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46

  ..續本文上一頁漫長的劫已經過去了不止一劫、不止一百劫、一千劫、十萬劫。

  你認爲如何?比庫,如此久遠生死輪回的起點是不可得知的;衆生被無明所蒙蔽、被貪愛所束縛的起點是無法得知的。因此,比庫,你已經受夠了生死之苦,現在是你應當厭離世間衆苦,舍棄一切貪愛,尋求解脫的時候了。」

  再者,這漫長的生死輪回是全然不可喜、充滿衆苦的。就像佛陀在同一品中另一部經裏所說的:

  「你已曾經在過去多生多劫中投生做牛,由于頭被斬斷而流血‥‥‥曾經在過去多生多劫中投生做水牛‥‥‥投生做公羊、做山羊、做野獸、做家禽、做豬,由于頭被斬斷而流血。你在這漫長的生死輪回中,由于頭被如此斬斷所流的血比四大海洋的水還要多。

  你已曾經在多生多劫中作強盜、土匪、攔路的匪徒或奸夫,由于被人捕捉後砍頭而流血。你在這漫長的生死輪回中,由于頭被如此砍斷所流的血比四大海洋的水還要多。」

  大家認爲如何?繼續不斷地生死輪回是愉快的還是可厭的呢?

  爲什麼衆生會陷在生死輪回之中,無法超脫出來呢?這是因爲他們有貪、瞋、癡煩惱的緣故,才使他們被困在生死輪回之中。因爲有貪愛,所以他們執著感官享受、生命等等,渴望得到更多的感官享受、更長的生命等等。因爲有瞋恨,所以他們厭惡貧窮、痛苦、指責、毀謗等等,渴望得到富有、快樂、稱贊、名譽等等。因爲有愚癡,所以他們將不清淨的看成是清淨的、將苦看成樂、將無我看成我、將虛假看成真實。由于這些邪惡不善法,因此愚癡的人喜歡做那些不如法的事情,如:違犯戒律、感官享受、散心雜話及各種壞習慣。愚癡的人是欺詐、虛僞、叛逆、傲慢、空虛不實、愛慕虛榮、粗言惡語、愛說廢話、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節製、不致力于保持醒覺、絲毫沒有獨處靜修的意願、不尊重戒律、生活奢侈、懈怠放逸、帶領他人趣向墮落、疏忽而不能閑居靜處、懶散怠惰、精神不振、沒有正念與明覺、不攝念專注、心神散亂、缺乏智慧的人。從無量劫以來,愚癡的人就沈迷于貪、瞋、癡的魅力,他們就是貪、瞋、癡的化身,而且那些惡劣素質已經成爲他們的性格、習慣與內心傾向。這就是爲何他們無法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必須遭受衆苦折磨、以及會施加許多痛苦給別人的原因。

  如果不想再做愚癡的人,以及想要解脫一切痛苦,你就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來生活。首先必須持戒清淨。作爲比庫或比庫尼,你必須切實地遵守佛陀所製定的別解脫戒(比庫戒與比庫尼戒)。持戒清淨是所有佛教徒都必須履行的最基本任務,因爲它是一切善法的基礎。持戒不清淨的人絕不可能證得高的成就。

  然後必須守護六根之門。正如本經《算數師目連經》與《相應部‧燃火之教經Adittapariyaya Sutta, Samyutta Nikaya》中所提到的:當眼睛看到外物時,比庫不應該去分辨那是男人相或女人相,或任何會引發煩惱的相,如美麗的相等等,他只是單純地知道最初所見的影像,如此而已。他也不去分辨任何細部特征,如:手、腳、微笑、大笑、說話等等。這些稱爲「細部特征」,因爲它們能突顯自己,以及從各個方面引發煩惱的緣故。比庫應當只認知實際看到的情況而已。

  至于守護意根,你應該防範一切不善的念頭,不應該想任何沒有利益的事情。即使你想了一百年,也不可能因此而達到更高的定力,更不用說觀智或涅槃。所以,在禅修時,明智之舉是將其它事情暫時抛在一邊,一心只專注于禅修的所緣目標。無論你所修行的是止禅或觀禅,專注于禅修的業處就是守護意根,這就是根律儀戒(indriyasamvara sila)。如果要清淨持守根律儀戒,你就必須修行止禅或觀禅。

  修行了戒學之後,你應該修行定學,培育定力,也就是現在大家正在努力培育的。修行禅定的目的是爲了降伏五蓋。五蓋就是貪欲蓋、瞋恨蓋、昏沈睡眠蓋、掉舉後悔蓋、疑蓋。降伏五蓋之後,就能使心淨化,使心柔軟、堪用與正直。然後,以純正的禅定力爲工具,已被淨化的心能夠透視究竟真相,如實地照見所有的名色法,最後能證悟至上安樂的涅槃。相反地,如果心還不能專注、還未得到淨化,那麼就不可能達到任何觀智,更不用說證悟了。正如佛陀在《法句經》第282偈中所說的:

  「透過禅修,智慧才會生起;若不禅修,智慧就會衰微。了解得與失之道這兩方面以後,應當依照能夠增長智慧的方法去實行。」

  因此,首先必須努力淨化自己的心。然而,我只能建議你們什麼事是應當做的,至于做或不做則決定在你們自己,因爲即使佛陀也無法強迫別人修行。希望有一天你們會領悟修行的重要性。

