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P7

  ..續本文上一頁kucca)。如果你的心情擾動不安(掉舉),就好像一堆灰燼受到石頭投擊時,灰燼將會揚起而到處散落;同樣地,心情掉舉時,心也是到處流散。修行時你不應松懈而讓心離開修行的對象。如果你那麼做,掉舉不安將會産生。後悔是悔恨以前曾做壞事或未做好事。對此,同樣地,你必須秉持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阻止掉舉與後悔産生。

  第五種蓋是懷疑(vicikiccha),即懷疑下列對象:

  一、佛;

  二、法;

  叁、僧;

  四、叁學:戒、定、慧;

  五、過去的五蘊(khandha);

  六、未來的五蘊;

  七、過去與未來的五蘊;

  八、緣起(paticcasamuppada)。

  如果對定學有懷疑,你將無法修成禅定。例如,你也許會懷疑:「修行安般念有可能達到禅那嗎?專注安般念的禅相真的能成就禅那嗎?」如此的懷疑將使你無法專心培育定力。

  五蓋與禅那是互相對立的。

  [9]每個人都有心,善心能産生善果,不善心能産生惡果。專注的心能産生禅相,真正專注于禅相的心能産生禅那。如果該禅那一直到死亡時還保持完全穩定,則它能使禅修者投生于梵天界。以禅那爲基礎而與觀智相應的專注心能産生道智與果智;該道智與果智能透視涅槃。如果那道智與果智是阿拉漢道智與阿拉漢果智(arahatta-maggabana,arahatta-phalabana),那麼死後你將進入般涅槃。

  但是與五蓋相應的心(如:貪欲、瞋恨等)會使人投生于四惡道。所以心能使人達到更高的境界,乃至證悟涅槃,也能使人墮落于四惡道中受苦。你喜歡那一種呢?因此你應時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使心脫離五蓋的汙染,努力修行以趨向涅槃。

  ----------------------------------------------------------

  [1]不淨觀-觀察身體不淨可厭的修行法門;能夠止息貪愛。(清淨道論‧第六品)

  [2]佛隨念-憶念佛陀功德的修行法門。(清淨道論‧第七品)

  [3]慈心觀-願一切衆生得到安樂的修行法門;能夠止息瞋恨。(清淨道論‧第九品)

  [4]本段根據開示的錄音帶補入。

  [5]究竟名色-以正確的方法分析名色,直到不可再分的究竟實質部份;乃是身心現象的真實成份。(ComMAbhⅠ.2p.25)

  [6]密集ghana-當名與色相互資助而生起時,因爲誤解它們爲整體,故有密集的概念産生。若能以智能將它們分析到基本成份,它們將如被手所捏的泡沫一般地粉碎;它們是因緣條件組成的。

  [7]色聚rupakalapa-色法不能單獨生起,必須成群生起,這種色法的集團稱爲色聚。色聚中的色法一起生起,也一起消滅。(ComMAbhⅥ.16p.252)

  [8]行savkhara-(一)、由因緣條件和合所産生的事物。(二)、心所(如:行蘊)。(叁)業;行爲。在此指第一種含義。(ComMAbhp.392)

  [9]以下兩段依據開示的錄音帶補入。

  第二講

  如何以其它法門修定

  前言

  在上次的講座中,我已經解說修行安般念以達到第四禅的方法。我說到當禅修者以安般念達到第四禅,並且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而轉修觀禅(vipassana)。

  然而在此刻,他也可以繼續修行其它止禅法門。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討論如何修行其它的止禅法門:叁十二身分、白骨觀及白遍等。

  叁十二身分

  如果想修行叁十二身分,首先你應以安般念達到第四禅。當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在此光的幫助下,你應逐一地辨識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

  在身體的這叁十二個部份當中,地界顯著的有二十個,水界顯著的有十二個。

  你應觀地界顯著的四組,每組有五個:

  一、發、毛、爪、齒、皮;

  二、肉、腱、骨、骨髓、腎;

  叁、心、肝、膜、脾、肺;

  四、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

  接下來觀水界顯著的兩組,每組有六個:

  一、膽汁、痰、膿、血、汗、脂肪;

  二、淚、膏(皮脂)、唾、涕、關節滑液、尿。

  按照上述的順序逐一地辨識。嘗試如同對著明鏡照見自已的臉那樣,清楚地在各個身分存在的部位透視到該身分[1]。如此修行時,如果你的禅定之光暗淡下去,正在辨識的身分也會變得不清楚。這時你必須回來修行安般念,將定力再度提升到第四禅。當禅定之光再度明亮強盛時,才回過頭來辨識叁十二身分。每當禅定之光變暗之時,你都必須如此修行。

