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葛榮居士禅修講座錄(六)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日期: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地點:佛教黃鳳翎中學
第五講:無所緣境禅修
歡迎各位再次參與今天晚上的禅修講座。今晚是第四個禅修講座。第一個講座,我提到修習正念的益處。第二個講座,我講到出入息念的技巧。昨天的第叁個講座,我講的是修習出入息念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昨天我說今天講的是慈心禅,我弄錯了,應該是明天講慈心禅才對。今天講的是無所緣境禅修。禅修有兩種類別,一種是有所緣境的禅修,正如我們所探討過的,那個所緣境可以是呼吸。我要指出的是正念或覺知一個所緣境是很有利益的,但是無所緣境禅修也是很重要的。這兩種禅修的方式──有所緣境禅修與無所緣境禅修──他們確是互相關連,互相聯系的。有些禅修者習慣于有所緣境的禅修,如果沒有所緣境,他們可能不懂得禅修。所以,這就是學習有所緣境禅修,以及學習無所緣境禅修的重要之處。再且如果你能夠學習無所緣境禅修,那麼對于日常生活的禅修是非常有幫助的。以上是我想講的第一點。
我想說的第二點是,當我們觀察、觀看的時候,我們批判的習性很牢固──這個好,這個壞;這個美,這個醜等等。當我們批判的時候,尤其是當我們批判內心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壓抑、操控內在的事情。那個時候,意識裏發生甚麼事情呢?我們所壓抑的,我們所操控的可能走進我們可稱之爲「未被處理的意識」(unprocessed mind)。這樣會做成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沖突──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並不知道爲甚麼自己會有異常的行爲,我們爲自己的行爲感到訝異和震驚。了解潛意識,正視我們的陰暗面是很重要的。無所緣境禅修能夠幫助我們。如何做呢?禅修的時候,學習觀察,學習觀照,學習不批判的覺知。我們學習對身心所生起的所有事情,只是保持觀照,沒有批判的觀察,沒有壓抑的觀察。如果能夠這樣做,潛意識裏的東西會被意識覺察,我們所壓抑的事情能夠被引帶出來。只有這樣,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才能夠有真正的和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經曆內在的安甯。這可能是非常困難的,正如我說過的,因爲我們的習性非常牢固。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視禅修爲習性的處理。所以,當我們批判,當我們試著壓抑,當我們操控的時候,應該知道我們在批判、壓抑和操控。當我們沒有批判,當我們沒有壓抑,當我們沒有操控的時候,只需知道我們沒有批判、壓抑和操控。看看兩者有甚麼分別。以上是我想講的第二點。
無所緣境禅修,這個方法的第叁點是,它幫助我們學習如實地看待事物。「如實地看待事物」這句句子,這種說法,在佛教的經典裏是常見的,尤其是談及修「觀」的篇章。這個修習是擁有如鏡子一般的心,只是反照事物本來的樣子。我在道家的典籍裏也找到有關的記載。讓我們看看擁有一面心鏡在實修上的應用。對于我們來說,其中一樣很切實的用處是:學習對治不愉快的情緒。當我們憂慮、恐懼、忿怒、感受壓力的時候,要如實地觀照它們是很困難的。當我們忿怒的時候,我們忿怒生起的忿怒;當我們恐懼的時候,我們恐懼生起的恐懼。不愉快的經驗總是引發不愉快的反應。我們喜愛某些事物,當它們出現的時候,亦總是引發我們喜愛的反應。生活之中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不是喜愛,便是厭惡;不是接受,便是排拒。苦惱便是這樣生起的。我們執取愉快的事物,認爲它們不應該改變,認爲它們應該永遠如是。我們厭惡不愉快的事物,當它們出現的時候,我們認爲它們應該走開。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我們所想的。所以無所緣境禅修,正如我說過的,就像一面心鏡,只是反照事物本來的樣子。愉快的經驗生起,它如實反照愉快的經驗;不愉快的經驗生起,它如實反照不愉快的經驗。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爲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習性非常牢固。所以如果我們要真正認真地對待我們的感受,認真地對待我們的苦惱,我們必須漸漸地、柔和地把心轉化成一面心鏡,學習開放地對待不愉快的經驗。當忿怒生起的時候,我們只需知道忿怒的生起;當恐懼生起的時候,我們知道恐懼的生起。