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瑛大師文集—法義
圓瑛大師講述
洪啓嵩、黃啓霖主編
叁乘教義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題扇(提楞嚴全經要旨)
叁乘教義
各位居士:圓瑛昨日因事來京,承本寺廣明方丈暨首都佛學研究會,請講佛理,因未能久留,只作短時間叁晚之講演,講題是“叁乘教義”。“叁乘”是釋迦佛對叁種根性衆生所說之法。“乘”是車乘,運載爲義,譬喻爲名。
對小根衆生,說四谛法,名“聲聞乘”,亦即小乘。
對中根衆生,說十二因緣法,名“緣覺乘”,亦即中乘。
對大根衆生,說六度法,名“菩薩乘”,亦即大乘。
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車,只能自載,以力量小故。
大乘不獨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車,可以廣載,以力量大故。
我佛釋迦牟尼(譯能仁寂默)應時出世,所謂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何爲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廣度衆生,個個令成佛道,是名一大事因緣。法華經雲:“爲欲開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佛知乃是真知,而無所不知;佛見乃是真見,無所不見。一切衆生本具佛之知見,故曰大地衆生本來是佛。只因迷了本性,將佛知佛見,埋沒在“五蘊”身中。猶如真金,埋沒在礦山之中,惟有礦師能識,開礦乃可出金。衆生本具佛之知見,惟佛能知,故佛爲衆生開之。又雲:“爲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示者,指示。于衆生身中指出佛之知見,而不離于衆生平常日用中,終日見色聞聲,無非全體大用。又雲:“欲令衆生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生”“佛”本來一體,只因“迷”“悟”攸分。迷時:則全體佛知見,即成衆生知見;悟時:則不離衆生知見,即是佛之知見。又雲:“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既然開示令悟,則衆生自可依悟起修,因修得證,入佛知見,圓證無上佛道;佛一代中度生大事,不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佛于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即欲以自覺之道,普覺一切衆生,首說華嚴大教,轉根本無上*輪,無奈大法不契于小機,小乘衆生,有眼不見舍那身(佛之報身),有耳不聞圓頓教,如來不得已,從本起末,隱大施小,開方便門,說出“叁乘”教法,漸次修證,欲令衆生由此“叁乘”出離生死,趣至涅槃。
一、小乘教義
小乘教義,即“聲聞乘”。聲聞者,聞佛所說四谛聲教,由此得證阿羅漢果,故曰“聲聞”;佛以音聲而作佛事,謂之聲教。何謂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谛者,實義。此四谛中,有苦樂二種因果,依因感果,皆谛實不虛之理,故名曰“谛”。
(一)“苦谛”:是叁界內生死的苦果。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而言,各有界限故。
欲界,是“五趣雜居地”。何謂五趣?一者天趣,指六欲天,有男有女,未離欲故。六天之中,生天愈高,欲心愈輕。頌曰:“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是則名爲六天欲。”以修上品十善爲因。十善者:身叁善(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叁善(不貪、不嗔、不癡),所感欲界之報爲“果”。二者人趣,以五戒爲因。五戒者:一、不殺生害命,二、不偷盜財物,叁、不行奸犯淫(惟在家學佛五戒居士不得犯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食肉,所感人道之報爲果。叁者地獄趣,以五逆十惡爲因,所感八熱八寒之報爲果。四者餓鬼趣,以嗔恚嫉妒爲因,所感曆劫饑虛之報爲果。五者畜生趣,以愚癡暗昧爲因,所感宰割烹煎之報爲果。尚有阿修羅趣,合之便爲六趣。六趣即六道,依因趣果,故名爲“趣”。梵語阿修羅,此雲非天,以無天德故,因中雖修十善,猶帶嗔慢之心,是爲善惡雜修,故不感天報,比天不及,比人則勝。所住之處,在大海中心點,須彌山之內,亦有宮殿在海底,入海二萬一千由旬,乃至入海十六萬八千由旬者。阿修羅有胎、卵、濕、化四生區別,福報亦有勝劣。此中所言五趣雜居地,不列阿修羅,乃將阿修羅攝在四趣之中。胎生阿修羅,人趣攝之;卵生阿修羅,鬼趣攝之;濕生阿修羅,畜生趣攝之;化生阿修羅,天趣攝之,故“欲界”但名五趣雜居地。
