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招感後果的力用還是存在。這業力的存在,是身口行爲所引起的,是生起後果的功能。業力的存在,就是動力的存在。在這些上,它與種子或熏習,比細煩惱與種習的關系更密切。可以說,業力生來就含有種子的意味”。
業力的存在,可說是沒有問題的,亦不容有所疑惑的,因爲未來新生命的出現,確是以業爲主要的,問題就是現在造業,爲什麼會感未來果報?這當然由于業力的存在不失。存在不失的業力,究是指的什麼?又怎樣存在的?佛住世時說法,只是點到爲止,並未詳加說明,可是到了後代的佛弟子,爲了對于群衆的教化,爲向群衆清楚的交代,不得不論究這問題,因而在各派學者之間,你提出你的論點說明,他提出他的論點說明,于是就有種種思想的出現,而且各自認爲自己的理論是最正確的。現在不妨提出幾種來談談,看看他們能不能說明業力的存在不失!業是佛法中的重要論題,因爲各類不同的衆生,所受不同苦樂的果報,完全建立在業力上,所以佛子沒有不談到業。
小乘學派中的有部,曾經說到種種的業,但以無表色爲潛在的業力,而此稱爲潛在業力的無表色,雖說也是刹那生滅無常不住的,但它卻是與心俱生俱滅相續而起,所以能相續到未來,招感所應感的果報。可是有人問道:如是無表色,在有色世界(欲界及色界),感果固然沒有問題,但是生到無色界去,色法的無表業已經暫時沒有,將來從無色界再生有色界時,又以什麼爲因而生?有部認爲色法的無表業,雖說暫時已經沒有,但還有業得隨心而流,所以無色界天的有情,後來下生欲界或色界時,還可以現起無表業色,以此無表業色,作爲生有色界的動因。因而有部學者,雖說身語二表刹那生滅而有間斷,意業亦或善或惡或無記的叁性不定,但業力卻是相繼的,此相續的業力就是無表色,有此無表色業,未來感果自不成問題。
從有部流出的經部譬喻師,不滿有部的業力說,認爲表業與無表業,都是沒有真實體性的,怎麼可以感未來果?所以他提出心心相續的業力說,以爲心心相續的業力,不斷不常,才可以從業感果。經部學者以什麼爲業?毗婆沙論百十叁卷介紹說:“譬喻者說:身語意業皆是一思”。所說一思,是指的思心所。“不但考慮、審度、決定的思是思心所,就是身體的動作、言語的發動,也還是思心所(發動思)。不過假借身語爲工具,表出意思的行爲罷了。由作業而重發,就有思種子保存下來。作業雖是生滅無常的,業入過去即無自體,但熏成思種子,隨內心而流,心心法卻是相續生的......業體是思,熏成思種,也不離心。所以心心所法相續,作業雖久已過去,還可以感果......所造作的業,一刹那後滅去不見,這是不常;作業心與感果心的相續如流,有力感果,這是不斷。由業種的不斷不常,能完滿的建立業果聯系”。經部與有部的思想對立:主要在于有部承認有個實體性的無表業色業果,而經部則根本否定此說,認爲無表色業不是實體性的色法,而是微細潛在的相續思種子。
學派間的業說,各有各的說法,在此不能列舉,只就有部與經部不同之說,略爲一談而已。不過從各派有關業力存在的說明,不難看出佛法業力說,正向種子說的思想進軍!所以身心行爲活動的結果,必然就熏成業種的存在。印順大師在唯識學探源中說:“這存在,是微細而潛在的,相續不斷的,未來的果報,是由它引起的。不論它名稱是不是種子,已一律具種子或熏習的含義”。如是“潛在的業力,是因內心的發動,通過身語而表現出來;又這身語的動作,影響內心,而生起的動能。它是心色爲緣而生起的東西,它是心色渾融的能力。最適當的名稱,是業”。因此,業之所以爲業,不能單看成色或心,而是心色緣起所成,如單看成色或心,不能正確了解業。
明白了業力的本質,是由色心緣起所成,然後就要探討業種怎樣得以保持不失,說到這個論題,佛教學派之間,亦有不同說法,說法盡管不同,要仍不出色心。以小乘學派說:有的主張色心受熏而成爲業種,如說刹那刹那前色引後色,刹那刹那前心引後心。這在主張無色界有色、無心定有心,似還可以說得過去,但在主張無色界無色、無心定無心的學派,似就難以通得過去,因無色界無色,將來色法生起時以什麼爲種子?而無心定無心,將來心法生起時以什麼爲種?這不是成了很大問題了嗎?所以色心受熏爲種,是絕對不能成立的。
爲此,經部中的先軌範師,主張色心互持種子,就是色法可以任持心法的業種,心法可以任持色法的業種,如是就沒有上說的過失!因無色界雖沒有色,但是心法有無人可否認的,所以就以心法任持色法的種子,同樣的理由,無心定中雖沒有心,但是色法有亦無人可否認,所以就以色法任持心法的種子,正因色心可以互持,所以從二無心定出,心識的認識活動,仍然是可以生起,從無色天下生欲色二界,色法同樣可以産生。因而我們所說色心互持業種,沒有色心無間生爲諸法種子的過失!看來此說有其道理,事實上也不能成立!爲什麼?請看下面分別:
