辨識所有五禅支。五禅支是:
一、尋(vitakka):將心投入于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續地投注于似相;
叁、喜(piti):喜歡似相;
四、樂(sukha):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諸禅支整體合起來即稱爲禅那。剛開始修行禅那時,你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禅那,而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禅支(jhanavga)。你也應練習初禅的五自在:
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禅支。
二、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叁、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禅支。
轉向與省察這兩種作用發生在同一個意門[44]心路過程[45](manodvaravithi)。轉向作用由意門轉向心[46](manodvaravajjana)執行,它緣取禅支爲對象而生起。省察作用則由緊接在意門轉向心之後生起的四、五、六或七個速行心[47]來執行,也緣取同樣的對象。
在《增支部‧山牛經AvguttaraNikaya,PabbateyyagaviSutta》裏,佛陀提醒諸比庫,在尚未熟練初禅的五自在之前,不應嘗試進修第二禅。佛陀解釋說,如果禅修者尚未完全精通初禅就進修第二禅,則他將失去初禅,而且無法達到第二禅,兩者皆失。
當你已熟練初禅的五自在之後,可以進而修行第二禅。爲此,首先你應進入初禅。從初禅出來之後,思惟初禅的缺點及第二禅的優點:你應思惟初禅接近五蓋,也應思惟初禅中的尋、伺禅支是粗劣的,它們使初禅不如無尋、伺的第二禅寂靜。存著想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的意願,再次將心專注于似相。如此你能達到具有喜、樂及一境性的第二禅。接著應當修行第二禅的五自在。
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叁禅時,你應思惟第二禅的缺點及第叁禅的優點:第二禅靠近初禅,且其喜禅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無喜的第叁禅寂靜。從第二禅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叁禅之心,再次專注于似相。如此即能達到具有樂及一境性的第叁禅。然後應當修行第叁禅的五自在。
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四禅時,你應思惟第叁禅的缺點及第四禅的優點:第叁禅的樂禅支是粗劣的,它使第叁禅不如無樂的第四禅寂靜。從第叁禅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四禅之心,再次專注于似相。如此即能達到具有舍[48]及一境性的第四禅。接著,你應修行第四禅的五自在。
進入第四禅時,呼吸完全停止。這就完成安般念的第四個階段:
『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這階段開始于禅相生起之前,進而定力隨著修行四種禅那而增長,呼吸逐漸變得愈來愈平靜。直到進入第四禅時,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禅,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禅定産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而轉修觀禅(vipassana毗婆舍那)。另一種方式是,他也可以繼續修行其它種止禅(samatha奢摩他),這將是我下次講座的題目:如何修行十遍[49]。
----------------------------------------------------------
[1]帕奧禅林Pa-AukTawyaForestMonastery-位于緬甸南部毛淡棉市近郊的帕奧村,以村名作爲寺院之名。已成爲頗具規模的國際禅修中心,並且還在不斷擴建當中。在此修行的禅修者經常維持在二、叁百人左右,其中外國人有五十至八十位,華人占一半以上。住持禅師的法名爲烏.阿欽納(UAcinna);緬甸人爲了表示尊重,不直接稱呼法名,而稱他爲帕奧禅師(Pa-AukSayadaw)。
[2]巴利pali-記載原本佛教典籍所用的語言。有時也作爲佛教聖典的代稱。(P-EDictp.455)
[3]無貪、無瞋、無癡稱爲叁善根:善心生起的主要根本。
[4]貪、瞋、癡稱爲叁不善根:不善心生起的主要根本。(ComMAbhⅢ.5p.120)
[5]觀智vipassana-bana-透視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勝義法;根本真實法)無常、苦、無我本質的智慧。
[6]道智magga-bana-與聖人之道相應的智慧。它能同時完成四項功能(體證四聖谛):一、領悟苦谛(苦的真理);二、去除貪愛(苦的原因);叁、證悟涅槃(苦的息…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