  附錄一

  巴利詞彙集

  (譯者注:正如英文本編者原序中提到的,有些巴利文專有名詞很難直接譯成英文,所以在英文本正文中保留巴利原文,而將它們的定義或解釋收錄于此;這部份乃是針對英文讀者的需要所做的。在此中譯本裏,幾乎全部的巴利文都已翻成中文,原無另外再作解釋的必要;但是一方面考慮到此部份對中文讀者也有參考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爲了翻譯工作的完整性,所以仍然將它翻譯出來。)

  Abhidhamma-阿毗達摩,阿毗昙,勝法,對法:上座部叁藏(Tipitaka)當中的第叁種藏;比經藏更高深層次的佛法;主要討論究竟的真實法。在本書觀禅部分涉及許多阿毗達摩中的法則。

  anapana-安那般那:入息與出息。正念專注于呼吸;止禅與觀禅的一種修行法門。

  arahant-阿拉漢: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最終階段。阿拉漢已經滅除一切煩惱,在他或她死亡(般涅槃)之後即不會再生死輪回。

  bhante-尊者:在家人對比庫,或下座比庫對上座比庫的一種尊稱。

  bhavavga-有分:同一種心相續不斷地生起,只在有心路過程産生時才間斷。有分的對象也就是前世臨死時最後的對象。有分與其對象都非常微細,唯有以禅定之光才能看見。

  bhikkhu / bhikkhuni-比庫 / 比庫尼 :比庫必須遵守二百二十七條波提木叉戒及許多微細戒。在上座部佛教中比庫尼的傳承已斷。

  bodhisatta-菩薩:發願成佛的人;大乘佛教的理想。在他證悟之前已經于無數生中修習菩薩行;證悟之後則成爲佛陀。

  brahma-梵天:在佛教的宇宙觀當中講到,梵天神居住在叁十一界當中的上二十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他們,但可以用禅定之光來看見。梵天界比人界更高超許多。

  Buddha-佛陀:沒有老師指導而自己達到完全覺悟的人;他發現並教導四聖谛。

  deva-天神:居住在緊接于人界之上的天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但借著禅定之光可以看見他們。

  Dhamma-法:佛陀的教導;聖谛。

  dhamma-法:現象;心的對象。

  (譯者注:法這個字用在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含義,必須依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決定到底法指的是哪一種含義。)

  jhana-禅那:對于特定對象高度與微妙的專注狀態;心保持覺知並且愈來愈清淨。

  kalapa-色聚:微細粒子;世俗谛所見到的色法最小單位。人的肉眼無法看見;用禅定之光則能看見。

  kamma-業:行爲。做善行的動機之力量能産生善報;做惡行的動機之力量能産生惡報。

  kasina-遍,遍處,一切的,全部的:止禅的修行對象;每一種各代表世俗谛所認爲的一種實質。如:地、色、空、光等。

  Mahayana-大乘:盛行于中國、臺灣、韓國、日本、蒙古、尼泊爾、不丹與西藏的佛教傳統。(這次禅修的聽法者大多數是大乘的比庫與比庫尼)

  Mahathera-大上座,大長老:出家受比庫戒後戒臘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資深比庫。

  Nibbana-涅槃:最後的證悟。寂滅界。究竟真實法的一種,在辨識與超越真實名色之後所證悟到的。當觀智成熟之後就能透視到;它是無我而獨一恒常與寂靜的。不是一個地方(言語無法描述涅槃,因爲涅槃超越言語所依靠的觀念領域之上。)

  nimitta-相,禅相:征象。禅修者專注的影像。依靠想與專注的程度而由心産生。

  parikamma-nimitta-遍作相:修行的准備相。

  uggaha-nimitta-取相:與修行對象完全相同的內心影像(內心複製的相)。

  patibhaga-nimitta-似相:取相經過淨化與清晰化的變體;當想與專注穩定時出現。

  Paccekabuddha-辟支佛:沒有老師指導而自己覺悟的人。他發現四聖谛,但不能教導別人。

  Pali-巴利:佛陀所用的印度古代語言。上座部所有的教典都是以巴利文記載;除此之外的巴利文已不存在。

  parami-波羅蜜:十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般若、精進、忍辱、實語、決意、慈心、舍心。經常爲他人利益而修習的德行。

  Parinibbana-般涅槃:佛陀、辟支佛或所有其它阿拉漢的死亡。般涅槃之後不再有生死輪回,不再有名色。

  peta-餓鬼:居住于比人界低,但比畜生界高的生存界。人的肉眼無法看見;在禅定之光中可以看見。

  rupa / arupa-色 / 無色。

  samatha-奢摩他,止禅:甯靜。禅定的修行法門。將心專注于一個對象,並培育愈來愈高的專注程度;心藉此而變得甯靜。

  savgha-僧伽,僧團:衆;群集。過去、現在、未來全世界的所有比庫當作一個僧團;或個別的一群比庫,如:住在同一所寺院內的所有比庫。

  sila-戒…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