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回▪P5

  ..續本文上一頁多的是,所以不盡罪惡滾滾而來,因而愚癡是大罪惡。

  如是十惡得以構成,不是隨便而來,必還有它各自所應具備的條件,大小乘經論中,都有詳盡說明,此不具論。

  如上所說善不善業,佛法對之非常重視,因一個人是不是有道德,全看他行爲的善或不善。如行爲是善的,當是有道德的人,如行爲的不善,自是沒有道德的人。爲促進人們具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大聖佛陀,總是策勵人們離惡向善。善行雖說是很多的,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因爲做人,特別是學佛的人,不論現在做人,或是再來做人,或是上生天堂,或求叁乘聖果,都要以十善爲基礎。十善不能如法做好,別說成無上覺,沒有你的希望,就是做個像樣的人,亦絕對不可能,怎能不重視十善行的修學?怎能不本十善行以做人?

  有人以爲佛法是主張出世的,對于現實人生不怎麼重視,這是不解佛法的一大誤會,實際佛法是最極重視人生的,尤其是重視現實人生的德行,做人如不重視人倫德行,那就不能算得是人,因而做人,應將自己的思想行爲,循著十善業去行,以做成像樣的人。

  爲人的行爲活動,是屬十善業的道德律,抑屬十惡業的非道德律,必有它的一個准則,不是隨便由那個人,說善是善,說惡是惡。關于這點,依于佛說,可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加以裁定,方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現在就從這兩方面,簡單的說明如下:

  未斷煩惱的人們,內心的活動是有染有淨的:內心如是雜染的,不是對于財物有所貪取,就是對人采取敵對行動,不是嗔火在內熱烈燃燒,就是對人作無理性謾罵。諸如此類的內心沖動,表現于行爲上的,自然是罪惡的。內心如是清淨的,既沒有妄貪他人財物的心理,亦不隨便的對人亂發脾氣,而且還很慚愧的,時刻感到做人做得不夠,見到有賢德的人,總是無限的尊敬,諸如此類的內心活動,表現于行爲上的,自是道德的善行。

  爲人的行爲活動,不論是好是壞,不要以爲是自己的事,根本無關他人,其實每個行爲活動,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他人,不能完全看成是自己的事。至于影響他人是利是害,這要看你的行爲表現如何。行爲表現得好,自是有利于人,行爲表現不好,自是有損于人。原因吾人生存世間,不是孤單獨立的個人,而與廣大人群有著極爲密切的關系,所以每當一個行爲表現,應當考慮到對人有利有害,不要一味的想要怎樣做就怎樣做。利他的行爲不妨多多表現,損他的行爲最好不要讓他表現出來,果能這樣的注意自己行爲的表現,那就合于十善行而成爲有道德的人!

  (2)黑業與白業

  現在所說的黑業與白業,是從原則上予以分類的,實際上亦是指善業與惡業,但因它的類別有四,與善惡業並不全同。一、黑黑異熟業,這純粹是指的不善業,不特業的本身染汙不淨,說它是黑,由此所招感的果報,亦是純粹的不善果,令人覺得這果是不怎樣適合自己心意的,若因若果,都是汙染黑漆一團,所以叫做黑黑異熟業。二、白白異熟業,這純粹是指叁界的善業,不特業的本身是不染汙,說它是白,由此所招感的異熟果,亦是純粹的快樂果報,令人對之感到稱心滿意,若因若果,都是潔白而可愛的,所以叫做白白異熟業。叁、黑白黑白異熟業,這是指欲界衆生所起的雜業。業之所以名爲雜者,顯示所造的業,不定是黑是白。有時是造白的善業,有時是造黑的惡業,爲黑白業之所間雜;或者,有時所起的意樂是白的,而方便行時反而變成黑的,有時所起的意樂是黑的,而方便行時反而變成白的;所造業始終是雜亂不清的。由此所造黑白間染的業,將來所感得的異熟果,亦是愛非愛相互間雜的,就是有時享受很可愛的樂果,有時享受不可愛的苦果。若因若果,或是黑白間雜的,或是愛非愛間雜的,所以名爲黑白黑白異熟業。四、非黑非白無異熟業,系指加行無間道中所有諸無漏業。無漏業的體性,當是非染汙的,所以名爲非黑,無漏業不會招感有漏可愛的異熟果,所以名爲非白。如上說來雖有四種業,但要不外于黑白二業,所以標名黑業與白業。

  (3)輕業與重業

  如十業道,就所造的十惡業說,其業究竟是輕是重,完全是看因緣決定。以殺生說:殺的人在心裏,如起一種猛利的貪、嗔、癡將對方殺了,由于意樂很重,構成殺業亦重;或在殺了以後,或是正殺之時,或是未殺之前,殺的人在心裏,生起一種歡喜心,贊美語,或是親自動手去殺,或是教人去殺,像這種加行重,構成殺業亦重;所造的業本來是不怎麼重的,因未予以對治反而漸成重業,如人有病,必須服藥,病方得愈,如不服藥,而欲病愈,不特不會痊愈,反而逐漸加重。當知佛法是藥,業障是病,如欲除去業病,必須服用法藥,假定不服法藥,業病自會加重;或因智慧缺乏,甚至沒有智慧,生起顛倒邪見,認爲殺生是沒有什麼罪惡的,于是肆無忌憚的大殺特殺,當就造成極重的罪業;或因所殺的對象,都是我們的恩人,如父母、師長、有學、羅漢、獨覺、菩薩、如來,理當予以恭敬供養的,現在不特不予恭敬供養,反而以惡心將諸恩人殺掉,其罪惡當然是很重的。假定違于如上的五因,縱然是同樣的殺生,其罪較輕,不如前說殺生罪重!