如色是不能執持諸有業種的,因色本身沒有執持的功能,進而以唯識說,色是心識之所變現的,假定離開了心識,根本沒有色的自性,色的本身尚且沒有,又怎麼能執持業種?至于說到心識,因諸小乘學派,只承認有六識,而六識有間斷,是誰都知道的,在六識間斷時,能持種子的心識尚且沒有,所持的業種怎麼能夠相續?主體的心識尚不能持種,與諸心識相應的諸心所法,不能持種更可了知。因諸心所,不但如諸六識是有間斷而不相續的,且是依于心識而生起的,從來都是不能獨立自在的,怎有力能持諸業種?所以間斷的心心所法,皆沒有持種功能。
小乘學派對于種子的保持不失,雖有各種不同說法,但沒有一法可以負起持種的責任,真正可以負起持種責任的,唯識學家說唯第八阿賴耶識有此勝能,因爲它是一類無記的,而且又是恒無間斷的,不特在凡夫位上具有能持有漏雜染種子不失的功能,就是到佛果位上亦有持無漏清淨種子不失的功用。假定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那經中說的“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爲心”的心是就沒有,因此定要承認有個阿賴耶識。是不是定要有個阿賴耶識,大乘學派中自還有不同的看法,但如上面之所分析,不能不說唯識學的說法較爲合理。
業力是佛教的一個重要問題,亦是佛教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如上所指出的大小乘的各種說法,在他們本身雖皆能夠自圓其說,但如以性空者的正見透視,總覺他們並沒有解決業的難題,亦即沒有正確的說明業之所以爲業。業行不失,確是佛在經中所曾說過的,但佛沒有說業有它的實體性。印順大師中觀論頌講記中說:“依性空正義說,業是緣起幻化的,因緣和合時,似有業的現象生起,但究其實,是沒有實在自性。既不從何處來,也不從無中生起一實在性。一切諸業本就不生,不生非沒有緣生,是說無有它的決定的自性,沒有自性生。一切諸業也本來不滅,不滅即不失。他所以不滅,是因爲本來不生。我們所見到的業相生滅,這是因果現象的起滅,不是有一實在性的業在起滅;沒有實在的業性生滅,唯是如幻如化的業相,依因緣的和合離散而幻起幻滅。如幻生滅,不可以追求它的自性,也不是實有的常在,是因緣關系的幻在,幻用是不無的。此如幻的業用,在沒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以後,如幻的業用滅,而不可說某一實在法消滅,所以說“滅無所至”。諸業不生,無定性空,雖空無自性,但緣起的業,于百千劫不亡,所以又不斷。不是實有常住故不斷,是無性從緣故不斷。行業不失滅,可以建立如幻緣起的業果聯系”。根本不需要有個實有自體的保持者。所以性空者的這一說法,是最正確而又最有力的。
進一步說,不但保持業種的實有自體性的東西沒有,就是業的本身也是沒有實有自體性的,如果以爲業力是有實自性的,那就失去業以造作爲意的定義。要知業之所以爲業,不論是善是惡,都由造作成的,未有不造作而成爲業的。設以業是有實體性,那就不能說它從緣生起,而應不待造作本來就有,不待造作本來就存在的,那業是就成爲常住的,還談什麼造作不造作?不造作怎麼可以成爲業?假使不造作已有業力存在,吾人不作惡豈不就有罪業?如真不作即有罪業,是則佛法行者,不斷修諸淨行,豈不是徒然無益?承認不作而有罪業是如此,不作而有善德自然也是這樣。這樣一來,持戒的人就是犯戒的人,犯戒的人就是持戒的人,作罪作福的差別自然也就沒有,這不是破壞世間的一切善惡好壞,還談什麼由業感果?因此,本于佛說的正義及性空者的正見,認爲因果的不斷不常,業果相續的不失不壞,惟有在性空緣起的幻有上,才能建立得起來,不然的話,要想說明業果,那是很困難的。中觀論觀業品說:“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唯有這樣的正視業界,方不致破壞業果。
叁、輪回說
l、各宗教的輪回說
在東方各民族中,印度民族對輪回說的信受,是最堅定而不受任何思想及學說所動搖的,因在印度民族中,有人見到他人過去各生的不同動態,好像看電影那樣的一幕一幕的演出,使之不能不相信輪回是鐵的事實,如有否定輪回這一事實,那他無論怎樣不肯接受!
印度教有這樣說:不論什麼人,必然要死的,當他離開這現實人間時,首先都是到欲界天的月球上去,月球可說是天堂的大門:如你是夠資格的,就讓你繼續前進,到進入天堂爲止,若你不夠資格進入天堂,就在天堂的門外,使你變成雨再落下來,或變爲小蟲,或變爲飛蛾,或變爲水中遊的魚,或變爲空中飛的鳥,或變爲獸中王的獅子,或變爲凶猛殘暴的老虎,或變爲山林裏的野豬,或變爲一條劇毒的毒蛇,或變爲人再來到人世間。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依照它們各自的業力與心識所變,並不是有個什麼大力者…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