色界者:“四禅四地”,此色字,不是色欲之色,乃是色身之色:因欲界第六天,知欲可厭,修離欲定,此定修成,上生色界。初禅名離生喜樂地,離欲界之生,得初禅喜樂,此定即名離生喜樂定。此定中尚有覺觀,乃加功進步滅除覺觀,得生二禅,名定生喜樂地,定名亦同。此定中尚有喜心浮動,乃加功進步,滅除喜心,得生叁禅,名離喜妙樂地,定名亦同。此定中樂想浮動,乃加功進步,滅除樂想,得生四禅,名舍念清淨地,苦樂雙舍,不但無“苦”,並“樂”亦亡,定名亦同。四禅各叁天,共十二天。第四禅天中,更有“無想外道天”,外道因中,修無想定,得生此天,壽命五百劫;生此天已,修定半劫,即得入定,在定中四百九十九劫,以爲得阿羅漢道,實則未得自謂已得,未證自謂已證;到最後半劫,定力已散,毀謗叁寶(佛、法、僧),墮入地獄。四禅天中,更有“五不還天”(一無煩天、二無熱天、叁善見天、四善現天、五色究竟天。),乃是第叁果阿那含聖人所居。不還者,因斷欲界九品思惑盡,故不還來欲界受生,名曰五不還天。自初禅至此,共十八天,稱十八梵天,屬色界。
無色界,有“四空”“四地”並色身亦無。一者空無邊處地,由第四禅,厭色爲礙,乃以定力滅色歸空,定力成就得生此天。二者識無邊處地,因空境太寬難緣,由是舍空緣識。叁者無所有處地,因識心大多難緣,由是舍識緣無所有,將七識(末那)粗分,伏而不行。四者非想非非想處地,因觀識處,有想如瘡,無所有處無想如癡,乃觀非想非非想。識心粗分已伏,故名非想;細分仍在,名非非想。如燈將殘,半滅半明,此四天名“無色界”,合上“欲界”“色界”名爲叁界。
叁界之內的依報正報,無不是苦果,不但“叁途”是苦,即“人”“天”趣中,上至非想非非想處,總不出“叁苦”,謂:“苦苦”、“壞苦”、“行苦”。“叁惡趣”衆生,是苦而又苦,是爲“苦苦”。“人趣”有生、老、病、死四苦,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亦“苦苦”攝。“天趣-”六欲天至第叁禅天,雖有天報之樂,樂不長久,亦有終盡,名爲“壞苦”。第四禅天以上與四空天,雖無苦樂二受,而有舍受,猶未離苦,有行陰念念遷流之苦,名爲“行苦”。行者,即遷流之義,刹那生滅,念念不住,如流水相似。佛說:“苦谛”,即是說叁界之內五趣衆生,依報正報,無不是苦果,令衆生知苦生厭,發心修行。
(二)“集谛”:是叁界內生死苦因。叁界依正苦果,並非無因而生,果不離因。如世間種子之與結實,“種子”爲因,“結實”爲果;若無種子,安能結實!?生死苦因:就是粗細煩惱之惑,積集在衆生心中:依惑而造業,依業而受報,報即是苦果,依“集谛”之惑,招感而成故。“集”是招感性,是能招苦果之苦因也。此苦集二谛是叁界內之苦因苦果。
(叁)、“滅谛”:是出叁界外之樂果。“滅”非真谛,滅卸煩惱苦因,會歸真谛,故名“滅谛”。而得方便有余涅槃(不生不滅義),證阿羅漢果,輪回永卸,超出叁界。
(四)“道谛”:是超出叁界外之樂因。“道”即所修之道,共有七科,合爲叁十七道品:一者四念處,二者四正勤,叁者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菩提分,七者八聖道分。此叁十七品,即修行之法,可以對治“集谛”煩惱之苦因。依此循序而修,自可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此滅道二谛是出叁界之樂因樂果。佛爲“小乘”人說此“四谛”之法。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斷“叁界”內分段生死,證阿羅漢果,是爲聲聞乘教義。
二、中乘教義
中乘教義,即“緣覺乘”。“緣覺”者:修十二因緣之法,覺悟無生,得證辟支佛果,故名緣覺。十二因緣有十二支,亦名十二有支;有因有果,故名曰“有”,亦具二重因果。
一流轉門——是苦因苦果:“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十二支,連環鈎鎖,相續不斷;能令衆生流轉生死,故名流轉門。流者:遷流不息,如流水一般;轉者:輪轉不停,如車輪一樣。依惑、業、苦叁字,約叁世而論因果:過去二支因(無明與行),現在五支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叁支因(愛取有),未來二支果(生老死)。依過去世“惑”、“業”二支之苦因,受現在“識”等五支之苦果;複由現在世“惑”、“業”叁支之苦因,再受未來世“生”、“死”二支之苦果;來世再起“惑”、造“業”,再來世又要受苦。惑業苦叁,相續不斷,流轉無窮,生死長劫,實可悲愍,是以熏動如來大悲心,爲說十二因緣法,如下表:
無明──┐
├過去二支因┐
行───┘ │
識───┐ ├過去現在一重因果
名色──┤ │
六入──┼現在五支果┘
觸───┤
受───┘
愛───┐
取───┼現在叁支因┐
有───┘ ├現在未來一重因果
生───┐ │
├未來二支果┘
老死──┘
何謂“無明”?即是迷惑心,無所明了,故稱無明。試問迷惑甚麼?乃是迷“我”“法”二種空理。執著五陰的身心,認爲實我;執著萬有的形象,認爲實法。此即所謂無明妄惑。六道衆生,皆不免有此無明妄惑的。
今先講“我執”之迷,後說“法執”之迷。衆生不了“身”,“心”爲五陰幻報,本來無“我”,卻執五陰(色、受、想、行、識)以爲實我,是爲我執無明。“五陰”又名“五蘊”,蘊是積聚義,陰是蓋覆義;謂積聚色等五法蓋覆真性故。衆生之…
《圓瑛大師文集—法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