如果它們想停留,讓它們停留;如果它們想離去,讓它們離去。我將會有另一個講座,專題講述如何對治不愉快的情緒。現在講述的是無所緣境禅修,這個方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面向便是學習如實地觀照事物。在修習出入息念的時候,我們所做的有些不同。不愉快的情緒生起,我們放下它們回到呼吸;思想生起,我們學習放下它們回到呼吸。這樣做,我們學習培育調控的能力;我們學習培育覺知;我們學習變得醒覺、強健、穩定和平靜。所以修習出入息念的時候,我們學習培育強健的心、平靜的心、穩定的心。當我們有了強健、穩定、平靜的心,我們便有能力讓任何怪物生起,我們能夠讓內心任何陰暗的一面呈現出來。當它們出現的時候,正如我剛說過的,只需如實反照它們本來的樣子。我想,以上便是第叁點。
接著的一點是,無所緣境禅修幫助我們培育很重要、很深邃、很超卓的觀慧。去體證「我」只是一個概念──這種觀慧在佛教裏是非常強調的。概念生起的時候,你會想:「我在想。」悲傷的時候,你會想:「我感到悲傷。」無所緣境禅修是去體證這個過程之中並沒有「我」,或這個過程只有思想。聆聽的時候,只有聆聽,沒有「我」在聆聽;感受的時候,只有感受,沒有「我」在感受。這個修習能夠令你對「無我」有深邃的體驗。你能夠洞悉以下句子的意思:看的時候,只有看的過程;聽的時候,只有聽的過程;想的時候,只有想的過程;感受生起的時候,只有感受的過程。這些句子的意旨是:學習去體證除了經驗的過程以外,並沒有「我」。無所緣境禅修另一個很重要的面向是,它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修習。日常生活的修習,要完全地覺知呼吸並不可能,並不容易。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過馬路的時候,如果你專注于呼吸,你可能不會知道外邊發生的事情。所以修習出入息念,我們需要特定的姿勢,我們需要特定的時間,內心需要安靜、平和等等。但是這個只是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只是保持覺察的修習──正如佛教的典籍裏所說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有些時候,我對斯裏蘭卡人講述這個方法。我告訴他們等公共汽車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修習;在車廂裏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修習;即使趕不上車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修習!以上是無所緣境禅修另一個很重要的面向。
現在我總結一下有關的要點,接著的時間大家可以發問問題。我講述的第一點是, 禅修有兩種類別:一種是有所緣境;另一種是無所緣境。我說兩種修習方法都同樣重要,因爲它們是互相關連,互相聯系的。
接著的一點是,當我們壓抑、批判的時候,那些被抗拒的意念會走進潛意識,所以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總是存在著沖突。如果你想體驗安甯,體驗內在的和諧,你必須讓潛意識顯現,使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沖突消失。
第叁點是,無所緣境禅修幫助我們學習如實觀照事物。嘗試經曆所有的經驗,向所有的經驗學習,不帶有只要愉快經驗,不要不愉快經驗的想法。我亦說過這個方法幫助我們對治我們不喜歡的不愉快情緒。
我提到的另一點是,無所緣境禅修有助于我們日常生活的修習。我亦說過這個方法幫助我們體證除了經驗的過程之外,沒有「我」。
最後一點,當我們以這種方法修習的時候,我們沒有甚麼應該發生、甚麼不應該發生的想法,因爲當我們預期甚麼應該發生,甚麼不應該發生的時候,我們便爲自己製造了苦惱。當我們沒有預期的時候,我們便是學習對所生起的事情保持沈默。
請大家提出問題。接著我們以這個實用的方法來修習。
問答
聽衆:是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喜歡或不喜歡某些事物?
導師:當我說不要有喜好或厭惡的時候,正如我經常提到的,我們還是普通的人,還未覺悟,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一定有喜好,我們一定有厭惡。我們一定有接受事物的時候;我們一定有排拒事物的時候。重要的是去了解接受事物、排拒事物所帶來的結果,以及苦惱是怎樣因爲我們的接受與排拒而開展的。同樣地,即使只是幾分鍾,當我們的內心沒有喜歡或不喜歡,沒有接受或排拒──只是存在,只是容納的時候,我們可以看看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所以我們的修習,應該只是去看出兩者的分別。
還有其他問題嗎?還有時間,大家可以提出問題。
聽衆:無所緣境禅修跟完全沒有禅修有甚麼分別?
