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尔时、世尊告摩罗迦舅言:「诸年少聪明利根,於我法律出家未久,於我法律尚无懈怠,而况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闻我略说敎诫」!摩罗迦舅白佛言:「世尊!我虽年耆根熟,而尚欲得闻世尊略说敎诫。唯愿世尊为我略说敎诫,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第二、第三,亦如是请。佛告摩罗迦舅:「汝今且止,如是再三,亦不为说」。尔时、世尊告摩罗迦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佛告摩罗迦舅:「若眼未曾见色,汝当欲见,於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佛告摩罗迦舅:「善哉!善哉!摩罗迦舅!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而说偈言:「若汝非於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摩罗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佛告摩罗迦舅:「汝云何於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尔时、摩罗迦舅说偈白佛言:「若眼已见色,而失於正念,则於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取爱乐相者,心则常系著,起於种种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令其心退减,长养於众苦,永离於涅槃。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不染恶心爱,亦不生系著。不起於诸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不能坏其心,小长养众苦,渐次近涅槃。日种尊所说,离爱般涅槃。若耳闻诸声,心失於正念,而取诸声相,执持而不舍。鼻香、舌尝味,身触、意念法,忘失於正念,取相亦复然。其心生爱乐,系著坚固住,起种种诸爱,无量法集生。贪欲、恚、害觉,退减坏其心,长养众苦聚,永离於涅槃。不染於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污,亦复不乐著。不起於诸爱,无量法集生,贪镇、恚、害觉,不退减其心,众苦随损减,渐近般涅槃。爱尽般涅槃,世尊之所说。
是名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佛告摩罗迦舅:「汝真於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如汝所说偈:若眼见众色,忘失於正念,则於所见色,而取爱念相。 如前广说」。尔时、尊者摩罗迦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尔时、尊者摩罗迦舅,於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已,於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第 13370 ( 1032 ) 经 (下p741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闻已,语尊者阿难:「知不?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当共往看」。尊者阿难默然而许。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共诣给孤独长者舍。长者遥见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乃至说三种受,如叉摩修多罗广说,身诸苦患,转增无损。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当如是学: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贪欲识;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耳、鼻、舌、身)、意界生贪欲识。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贪欲识;不著声、香、味、触、法,不依(声、香、味、触)、法界生贪欲识。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贪欲识;不著於水、火、风、空、识界,不依(水、火、风、空)、识界生贪欲识。不著色阴,不依色阴生贪欲识;不著受、想、行、识阴,不依(受、想、行)、识阴生贪欲识」。时给孤独长者悲叹流泪。尊者阿难告长者言:「汝今怯劣耶」?长者白阿难:「不怯劣也。我自顾念,奉佛以来二十余年,未闻尊者舍利弗说深妙法,如今所闻」。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我亦久来,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长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胜信、胜念、胜乐,不闻深法而生退没。善哉尊者舍利弗!当为居家白衣,说深妙法,以哀愍故!尊者舍利弗!今於此食」。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请。即设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食已,复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敎、照喜。示敎、照喜已,即从坐起而去。 附:【处观】 六处法门,以修证无我为根本。 处,是生长门的意义,约引生认识作用立名。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独存,要依於因缘。引发认识的有力因素──增上缘,即有情根身的和合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有情自体;为生识的有力因,所以名之为处。六处是介於对象的所识,与内心的能识中间的官能。有所知与能知,而此二者皆以六处为中心;如没有六处,能识与所识失去联络,也就不能成为认识。由六处而引发六识,才能分别境界。六处为认识的重要根源,所以随六处而分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由於六根门,所以有六尘──外六处、六识。继之而引起的心理作用,也就分为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等。这都从认识的来路──根门不同,加以种种的分别。 六处中的前五处,为生理机构,是色法。此色,经中称为「清净色」,是物质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色,近於近人所说的视神经等。 意处是精神的源泉。依五处发前五识,能见五尘;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我们的认识活动,根源於六处,而六处即有情的一切,所以佛陀常说六处法门。 《六处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