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居士禅修講錄
1998年10月21日晚上 大嶼山地塘仔華嚴閣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禅修營第七天
導師:今天我們討論的是怎樣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禅修這藥物。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呢?
傳譯:﹙讀出寫在紙上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掌握了空和無我這兩個方法之後,我們怎樣在日常生活之中活在當下呢?第二個問題是:苦爲何那麼難以接受,那麼難以令人打開心靈來面對呢?
導師:第一個問題是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無我。當我們有一種“自我感” 時,我們會怎麼樣呢?我們對事物會有一種預設的形象和模式,這些預設的形象和模式總是離不開自我主觀的想法的。但是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之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不符合自己的預期的,于是苦惱便因爲這個主觀的想法而生起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在什麼時候,當苦惱生起時,如果你能夠去找出:我有什麼預期呢?我的主觀想法是什麼呢?然後我們便會明白到這個自我感和自己所受的苦惱是有直接關系的。所以從這個簡單的實修方法中,我們能夠對治“自我感”,當自我感不存在的時候,體會到“空”的時候,苦惱也不存在。
換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們執著這個自我感之後,我們便會有“人我之別”,苦惱和不愉快情緒的生起就是從這種自我感,這個“人我之別”而生起的。舉一些實際的例子,當我們有這個人我之別的時候,我們便會要求別人的行爲符合自己的心意。自然地,別人的行爲有時是不會符合自己的心意的,這個時候我們便會生氣了。所以,我們可看到自我感和人我之別跟生氣的直接關系。
人我之別是怎樣令到恐懼生起的呢?它們有什麼關系呢?當自我受到威脅時,當感到有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我”有危險,恐懼便生起了。
人我之別怎樣令人生起對將來的憂慮呢?這個自我令你感到將來發生的事情應該和自己的預期一樣,但是如果你對將來會發生的事情沒有十足的把握,那麼便會生起憂慮。
從以上這些簡單實際的例子中,我們可看到人我之別和自我感的關系,及苦惱、恐懼和憂慮這些情緒怎樣生起。當沒有這個人我之別時,這就是“無我”,這就是“空”。
另一個問得非常好的問題:爲什麼我們覺得苦惱那麼難于承受呢?爲什麼我們不能更開放地面對苦呢?一個簡單的答案,便是當有苦的時候,我們感到驚訝。其實我們是不用驚訝的,因爲我們還沒有覺悟。因爲還沒有覺悟,所以必定會有苦惱;如果沒有苦惱的話,我們才應該感到驚訝呢。當我們驚訝的時候,跟著會怎麼樣呢?我們給它一個大減號,還對自己說:“只有我在受苦,我所認識的人都沒有一個像我這樣在受苦,我的一生還會一直受苦下去。”我們會在苦惱中編造出一個大故事。在這情況下,我們怎能開放地面對苦惱呢?我們怎能不被苦惱影響呢?如果你能視苦爲聖谛,你就能夠看見佛陀的教導的美麗之處。
我想提供一個有趣的方法。用一個開放的心來等待苦惱的到來,內心這樣說:“讓我去體會佛陀所說的第一聖谛吧。” 這和以往有所不同,你不用把苦惱拒于門外,而是等待苦惱的生起。正如我們已經發覺到的,當我們開放地等待苦惱生起的時候,苦惱並沒有生起。
第二點是,當我們開放地面對苦惱,等待著它生起的時候,我們是不會對苦惱感到驚訝的。若有苦惱生起,你可以對自己說:“真有趣,我很感激這個苦惱,因爲它現在來了,我有機會去對治它了。”
請試試這些方法,看看當再有苦惱到來的時候會有什麼分別。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一直視苦惱爲非常負面的東西,但是在我剛建議的方法之中,它是很正面的。如果我們能夠在受苦的一刻問自己:“我能夠從這個苦惱之中學到什麼?我能夠怎樣運用佛陀的教導?在這樣的情形下,我能夠怎樣服用佛陀的藥物來對治這個苦惱?”若是這樣做的話,正如我曾經說過,會帶出第二聖谛。你將會看得很清楚:苦惱的生起,是由于我們有“這些事情不應發生在我身上”這種想法。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對苦惱培育出一種正面的態度,那麼我們便會開放地面對苦惱。之後,我們便能夠利用苦惱來尋求解脫的方法。我們所做的,只是簡單地改變自己對苦惱的態度,當你的態度有所改變的時候,你便會用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苦惱。
下一個問題是什麼?
傳譯:﹙讀出一段寫在紙上的文字﹚在山下的禅修課程中, S.K.很詳細地解釋了各種問題,因此在這次由葛榮導師所帶領的密集禅修營中,我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明白到:如果沒有分別心,我便能夠解除執著,以至體會到無我。現在我只是一個禅修的初學者,但我會記著葛榮導師的教導,經常保持醒覺的心來應用于生活之中,以減低貪、瞋、癡。我很感謝葛榮導師的教導,多謝S.K.策劃這個活動,多謝瑜伽老師,多謝其他同修所帶給我的溫暖,及多謝幾位傳譯的同修。還有,我不知何時才可以再品嘗我們大廚美味的食物。很多謝各位!