導師:對的,這個方法的疑難正在于此。所以禅修者需要學習出入息念,然後需要學習無所緣境禅修。隨著我們的修習,我們便會明了兩者的分別。
有沒有其他問題?
聽衆:你先前說過,當意識判別事物,或想操控事物的時候,那些悲傷的情緒會逃進潛意識,然後會造成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沖突。兩者之間的沖突是甚麼?
導師:以「你不喜歡生氣」這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當生氣的時候,你試圖推開它,你試圖壓抑它,你試圖操控它。我們所壓抑的,我們所操控的,我們所推開的便走進潛意識裏。白天的時候你可以花很大的力氣把這些事物推開。但是夜裏那些事物會在夢裏重現。另一方面,你曾經操控的,在某些情況,你操控不了。曾經被推開的事物重新浮現的時候,你會以一種很強烈的方式反應,你對自己的反應亦會感到吃驚。這就是爲甚麼當一些事情在某些人身上發生的時候,他們說:「我對自己的行爲感到驚訝!」這就像我們是兩個人似的。我們都有這種「兩個人」、「叁個人」、「四個人」的內在經驗。隨著我們不斷的修習,「兩個人」、「叁個人」會消融,剩下一個整合、和諧的人──生活的時候安甯,睡夢的時候也同樣安甯。另一方面,我們所壓抑的,我們所否認的陰暗面,在我們死亡的時候,臨終的時候,身心都很脆弱的時候,我們不能再推開它們。所以,如果你的內心還未愈合諧和,你便難以活得安甯,睡得安甯,死得安甯。
聽衆:我想知道多一點。這個機製是不是與業力一樣,貯藏在潛意識裏?
導師:關于業力的問題,我們可以改天再談。
還有時間可以多答一個問題。
聽衆:禅修是不是一種自我的改善?
導師:首先是自我的改善,然後你體證到沒有自我。
坐禅
[坐禅的導引]
現在讓我們以這個方法來修習。修習之前,你可以站起來,或者轉轉身等等。對于無所緣境禅修這個方法來說,姿勢並不太重要。所以你可以以一個舒適的姿勢坐著,重要的是保持腰脊正直。可以合上眼睛,也可以張開眼睛。
請容許你的心做它喜歡的事情,就像讓一個小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一樣。不用告訴孩子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不需要操控任何事情。……
你能夠讓任何思想、任何情緒、任何感受生起嗎?尤其是你所操控的;你所壓抑的;你所推開的。讓它們生起──如果它們需要生起的話。……
請開放地容納不愉快的情緒,看看你能夠做到甚麼程度?只需如實地反照它們本來的樣子──無論是思想、情緒、感受,或者是聲音。……
念誦
現在讓我們一起以巴利文來念誦,接著是中文的念誦。巴利文念誦與中文念誦之間有停頓的時間,每一句的念誦之間亦有空隙。在這些間隙中,只是去覺知講堂的安甯和靜寂。念誦的時候會産生廣闊的空間──爲內心製造廣闊的空間。停頓間隙的時段,你的內心會經曆更大程度的的安甯、靜寂和空間。
慈心禅
[慈心禅的導引]
多謝大家。現在我們修習慈心禅。慈心禅的修習,先從我們自己開始──學習友善、柔和地對待我們自己。當你能夠對自己友善,你可以把那種友善擴展至相識的人,擴展至所有的生命。……
學習開放心靈給自己;學習開放心靈給別人。……
慈心禅是學習友善地對待自己,以及友善地對待別人。……
慈心禅是學習原諒自己,以及原諒別人。……
慈心禅是學習去看自己美好的一面,以及去看別人美好的一面;去看我們內心的佛性,去看別人內心的佛性。……
十分多謝大家。我們明天晚上再見,明天的講題是慈心禅。
多謝大家。晚安。
《1995年 無所緣境禅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