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瑛大師文集—宗述

  圓瑛大師文集—宗述

  圓瑛大師講述

  洪啓嵩、黃啓霖主編

  念佛法門

  佛教禅宗

  佛教大乘真宗

  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無有何等巧妙奇特,只要深信、切願、實行,叁種資糧具足,臨命終時,即得彌陀現身接引,往生西方,可以了脫生死,出離叁界,乃至速成佛道。吾人既然發心念佛,果能具足叁資糧,就可清淨叁業。念佛時,念念執持一句佛號,念茲在茲,以一念而止一切妄念,即意業清淨;身口二業,皆隨意業所驅使,意業清淨,則身無妄行,即身業清淨;口稱佛名,即口業清淨。你我既已發心出家,專修念佛法門,欲了生死,必要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如鼎叁足,阙一不可。非信無以立願,非願無以導行,非行不能證所信,而滿所願也。

  我佛釋迦說一卷阿彌陀經,就說此信願行叁字。經中正宗分,初廣說依正莊嚴以啓信;經雲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樓閣,四色蓮華,天樂鳴空,衆鳥說法,微風吹動寶樹羅網,皆演法音,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乃依報莊嚴。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下,說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羅漢菩薩,其數甚多,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雲不退轉地),即初生彼國者,亦得圓證叁不退:一位不退、二行不退、叁念不退;其中補處菩薩甚多,此乃正報莊嚴。廣贊依正莊嚴者,是欲令衆生信有西方極樂彌陀慈父也。

  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經雲:“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此特勸發願者,以信無願爲虛信,既信西方彌陀,現在說法,必須發願求生,親觐慈尊,親聞妙法也。

  叁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念佛即是淨行):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此乃正示持名念佛也。具此叁種資糧,往生西方,如操左券。當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持名之勤惰,故信須深信,願當切願,行貴實行也。

  倘修其他法門,難免退墮,因爲但仗自力故,若經過時間長遠,環境惡劣,即便退墮娑婆世界。要修到信心滿足,善根成熟,得決定信,方能不退。而念佛法門,自力之外,更仗佛力加被,佛光時時照燭,又蒙諸佛護念,故得不退。若生極樂,圓證叁不退,則永無退緣,任運進修,自可速成佛道。諸位能到此地來住,當然有信心,既具信心,必須發願,欣厭懇切,不可隨隨便便,因循過日;既信娑婆是苦,就要心心厭惡,願速脫離;既信西方是樂,就要念念欣慕,願早往生。信願既具,就要起行,發起持名念佛之行,一心專持六字洪名,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行住坐臥,不離一聲佛號,提起能念心光,照著所念佛號,心佛相應,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如是念去,自可成事一心不亂。

  若能不住有念,進一步終日念佛,終日無念,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念到境寂心空,亦不住無念。更進一步,無念而念,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念而無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不存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不存佛相;能所雙忘,心佛一體,此則由持名而達實相,得成理一心不亂。

  念佛之法,當以意根念,莫用意識念。這句說話,只怕有許多懷疑,豈不聞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得入念佛叁昧)看都攝六根一句,就可證明念佛是意根念。意根屬心法,以意根之心,系緣于佛,則諸根悉皆不動,故得都攝,其念乃淨。以淨念爲因,得生淨土爲果,故稱爲淨土法門。

  諸位不要以聰明自命,好高骛遠,把念佛法門,認爲愚夫愚婦之事,或去參禅,或修其他法門。要知禅宗,雖是最上乘,只能獨被上根,中下無分,收機不廣。你我自思,是否上根利智;且參禅要破叁關,全仗自力,斷惑方得出離叁界,叁關未破,不能了脫生死,若隔生再來,只怕不能繼續參禅,則前功盡廢。以羅漢尚有隔胎之迷,若一生富貴之家,被境所迷,恐造業更多更大;即不造大惡業,未必還能出家修行。如宋之草堂青禅師,是宗門尊宿,一日見宰相告老回鄉,有種種榮耀,忽起一念羨慕之心,來生即托生曾氏爲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爲曾魯公,以一生之禅功,換了一個宰相。因官高勢大,容易造業,一言一行,因果攸關,宰相後身,未知輪回何道,欲了生死,實爲不易也。

  修行要求一生辦到疾出生死者,惟念佛一法門耳。因念佛仗自己信力、願力、淨行之力,更加彌陀願力,既有自他二力,縱然自力不足,還有佛力可靠,故曰修行以念佛爲穩當。永明大師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念佛並無別法,只要死心去念,即便成功。死心者,要將世間一切心都死得幹幹淨淨,惟有一念念佛心,更無余心,一心執持彌陀佛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如雞抱卵,飲食俱廢,若人把母雞拿出,即刻又走進,專望雛雞出殼,時刻不肯放松。

