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言:「諸年少聰明利根,於我法律出家未久,於我法律尚無懈怠,而況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聞我略說敎誡」!摩羅迦舅白佛言:「世尊!我雖年耆根熟,而尚欲得聞世尊略說敎誡。唯願世尊爲我略說敎誡,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第二、第叁,亦如是請。佛告摩羅迦舅:「汝今且止,如是再叁,亦不爲說」。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佛告摩羅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於彼色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爲量,聞以聞爲量,覺以覺爲量,識以識爲量」。而說偈言:「若汝非於彼,彼亦複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爲苦邊」。摩羅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佛告摩羅迦舅:「汝雲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爾時、摩羅迦舅說偈白佛言:「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系著,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於衆苦,永離於涅槃。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系著。不起於諸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小長養衆苦,漸次近涅槃。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槃。若耳聞諸聲,心失於正念,而取諸聲相,執持而不舍。鼻香、舌嘗味,身觸、意念法,忘失於正念,取相亦複然。其心生愛樂,系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貪欲、恚、害覺,退減壞其心,長養衆苦聚,永離於涅槃。不染於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汙,亦複不樂著。不起於諸愛,無量法集生,貪鎮、恚、害覺,不退減其心,衆苦隨損減,漸近般涅槃。愛盡般涅槃,世尊之所說。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摩羅迦舅:「汝真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若眼見衆色,忘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如前廣說」。爾時、尊者摩羅迦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尊者摩羅迦舅,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已,於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第 13370 ( 1032 ) 經 (下p741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聞已,語尊者阿難:「知不?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當共往看」。尊者阿難默然而許。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阿難,共詣給孤獨長者舍。長者遙見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乃至說叁種受,如叉摩修多羅廣說,身諸苦患,轉增無損。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耳、鼻、舌、身)、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聲、香、味、觸)、法界生貪欲識。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不依(水、火、風、空)、識界生貪欲識。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受、想、行)、識陰生貪欲識」。時給孤獨長者悲歎流淚。尊者阿難告長者言:「汝今怯劣耶」?長者白阿難:「不怯劣也。我自顧念,奉佛以來二十余年,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如今所聞」。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我亦久來,未嘗爲諸長者說如是法」。長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勝信、勝念、勝樂,不聞深法而生退沒。善哉尊者舍利弗!當爲居家白衣,說深妙法,以哀愍故!尊者舍利弗!今於此食」。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請。即設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食已,複爲長者種種說法,示敎、照喜。示敎、照喜已,即從坐起而去。 附:【處觀】 六處法門,以修證無我爲根本。 處,是生長門的意義,約引生認識作用立名。有情的認識作用,不能獨存,要依於因緣。引發認識的有力因素──增上緣,即有情根身的和合體: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有情自體;爲生識的有力因,所以名之爲處。六處是介於對象的所識,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有所知與能知,而此二者皆以六處爲中心;如沒有六處,能識與所識失去聯絡,也就不能成爲認識。由六處而引發六識,才能分別境界。六處爲認識的重要根源,所以隨六處而分識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由於六根門,所以有六塵──外六處、六識。繼之而引起的心理作用,也就分爲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等。這都從認識的來路──根門不同,加以種種的分別。 六處中的前五處,爲生理機構,是色法。此色,經中稱爲「清淨色」,是物質中極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見的細色,近於近人所說的視神經等。 意處是精神的源泉。依五處發前五識,能見五塵;依意處生意識,能知受、想、行──別法處,也能遍知過去未來,假實等一切法。我們的認識活動,根源於六處,而六處即有情的一切,所以佛陀常說六處法門。 《六處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