Y.H.:( Y.H.是大廚)不用多謝我,只要你們精進,勤力禅修我便開心了。
導師:一個大的加號給S.K.及一個大的加號給這位提出感恩的禅修者。我們祝願他以這個決心,能夠找到脫離苦惱的方法。表達感謝和感恩是十分好的,我們十分欣賞他所表達的感謝和感恩。我也和他一樣,等待著下一次的機會品嘗我們大廚美味的食物。
J.C.:我有一個關于四聖谛的事例,這個事例是很有趣的。我有一位女同事,她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有一天我們在辦公室裏吃午飯,她問我學佛是學些什麼,于是我向她解釋四聖谛。你知道她的回答是什麼嗎?她說她不需要修習佛法,她覺得苦是一種享受,因爲有苦才有樂。她說有苦有樂,所以生命才有味道。
導師: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和不同的主張,這是很有趣的。有一篇佛教的經文提到,佛世時印度有六十二種不同的人生觀──“六十二見”。當你讀過這六十二見後,我肯定你會發覺其中的一些見解跟現代人的某些人生觀一樣。我認爲每一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人生觀的權利,這有何不可呢?你的同事采取她的觀點,有些人采取另一些觀點,但是如果一些人真的感到苦,然後尋求方法從苦中解脫出來,那麼佛陀的教導便與他們相應。
我也有一位朋友,他是一位大學教授。他曾說:“我常常都感到快樂,所以我不需要修習任何東西。”他身體健康,有財富,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所以,在某一角度來說,他是非常快樂,心滿意足的。但忽然間,他心髒病發作,病倒下來了。他變得完全不同了,他變得很憂傷,很沮喪,對死亡非常恐懼。看見他處于這種境況實在令人感到難過及可悲。只有當一個人真正遇到這類苦況時,才能真正明白到苦和它所包含的意義。這時候如果有人對他說:“你想不想尋找一個解脫苦惱的方法呢?”他會說:“想啊,請你快快告訴我吧!”
我們可以生活在一個由自己所創造但又脫離現實的世界之中──這是一個夢幻的世界。一旦夢幻的世界破碎時,這便是看到現實世界的時候了,但到了那個時候可能已經太遲了。所以,當我們開始修行時,其中的一種修習便是准備好去面對人生的各種境況,之後我們便永不會迷失在夢幻世界之中,因爲生活本身會教導我們,這就是修行的重要之處。這就是我對持有那種人生觀的人的回應。
還有其他的問題嗎?請提出一些關于日常生活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
A.C.:我想分享一個有關苦的經驗。坐禅腿痛的時候,有時我會變得很煩躁。回想煩躁的原因,我發覺我是在逃避痛楚,我會想到應否松開雙腿,但我越想得多怎樣去逃避痛楚的時候,內心就在掙紮,于是煩躁便生起了。但回想起幾年前,有一次我下班的時候不小心從樓梯上跌了下來,跌傷了腿,我覺得很痛,我回到家裏直至晚上睡覺的時候,腿還是在痛。那時候腿雖然很痛,但我的內心是很平靜的,因爲我接受腿傷的事實,亦明白需要時間讓身體康複過來。我知道這個痛楚一定會存在,沒有想到要逃避,所以當時只有腿痛的感覺,但內心並沒有其他的苦惱。
導師:很好,十分好。
A.C.:但我能夠將禅修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次數不多,只是間中做得到。
導師:大家都不是常常能夠做到的,但至少你有過一瞥,明白到當有身體上的痛楚時可以怎樣做。所以,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慧,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驗。這顯示出佛法這種藥物能真正幫助我們。如果你能運用這藥物的話,它總是會幫到我們的。
A.C.:這也可用來對治內心的苦。如果我們不去逃避的話,內心不一定是那麼痛苦的。
導師: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爲它顯示出當有身體上的痛楚時,接受它,視它爲身體的一種感覺,那麼你會發覺身體上的痛楚雖然存在,但它不會成爲苦惱的來源。我曾和P.B.談論過這類問題,我們可以讓內心的苦存在──也許是某些煩惱如貪欲、瞋恚、恐懼諸如此類的東西──像身體上的痛楚一樣,如果你能夠學習不去執著這些內心的苦爲“我所” ,能夠真正明白到無我,明白到沒有一個真正的“擁有者”的話,那個時候,雖然煩惱或那些負面的東西依然存在,但你會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它們,就像對待身體上的痛楚一樣。
在佛教的傳統诠釋之中通常說:只有這些煩惱或負面的東西徹底清除,一個人才能夠真正從苦中解脫出來。這似乎是一個不易達到的目標,但是如果你像剛才所說的那樣來看待身心的苦,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這再次顯示出,我們沒有苦的原因,並不是由于所發生的事情有了改變,而是由于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有了改變。也…
《1998年 禅修營第七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