  又念佛之法,以心光照著佛號,佛號是境,心光是智,以智照境,以境對智,提起全副精神。如貓捕鼠相似,一心專注于鼠,毫無少懈,若能如此,了生脫死必矣。

  一切法門,欲了生死,須斷惑業。惟念佛法門,不斷惑業,亦可了脫生死,是爲帶業往生,此乃念佛法門之特色,以全仗佛力之故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但帶業往生一事,有許多懷疑者,未斷苦因,安得脫離苦果?昔有國王問那先和尚雲:“念佛可以帶業往生,是事人所難信。”那先曰:“大王,大石置水沈否?”王曰:“必沈”。那先曰:“要他不沈,其可得乎?”王曰:“不可。”那先曰:“若以大石置大船上,何難渡海直達彼岸!”王便領悟。此即仗佛力,故有殊勝之用。世間複有念佛行人,以爲自己業障深重,不能往生極樂,但求修修來世,此乃自暴自棄,立錯了願頭也。又汝我念佛,不可以爲可以帶業往生,就肆無忌憚,隨便作業,千萬不可存此心,此心即是墮落之因,自當隨緣消舊業,更莫作新愆。

  念佛一法,無論上智下愚,乃至勞動工作之人,都可修得,並不妨礙,可謂極方便之法門。昔湖南有一黃打鐵者,心想前世不修今世苦,今世如若不修,來生更苦,遂請求一僧,教以方便修行之法,可以不礙工作者,方能辦到,否則無暇。其僧即教以念佛法門,掣風箱時,可以念佛,打鐵時,亦可念佛,乃至吃飯睡眠,未睡著時皆可念佛。黃打鐵一一依教,念過數日,心大歡喜,覺得念佛之法甚善。平日站在火爐邊覺得熱,打鐵時覺得辛苦,一自念佛以來,不知熱,不覺苦,由是更加精進。念了叁年,世緣已畢,淨業成就,預知臨終時至,乃剃頭沐浴更衣,依舊打鐵,時至說偈語:“釘釘铛铛,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遂念佛一聲,打鐵一槌,即時立亡,異香滿室,天樂鳴空,彌陀接引往生矣。

  汝我既已出家,不事農工各業,每日清閑無事,又已聞悉念佛法門,是具有大善根者。苟不趁此生,發心念佛,求出生死,誠不若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得生淨土;汝我豈可甘心,令此特殊法門,無上妙寶,爲一般愚夫愚婦之所獨得耶?應當大家發起深信,切願實行,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極樂,早成佛道,廣度衆生,方不負居住念佛門庭,亦不負自己出家一場,望祈垂聽,則幸甚矣!

  佛教禅宗

  禅宗乃是佛教最上乘之法,釋迦牟尼佛十九出家,叁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乃謂之教,是傳有言之道。末後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衆皆默然,乃謂之宗,是傳無言之道。惟有摩诃(譯爲大)迦葉尊者,默契心宗,破顔含笑,佛印證之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迦葉是禅宗第一代祖,由是心心相印,燈燈相傳,傳至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航海西來,傳佛心印,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別傳,即傳此禅宗。

  宗教二門,即佛教中之差別,教有五乘,宗惟一心,教是有言,宗是無言,如儒書所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不可得而聞,即無言之道也。

  佛教即雲:“大道本無言”。禅宗,即無言之大道也。達摩初至中華,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二祖神光求法,達摩不發一言,神光跪地,積雪齊腰,尚不起立,仍不得初祖一言開示,于是取出戒刀斷臂求法,以示誠懇。

  初祖問曰:“仁者斷臂何爲?”求大師與我安心。初祖伸手雲:“將心來與汝安!”二祖即時回光返照,豁然大悟,乃曰:“覓心了不可得!”初祖雲:“與汝安心竟!”由是遞代相傳,皆是以心印心,傳至六祖惠能,遂傳(青原、南嶽)二支,後則禅分五派(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臨濟宗、雲門宗。),此敘述禅宗之源流也。

  禅宗之奧妙,就是不立語言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謂頓教法門;頓悟、頓修、頓證,不落窠臼,單提一句話頭,要離心意識參,參到山窮水盡時,自有出身之路。

  佛教大乘真宗

  佛教者,釋迦牟尼佛開示衆生之言教也;又名佛學,即佛氏度生之學說,對治貪嗔癡叁毒,而得解脫衆生生死輪回之苦。其學說判爲大小兩乘,小乘但話叁界無常苦空無我,小機之人聞之,願斷叁毒,願出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但求自利,獨善其身,此等之人,不負社會國家種種責任,而于群衆,亦不妨礙。

  大乘,則說萬法唯心,衆生即佛,大根之人聞之,誓修六度,自離叁毒,志在利他,不舍衆生。此等之人,而于社會國家,大有關系,能爲群衆,作大導師。以上二種學說,對今日之時代,現前之社會,應闡大乘之真宗,方足以挽人海之思潮,而作中流之砥柱。惟是大乘之理,本極高深,初機聞之,殊難信受,必宜細心研究,當有可信之處,經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佛教大乘真宗,不外唯心二字,故先說萬法唯心。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心爲諸法之體,諸法是心之用,從體起用用不離體。喻如世間種種金…

《圓瑛大師文集—宗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