  以偷盜說,同樣是盜取他人的財物,但所構成的罪惡,亦有輕重的差別,主要看你盜取什麼人或什麼地方的財物加以判別。如劫衆多上妙及委信者財物,其罪當然是很重的,因上妙貴重的財物,沒有那個不寶貴的,一旦爲人盜取,不但當時很難過,甚至因此氣得一命嗚呼!再如劫孤貧及出家者的財物,其罪同樣是很重的,因貧窮孤苦的人,日常生活已感到相當困難,你還忍心的予以盜取,豈不等于間接剝奪他們的生命生存?而出家人的財物,是作爲修持的道糧,如被人盜取了去,使他不能安心的修道,甚至因此失去解脫的機會,怎麼可說這個過失不重?還有到鄉村(聚落)盜取財物的,其罪亦是很重的,因鄉村人家的生活是很清苦的,而且從勤勞中得來的,將他們的財物盜走,無異使他們的生活陷于絕境,不能不說罪惡是很重的。再如劫取佛教中的有學聖者及阿羅漢、辟支佛無學聖者,乃至盜取佛塔佛寺中的財物,其過失更大更重。盜取本身就是過失,而在這六種中,不論你盜取那一方面的財物,必然成爲極重的罪業,諸余盜取則屬輕業。

  以邪行說,除了夫婦的正常關系,所有不正當的行淫,都可說是罪惡,但在四處邪行,其過失特別重:一、行不應行,如自己的父母,誰都知道是不可亂來的,但若業障深重的人,對自己父母竟敢冒犯,想想這罪惡是多麼的重?好友的妻子不可侵犯,俗說“好友妻,不可欺”,正是這個道理。但世間偏有很多人,染指好友的妻子,當然是罪大惡極的。因朋友非常信任你,你反而做出對不起朋友的事,甚至破壞他們夫婦的感情,怎麼可以?還有出家的比丘尼、沙彌尼,在家的優婆夷,都是清修梵行的,要求出世解脫的,如有加以汙染的,其過失自是很重的。二、非支,就是在身體上,不是行淫的地方而行淫,如是邪行違于正道,亦可說是非道,那怕是正常夫婦,亦不可于非支行淫。叁、非時,世俗一般正常夫婦,如妻子懷胎快要滿期,或是患有極重病時,都不是行淫的時候,如果是個學佛的俗人,在夫或婦受八關齋戒的這天,絕對不可發生關系,諸如此類的時候,行淫罪惡是很重的。四、非處,就是不可行淫的地方,不得隨便的亂來,如在佛塔及其他聖者的塔邊,或是在清淨的僧伽藍內,以及其他很多不合法的地方,是都不可行淫,不然,那罪惡是很重的!

  以口業的四種說:如在佛菩薩的面前,或是在賢善人的面前,或是在父母的面前說不真實的妄言,或爲破和合僧說不真實的妄言,當知其罪都是很重的。于離間語中,說離間人與人的關系,使友好的良朋反目,固然有其應得之罪,但最重的是說破和合僧的離間語。和合僧團,不但是陶鑄聖賢的最佳集團,亦是住持正法的理想道場,現由你的挑撥離間,使大好僧團解體分散,不能再發生如上的兩大作用,罪惡怎麼能說不重?于粗惡語中,如對父母及師長,以惡言粗語相向,目無父母師長,其罪自很重大。于绮語中,如對正人君子,或有德有學者,說些不叁不四的話,過失就較重大。

  以意業的叁種說:貪是貪圖他人的財物,但如貪求僧伽及佛塔所有的財物,其罪是最重的,因這都是十方施主所供養的,怎麼可以妄貪?嗔是對于他人的嗔恚,本是不好的心理,但如對誠心悔過的人,仍不斷的大發雷霆,甚至對他起損害心,其罪自亦是很重的。于邪見中,否定道德,謗無聖賢,乃至不信叁寶,其過固然很大,但以謗無因果,其罪最爲深重。因果是世間的事實,不容說是無因無果,如果真的沒有因果,世人豈非更無畏懼?社會還有什麼秩序?世界怎得安定和平?人類又怎能和樂共存?是以在世做人,不論怎樣,不可生起一念無因果的邪見!

  (4)強業與弱業

  經論還說到強業與弱業;強業,就是一種對治力特別強的業,造了這種業,有種轉總報爲別報,轉現受爲不受的功能作用,所以說爲強業。佛在經中曾說:“我聖弟子能以無量廣大之業善熏其心,諸所造作有量之業不能牽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墮在彼趣”。意思顯示:曾依佛陀指示,修過出世無漏業的弟子,不唯過去所造的有漏業,沒有牽引他受報的功能,就是含藏在賴耶識中的業種,亦予以徹底的撲滅,不說不會墮到叁惡趣中去,就是落于五濁惡世的危險,也從此消失。這是就無漏善業強而有力說,若就有漏的極重惡業說,同樣有股強大的力量,使你沒有回旋余地的,立即去感極重的苦果。如對上首僧以及父母師長等,本是吾人所應保護及恭敬尊重的對象,假定不是如此,反而起殺害心,真的結束他們生命,那你立刻去感苦果。如提婆達多是佛的弟子,但他不安于位,要想做個新佛,經常與佛搗亂,並且叛教害佛,結果地面裂開,火從地中冒出,就這樣活生生的陷身地獄,感受地獄的極…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