  練習到當你順著由發辨識到尿,或逆著由尿辨識到發時,你都能以透視的智慧清楚地看見每一個部份。繼續修行直到對它精通純熟。

  然後,依舊閉著眼睛,運用禅定之光辨識離你最近的人或其它衆生,尤其理想的是位于你前方的人。辨識那個人或衆生的叁十二身分,從發開始順著辨識到尿,然後從尿逆著辨識到發。如此順逆地辨識叁十二身分許多次。這樣修行成功之後,你應辨識自已內在的叁十二身分一遍,然後辨識外在那人的叁十二身分一遍,如此內外交替,不斷重複。

  能夠如此內外辨識之後,你的禅修力將會增強。你應如此從近而遠,逐漸擴大辨識的範圍。不必擔心你或許無法辨識遠方的衆生。在第四禅明亮光芒的幫助之下,你將能輕易地看見遠方的衆生,不是用肉眼,而是用慧眼(banacakkhu)。你必須將辨識的範圍擴展到十方:上、下、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在這十方當中,無論所辨識的對象是人、畜生或其它衆生,你都必須一次選取一個對象,辨識內在的叁十二身分一遍,外在的叁十二身分一遍,如此重複。

  當你不再看到男人、女人、水牛、乳牛或其它衆生等種種差別,無論何時何地,不分內在外在,你所看到的只是叁十二身分的組合。那時你才可說是已經成就、純熟、精通于叁十二身分的修法。

  涅槃的叁門

  在此,我想解說通向涅槃的叁門。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Sutta》中佛陀開示說,四念處法門是通向涅槃唯一的道路;但是在另一方面,注釋中解釋說涅槃有叁個門:色遍(vannakasina)、不淨觀(patikula-manasikara)、無我(subbata空)──即四界分別觀。

  然而,這叁門的差別只在止禅部份而已,它們的觀禅部份是相同的。繼叁十二身分之後,我們可以進修這叁門中的任何一門。由于它們都能引導我們達到涅槃,所以稱爲涅槃的叁門。

  當禅修者熟練于內外叁十二身分的辨識之後,他可以選擇這叁門中的任何一門來修行。首先,我要解說如何修行叁十二身分的不淨觀。

  白骨觀

  你可以將叁十二個部份當作一個整體,或只取其中的一個部份,作爲修行身體不淨觀的對象。我將解說如何修行叁十二身分其中之一的白骨觀。

  修行此法門之前,首先你應回來修行安般念,將定力再度提升到第四禅。當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先辨識你自己的叁十二身分,然後辨識你附近的人或衆生的叁十二身分。如此內外辨識一或二次。然後將自己全身的骨骼視爲一個整體,以智慧辨識它。當你很清楚地見到全身的骨骼時,以骨骼的不淨可厭相作爲對象,用下列詞語中的任何一種,在內心一再地默念:「厭惡,厭惡」(patikula)或「可厭的骨,可厭的骨」或(atthikapatikula)或「骨,骨」(atthika)。

  可以隨你喜歡而用任何一種語言來默念。你應使心平靜地專注于骨的不淨可厭相,持續一或二小時。注意觀察骨骼的顔色、形狀、位置與界限,如此,骨骼不淨可厭的概念則容易在心中生起。由于安般念第四禅的力量,你對不淨相的修行也將提升、加強、乃至完全穩固。你將能生起、持續與開展對于不淨的覺觀與智慧。

  以骨骼的不淨可厭相培育定力時,你必須舍棄「骨骼」的概念,只注意骨骼爲可厭。

  根據《清淨道論》,觀察身體某一部份的顔色、形狀、位置與界限乃是觀察取相(uggaha-nimitta)。而觀察與辨識那部份的可厭乃是觀察似相(patibhaga-nimitta)。

  五禅支

  借著專注于骨的可厭相,你可以達到初禅,此時有五禅支存在,即:

  一、尋(vitakka):將心投向骨的可厭;

  二、伺(vicara):使心持續地注意骨的可厭;

  叁、喜(piti):喜歡骨的可厭;

  四、樂(sukha):體驗骨的可厭所引生的快樂;

  五、一境性(ekaggata):一心專注于骨的可厭。

  以同樣的方法,你也能觀察身體其它部份的可厭而達到初禅。

  有人會懷疑:以骨的可厭作爲觀察對象爲什麼會生起喜與樂呢

  答案是:修行這種方法時,雖然骨骼確實是可厭的,然而,因爲你事先了解此法門的利益,才來修行,同時也了解最後你將能解脫老、病、死之苦,所以會生起喜與樂。此外,喜與樂也能因爲你已去除使心熱惱疲憊的五蓋煩惱而生起。

  好比一個以撿拾垃圾維生的人,當他看著一大堆垃圾,想到:「利用這些我將賺很多錢。」他會感覺很歡喜。又像一個身患重病的人,當他的痛苦因爲嘔吐或排便而得到舒解時,他會有愉悅與快樂的感覺。

  《阿毗達摩》的注釋中解說:專注于骨的可厭,從而達到初禅的人,應當繼續修行初禅的五自在。然後應當觀…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